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年俗变迁及其原因浅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_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作者外祖母邵爱芝女士口述为事实,介绍了70年代至今,宁县东部山区年俗的变迁,力求在中国传统年节风俗的大致外框下,发现一些富有异趣和地方特色的年俗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简单探讨40年以来乡村年俗遗失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年俗;变迁;祖先崇拜;鬼神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春节节俗的建构既与广泛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又与地方性因素乃至个人行为相联系。”[1]鉴于传统年俗因时因地的表现差异,本文以将探讨范围框定在宁县东部山区,在邵爱芝女士的口述过程中,笔者发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有一些富具地方特色的差异。
  大致在九十年代以前,腊月二十二的晚上,农村妇女会做一种“烙干粮”(大用发酵的面团在铁锅里烙32个巴掌大的面饼)于次日早晨,以塔状堆垒在灶台,点三柱歆香,烧裱磕头。此外,还要给院内每间房屋都点上一炷香,这个行为每天重复,直至正月二十三那天,将灶王爷的画像放于门前通风的高处,待风吹走,或者将其烧化。到了三十这天还有三项重要的事情。一是傍晚上坟,家族所有男性,一般为两代,按照辈分由高到低前后跪拜,这是一年中除却清明的最大的祭祖仪式。二是在亥时左右,家人还要去最近的十字路口烧夜纸,据邵爱芝女士的解释是,“阴间和阳间是一样的,活着的人要过年,死去的亲人也要过年”,意即不忘祖先,行孝。三是会在家里正堂设立灵堂供奉最近去世的人或重要的长辈,一般是于高桌之上端放逝者灵牌或遗像,置祭品于前,引香燃烛。祭品不可或缺的是五碗肉,俗称“碗子”,即取五个白瓷碗里面分别放上五个白面馒头,上以煮熟的五花肉覆盖,不能露出馒头。在老人讲述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一个更为有趣的习俗,正月十五晚上,妇女们用面团捏成一个个小人,小猪小鸡等动物造型,在笼屉蒸熟后,插上裹着棉絮的细木棍,一般像麦秸,蒿杆之类的,倒上食用油,点起面灯。在贮存粮食的粮仓顶、鸡窝、猪圈等地会分别放置小人灯、鸡灯、猪头灯,所有和人们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都会点灯,一片明亮。
  “腊日在古代是祭百神的重要日子,汉代以后成为岁末宗教性的驱疫行傩的节日。明清以后节日的宗教气氛被节日的娱乐气氛所代替。”[2]纵观上述关于年节习俗的变迁,此类表现更甚,例如请灶君和上坟这样的敬神祭祖仪式在减少甚至消失,而人们更加注重的是自身的口腹和精神享受。传统的鬼神和祖先崇拜被遗弃,形式上的文化继承也在慢慢被消解改观。
  宗族制家庭的逐步解体和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的淡化不能不是两个客观的原因。宗族制家庭是指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家庭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文化习俗,在这个家庭体制中,血缘是其形成的先决条件,土地和公共田产是其存在的物质基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宗族家庭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土地被瓦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地归为国有,按人口划分,即财产的分配是按照个人意志支配,不再是家族共有,这就使人们的意识由集体向个人转变。而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作用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民的财产获得方式不仅仅再局限于土地上的辛苦劳作。在农村,广大的土地被闲置,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求财富和发展。其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徙,加速了人口的交流,原有的宗族聚居状态被打破,这就是宗族家庭存在的血缘因素被消解,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减少,也使宗族家庭的人员规模基础不复存在。鬼神信仰和祖先崇拜淡化,这种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人类的繁衍和延续中,作为信仰被承袭了下来,以象征性的仪式被保留在生产、组织等民俗行为活动中。
  在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节日里,诸多年俗“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生命长存、灵魂安宁、子孙绵延、亲情永恒和社区和谐的观念。在看似松散的系列年俗事象中,有一种无形的整合力量,使得这些零散的生活习俗成为有序系列中的有机环节。这种无形的力量,最初发轫于人向自然寻求契合的努力,乃是出自农业生产自身的要求。”[3]当然,引起年俗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作为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年俗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一定阶段规律表现,然而我们在尊重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是否也应回过头来反思当下人类精神日益匮乏的困境,这困境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呢?又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没有枯竭,它或许有解决这种困境的可能呢?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春节民俗变迁与区域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状况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春节的神圣传统需要以种种方式促进以使在当今社会中得到传承。所谓“年味儿越来越淡”,是否在追思已逝的年俗里会有所回归,对年俗的变迁和其原因的追寻给我们提供了可能。
  注释:
  [1]张士闪:《春节: 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1月第18卷 第1期。
  [2]许明堂:《变迁的年俗》,中国社会导刊12期。
  [3]张士闪:《春节: 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1月第18卷 第1期。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10.8.
