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辉煌灿烂,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每读一首诗就是读一本厚重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审视的角度也不应拘于一人一物,一时一地。入选高考的试题也是众彩纷呈,体裁各异,有咏史、思乡、念友、送别、闺怨、军旅、边塞等。面对众多诗歌,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如何入手呢?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习李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舉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静的是“大漠”、“落日”,动的是“烟”,而静静的长河暗含了“流动”之意,这样一动一静,却刻画了沙漠上特有的景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以动的流水衬托静的 明月、青松,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此外如戴叔伦《兰溪棹舟》中“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也是很好的动静结合的典范。至于其他表现手法则大体相似,在此就不再多言。
总之,在教学和阅读中只要我们多一个心眼,多积累,多联想,那么,诗歌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诗歌教学是中学一个重要的板块,也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老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归纳总结得好,能收到“事半倍功”之效,否则,恐怕会“吃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尽管前人在这方面已有很多叙述,但笔者还是想把自己最近几年的教学感想写出来,那就是“诗歌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横向联系呢?所谓“横向联系”意为诗歌中面的联系,即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联想,换言之就是指教学赏析中不要只重本 诗的赏析,要联系其他有关的诗歌(意境相似,题材相似,写法相似)来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能够大大丰富教学的内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何做好这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积累一定数量诗歌,力求能在赏析时得心应手
诗歌绝不是仅仅分析我们在考试或者教学中所碰到的单独的一首,应该是一个面的赏析,单纯的见招拆招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今的考试要求了,而应从更多的诗歌中去找一些相应的,包括思想内容,写法等相似或相近的来比较其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例如: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简析这首试如何利用时间空间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要分析这首试的写法,可以联系钱钟书的观点:“诗歌有两种写法:一是天涯虽远,而相望的人更远;二是相望的人虽近,但比天涯还远。”
该题涉及相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由此联想到其它的 有关诗歌。例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诗中提到了游子,浮云,二者均远在天涯,却都牵挂着故乡,借云写家,借家衬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忆山东兄弟》)借佳节写流浪在外的游子的凄凉与无奈;“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等无不透露出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的思念,借时光的飞逝表达出离家之久远;而张九龄则在《望月怀远》中则以一句话表达这种对故乡亲人和对天下有情人的良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成为诗歌千古绝唱,至今读来,犹觉双泪盈眶。
再回头看前面那首诗的写法:借天涯写人,天涯已远,而想见的人却被重山层层阻隔,显属第一重写法。
二、由点到面的联系,不拘一人一事
所谓的点就是手中这首诗,而面则指具有相同情感,相同或相似的主题思想而内容又不尽相同的诗。比如我们学习李白的咏古诗《越中览古》就可以联系其他的咏古诗,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苏轼的《恋奴娇·赤壁怀古》,它们的题材都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情感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怀念古人,凭吊古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其他咏物也好,边塞也罢,都 大同小异,在此就不赘述。
三、要善于给诗歌的内容归类,最好明白什么样的形象在诗歌中代表什么样的意蕴,这样做有章可寻,有据可托
现在诗歌试题往往是比较阅读,因此我们得有所准备。下面把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归纳一下:月、流水(水)、梅、菊、柳。
(一)关于“月”的描写。
月是诗人们喜欢用来表达思乡、离愁别恨、寂寞无聊之情的。如“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谣有此寄》)等等,关于月亮的描写都是表达的上述情感。
(二)关于“流水(水)”的描写。
而流水多则表达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叹。如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煜《虞美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水流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及“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等都是表达世事沧桑,人生无奈的感慨。
(三)关于“梅”、“菊”的描写。
至于梅、菊通常被诗人们赋予高贵、坚贞的品质,如:“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不爱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旌表》)。“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她们或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或抒写自己坚贞的性格,或展现自己甘愿清贫的志愿。
关于写梅的诗句如“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陆游《卜算子》)、“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菊花》),“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刘克庄《菊》)等无不表达生性高傲之态。
(四)关于“杨柳”的描写。
至于杨柳的意象,表达的是留念,思念之意,古人早就论述过“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自《诗经》有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了写柳的先河,而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刘禹锡的《杨柳词》“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杨柳管别离”,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里也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而描写“关中八景”的李白的《忆秦蛾》诗句“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谓哀怨动人,把送别人依依不舍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所写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遂成绝唱。
此外诗歌的各种意象还有山川、虫鱼、落日、马、乌鸦等。
四、归纳总结诗歌中的表现手法
教师归纳总结好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每一手法舉出一至二个例子,让学生仔细品味,做到举一反三,心中有数。
这些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等。这里以动静结合为例,说说这些手法的好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静的是“大漠”、“落日”,动的是“烟”,而静静的长河暗含了“流动”之意,这样一动一静,却刻画了沙漠上特有的景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以动的流水衬托静的 明月、青松,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此外如戴叔伦《兰溪棹舟》中“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也是很好的动静结合的典范。至于其他表现手法则大体相似,在此就不再多言。
总之,在教学和阅读中只要我们多一个心眼,多积累,多联想,那么,诗歌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