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的评价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達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利用教材优势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作为低段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而对于农村低段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激发学生的交际的欲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
  
  二.关注生活,利用一切机会练习口语交际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大致相当。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
  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要求学生对第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流利、有条理、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2、活动之后话活动
  学校里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之后,学生往往还沉浸在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味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要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自然得到提高。
  3、利用电影、电视节目进行说话训练
  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学生都非常喜欢观看,教师可从学生爱看的电影、电视节目中找到切入口,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如《西游记》是人人喜欢看的电视剧,在学生观看后,我组织他们说说剧中的精彩情节,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此外,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影,都是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回顾了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丰富了知识储备,又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一举多得,是可以经常性、长期进行的训练方式。
  
  三.重视口语交际的评价
  
  实行自评和互评是口语交际的又一重要环节。学生要了解自己在口语交际中的表现如何,要了解自己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就不能不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除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外,更应该关注与自己合作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表现也能进行客观的自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评和互评,我们可以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来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
  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有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能注意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等等。
  对参与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积极参加讨论,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他人意见不同时,能够冷静客观地思考并与对方协商,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同一交际主题时,善于沟通和交流,善于合作、团结一致等等。
  对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有:养成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听别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和神情、动作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用言语打动他人,说服他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等等。
  总之,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把口语交际在教学中的评价放在首位。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以满腔热情关爱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和他们交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王延豹,沈淑芹,教师,现居山东潍坊。
其他文献
眼下,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推进,广大教师都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此起彼伏,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加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
细读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一个语文老师在讲授课文之前一定要读懂文本的态度,只有细读作品才能真正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读过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像老舍先生形容北平那样似乎是饮了一杯香片茶,感觉细腻而清新,那脉脉流淌的对家乡的爱从老舍先生的细腻的笔下潺潺地流到我们的心中。  对于这篇文章,一般的解读比较注重于作者笔下的比较的手法的赏析,而我在细读之后觉得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以高科技为工具完成对知识的传输和接收这一过程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克服了
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欣赏琳琅满目的珍品,对于学生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润泽,不无裨益。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式阅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读诗诵诗知诗意    古诗的重要特点是意境美,而意境美是通过
语文课堂“强迫症”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灌输,并一味地以师生认识的高度统一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其实质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本应作为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表面上正在努力尊重学生,而实际上仍在沿袭传统的教学做法,僵硬地扮演着课堂导演的权威角色,从而无意识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个性,说穿了其实是欲遮还羞的“伪尊重”。    一.课堂强迫症的表现    教
水仙子  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祖籍山西太原,半生流寓杭州。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又作吊词云:“平生湖海少知音,几曲宫商大用心。百年光景还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放荡江湖四十年的漂
《去槐花洲》的最亮点在结尾,女主人公的一场放纵邂逅原来只是一个梦。女主人公心有不甘,半推半就中意欲将梦变成现实,结果从售票员那里得到的回答却是“槐花洲?那是什么地方?……没有这一站”,于是一切就此打住,“我们坐回到候车室里,继续等我们要等的车”。  我不想对女主人公的梦的内容,以及其中折射出的人际关系——爱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做出道德的或社会学的评价。这篇小说也有唯美色彩,其中谈到许多让人砰然心
黑格尔《美学》指出,文学及一切艺术作品“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语言,形象,都属于“外在的形状”;“而灌注生气于外在形态的意蕴”,才是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即内在实质。它体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魄,风骨和精神”,是作者的审美意识,渗透充溢在艺术形象之中,隐存与表现一个无限深广的心灵世界。  中国古代文论发端于“诗言志”“诗缘情”的观点,它明确地说明诗及其它样式的文学是作者心灵的“志”和“情”的
课堂教学中的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因此我们身为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的一张冷脸,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死的、乏味的“情绪化”的教学,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
“活动单导学”模式这个概念确定了教师学生的关系——“导”与“学”。以“导”引“学”,以“导”助“学”,以“导”督“学”,以“学”促“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始终要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为“学”服务,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  一.以“导”引“学”  这里的“导”侧重于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引导。这必然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趣味活动调动学生对文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