  [2]袁学骏:《岁时节日》,河北人民出版社[M].2009.2.
  [3]余和祥:《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2.5.
  [4]田兆元:《中国鬼神崇拜的演进大势及其特征》,社会科学[J].1993年10期.
  [5]郑肯植:《宗法制祭祀的继承和家族的变化》,法律史学研究[J].2004.1.
其他文献
项目课题: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余华中短篇小说少年形象分析”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15118。  摘 要:本文在以余华中短篇作品的少年人物形象作为载体,整理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少年群体的生存意识的表达方式,探究其文化背景下构成人物成长的断裂性因素与启蒙意识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成长;断裂;启蒙  作者简介:林梓豪(1994-),男,山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
摘 要:儒家思想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蕴涵了“人心”与“道心”的微妙关系。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通过一位老水手的离奇遭遇,隐射了柯勒律治“罪、罚、赎罪”之思想。文章巧妙地解释了在异质的文本和背景下,人类思想与情感跨越时空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十六字心传;因果;人心;道心;人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魏晋风流名士与盛唐游侠诗仙,二人同样旨酒盈樽,心存魏阙,把酒抒怀。在盛满了诗人性情的酒作中,快意淋漓的豪情、幽沉怅惘的愁思、清奇浪漫的诗意和关乎生命意识的哲思几相交织。在相似的金波影流里映照出不同的时事世风、生命姿态与内在精神气质。  关键词:李白;嵇康;诗酒文化;精神气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1  “
摘 要:借助于米克·巴尔的叙述学理论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叙述技巧,从聚焦、时间、行为者等方面入手进行剖析,以此探求作者运用这种叙述手法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克·巴尔;叙述技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本文借助米克·巴尔的叙述话语,探讨《一桩事先张扬的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3  叙事诗《卡蒙斯》被认定为是葡萄牙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开端,其作者阿尔梅达·加雷特(1799-1854),他用自己的作品在葡萄牙促使浪漫主义这一新的文学思潮,取代表达悲情与恨的新古典主义文学,成为主流。此外,《viagens na minha terra》[1]这部作品,不完全遵从浪漫主义的
大佬们为啥喜欢说“不”?  一次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CEO罗德侠(Paul Laudicina)来华访问,我问:“可否用一句话说明白,企业如何保持长期成功?”这位曾在联合国、美国国会任职多年的战略管理专家语气微顿,然后说出了四个字:“不撞冰山!”  类似的案例还真不少:西点军校有一个著名的荣誉准则——不撒谎、不欺骗、不偷盗、也不容忍看到别人有前三种行为。巴菲特有“三不”原则——不负债、不做空、不懂不
摘 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在中古美学思想地图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涤除玄览”的观点出发,指出其通过对“为道”障碍的注意,发现涤除的工夫论,从而达到“玄览”的合道境界,以完善先秦道家的审美心理理论。  关键词:涤除玄览;老子;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2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中,先秦两汉作
摘 要:本文旨在从女性主义叙事学中限制性叙事视角出发,探讨女性作家伊迪斯·华顿如何在《纯真年代》中修辞性地使用这一策略。华顿充分发挥第三人称叙事中限制性叙事的优点,在文本中有力地渗透了她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她想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限制性叙事  作者简介:魏明(1988-),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文第一作者;鱼江江(1984-),女,汉族,硕士,助教,为本
摘 要:儿童文学的本质论是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探求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本文以秦文君的“成长小说”为例,从作家的儿童观、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和儿童文学的艺术品格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本质。  关键词:秦文君;成长小说;儿童文学的本质  作者简介:黄琪(1993-),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本文从德国废墟文学短篇小说《面包》中的谎言入手,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的谎言及对“过错”的反应进行分析,剖析战后德国民众的普遍心性,从而对纳粹、战争、废墟对人的心灵创伤进行痛彻反思。  关键词:谎言;过错;心性;废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面包》是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代表作,写于1946年,此时的德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