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教育体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农类高职院校更是不例外。各农类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技能人才,就必须要加强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创新。本篇文章针对当前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对农类高职高专院校在“三农服务、科技特派员、导师+项目+团队”等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产学研结合模式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37-01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兴起的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非常高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类高职院校對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服务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转型,进而促进农类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
1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现状
1.1 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到位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而一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都很困难,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如江浙沪地区),政府投入较高,但建立农类产学研基地的土地难以解决,政策不配套;而有的地方政府指重视普教,对于职教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类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当大的困难。
1.2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的是定编定岗制度,假如让企业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岗位来辅助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的研究,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企业一旦拿出其中的部分岗位用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研究,就意味着企业要增加相应的食宿、管理费用,而且还很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的建立虽然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由于短期内的回报太小,也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是不参与。
1.3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足
农类高职院校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上有着比企业和研究所更强的迫切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自身的水平的就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低,自身的办学经费不足,同时实训设备老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难以与企业构成合作。有的农类高职院校错误地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视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缺乏对企业面临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的高校甚至不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只是估计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综合能力也亟待提高。
2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服务作用,而且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农业的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时,通过加强专业培训班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田去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新效果。
2.2 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农村特派员是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桥梁;第二,农村特派员的工作给科技人员的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三,农村科技特派员能够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第四,农村特派员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科技的创业行动。要想加强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首先,要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科技特派员的的指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进现代的农业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的优质化发展,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经常与农村科技特派员沟通,加强农业技术的交流。其次,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培养,选拔优秀的学生给农村科技特派员当助理,使学生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去新鲜血液的同时,参加实践。再次,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业,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业不仅能够给农业发展的科学化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能够加强与农类高职院校的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3 促进实训基地和专业的建设
农类高职院校的的科技主管部门要面向乡镇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的培养,要将高职学习与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等相结合。农类高职院校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积极与乡镇的种植、养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高职院校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而且农业实训基地也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能力培训场地,可以使农类高职院校与乡镇农业发展得到了双赢。
2.4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想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开展“导师+项目+团队”项目、“新苗计划”等科学研究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得到培养,同时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类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教学效果。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要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时解决模式创新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与内涵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邢淑婕.刘开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5-47.
[2] 张会玲.产学研结合思想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体现[J].高等农业教育,2004(6):19-21.
[3] 王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技人才的探索及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110-102.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产学研结合模式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37-01
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兴起的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而且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非常高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农类高职院校對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教育服务方面也要进行合理的转型,进而促进农类高职院校的长远性发展。
1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现状
1.1 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到位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其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明显不足。我国的高职院校,尤其是农类高职院校大多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而一些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都很困难,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地区经济水平较高(如江浙沪地区),政府投入较高,但建立农类产学研基地的土地难以解决,政策不配套;而有的地方政府指重视普教,对于职教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类高职院校的经费短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相当大的困难。
1.2 企业的参与度不够
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实行的是定编定岗制度,假如让企业拿出其中的一部分岗位来辅助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的研究,很多企业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企业一旦拿出其中的部分岗位用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研究,就意味着企业要增加相应的食宿、管理费用,而且还很有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因此,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的建立虽然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由于短期内的回报太小,也导致了企业不愿意增加经济负担,甚至是不参与。
1.3 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足
农类高职院校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建立上有着比企业和研究所更强的迫切性,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自身的水平的就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水平低,自身的办学经费不足,同时实训设备老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难以与企业构成合作。有的农类高职院校错误地将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研究视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缺乏对企业面临的问题的深入研究,有的高校甚至不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只是估计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与综合能力也亟待提高。
2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1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的结合,农类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当地的产业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服务作用,而且能够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农业的产学研模式的教学时,通过加强专业培训班的建设,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农田去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创新效果。
2.2 充分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
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农村特派员是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桥梁;第二,农村特派员的工作给科技人员的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空间;第三,农村科技特派员能够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第四,农村特派员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科技的创业行动。要想加强农类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首先,要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科技特派员的的指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进现代的农业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的优质化发展,农类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经常与农村科技特派员沟通,加强农业技术的交流。其次,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培养,选拔优秀的学生给农村科技特派员当助理,使学生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去新鲜血液的同时,参加实践。再次,鼓励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创业,农村科技特派员在农村创业不仅能够给农业发展的科学化起到引领作用,而且能够加强与农类高职院校的结合,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3 促进实训基地和专业的建设
农类高职院校的的科技主管部门要面向乡镇组织学生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的培养,要将高职学习与当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等相结合。农类高职院校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建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学研教学模式改革,高职院校积极与乡镇的种植、养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不仅高职院校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技术支持,而且农业实训基地也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实践能力培训场地,可以使农类高职院校与乡镇农业发展得到了双赢。
2.4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前,各大农类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思想意志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开展“导师+项目+团队”项目、“新苗计划”等科学研究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学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素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得到培养,同时磨练学生的意志,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类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建立与完善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教学效果。农类高职院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中,要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时解决模式创新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丰富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与内涵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知名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邢淑婕.刘开华.农业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5-47.
[2] 张会玲.产学研结合思想在高校办学中的重要体现[J].高等农业教育,2004(6):19-21.
[3] 王峥.产学研结合培养农技人才的探索及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5(6):1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