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开放活动是学校基于“内需”,为“发展”的建设性举措。活动中,校方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校入班“解剖”学校的办学状况,积极收集学生家长、教育专家、行政领导等人员对学校的办学意见或建议。这样的内部、外部互动式活动有利于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的运行,有助于民主办学思想的落实,有益于教师成长、学生进步与学校发展。
开放,貌似简单,甚至简单到打开学校、教室的门就可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门户洞开后,活动的发起者——校方该如何应对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该如何保证校内外人员在观念、智慧等方面的“碰撞”的有效与和谐呢?笔者认为,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次难度不低的“面试”。那么,面对来自不同行业且学历水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差异颇多的“面试官”们,校内人员需要有怎样一些准备呢?
首先,开放需要态度。敞开大门,请非校内人员自由参观、随心点评,这展示的是学校追求民主办学的态度,彰显的是学校追求全心全意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的态度和意识,既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也是师生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因此,学校内部人员要有开放是为了发展的理念,自觉而非“应付”、积极参与而非“消极抵触”地投身校园开放活动。
其次,开放需要勇气。敞开大门,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有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优点,也有不足甚至是缺点和错误。勇于掀起“自家”的“盖子”,把劣势、弱点暴露于众人面前,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当开放活动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不足、缺点会暴露得更充分。要面对,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需要有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对此,学校内部人员尤其是管理层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最后,开放需要智慧。敞开大门后,如何确保活动的有序和人员的安全,使活动建立在安全这一最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如何优化师生展示的台子,使师生尽心展示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怎样挖掘众人的话匣子,引导大家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如此等等,对组织者而言,这显然是一种考验。更主要的是,如何寻找师生与众人“合力”的和谐点,妥善处理畅所欲言的点评者与尽心竭力的展示者之间可能的“冲突”,这是对学校管理层智慧的“挑战”。基于此,学校管理层、教职员工乃至学生要有在开放中持续获取并不断提升能力的意识。
开放这一大方向确定了以后,采取何种形式开放,就成为学校的管理层要面对、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了。开放的形式很多,如,我们常见的全校性的教学开放日、教育教学开放周等。这样的开放形式是基于对开放时长(日、周等)和开放项目(教学、教育教学等)的考量确定的。
笔者以为,从学校开放活动的主题出发,依据开放的范围、项目、参访人员等内容,还可以将开放活动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点式开放”。此类开放往往涉及的范围较小,项目单一,来访的人员数量较少。当学校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例如,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表彰某教师的精神、业绩,或者是为了推广某班级的革新式管理经验,抑或是为了让学生家长现场感受并配合本学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上的革新式做法等等,可以运用“点式开放”形式,即:在某一班级或某一年级等小范围内组织、实施某一项目的开放活动。
二是“大集中式开放”。此类开放往往是全校范围的总开放,项目涉及全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来访的人员众多。组织、开展“大集中开放”活动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集中展示学校在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育人等各系列工作中发生的可喜变化与取得的新成绩。不少学校在建校纪念日、新学年伊始、中高考后等时间点上会实施这样的开放活动。
三是自由式开放。此类开放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开放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换言之,对处于此类开放状态中的学校来说,天天都是开放日,处处都是开放地;学校各环节的工作都有可能有来访者在“观察”和“监督”。这是学校开放活动的一种理想化状态。笔者认为,能“零限制”地接受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访问,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种开放理念和工作追求。需要指出的是,此类开放是全程式、全面性的,其收获会更真实、客观,但由于范围、项目、来访人员等具有的不确定性特点,开放对学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要求会更高、更全面。
四是“诊断式开放”。无论哪种形式的开放都是有主题的。跟其他形式的开放相比较,“诊断式开放”的主题的专业性特点更加突出。实施此类开放活动的学校,针对发展进程中的某一带有普遍性的或是带有前瞻性质的问题,特别邀请一些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的家长、不同行业的精英(最好有对相关问题有研究的教育专家)来校进行集体考察、“会诊”,并开出兼具“科学性”与“可执行性”的“药方”,为校方决策提供理论、现实两方面的参考。
那么,在设计、落实开放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发起者——学校内部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层,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开放这一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的功用呢?也就是说,开放活动应遵循怎样一些原则呢?
第一,不遮不盖的原则。开放活动中,一是要坚决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半开放”现象的出现。此种情形中开放的不是校园的全部。二是要避免“热闹衙门式”(把各种校园活动浓缩在开放的日子里集中展示)、“运动式”(甚至以牺牲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代价,全员准备开放)、“表演式”(事先彩排后的表演)等“虚假式开放”。此种情形中开放的不是真实的校园。无论是“半开放”还是“虚假式开放”,开放的都不是常态下的真实的校园,其工作的立足点都是“报喜不报忧”。活动中,校方使用“障眼法”,进行大一统式的“表演”。这样为着“虚名”而大搞形式主义的开放就背离了开放活动的本真。这样的开放耽误的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受伤害的是参访者关心、关注教育的热情和师生想展示、想发展的愿望。这样的开放,有时会获得一时的“好评如潮”,但在参与者那里尤其是在内部人员那里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许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学校发展的进程。权衡一下利弊,不难发现孰重孰轻。
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活动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拿捏,校内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如何协调,活动的安全、有效、高效目标如何实现,凡此种种问题是很考验组织者的智慧的。为了有把握组织好相关活动,校方一方面要借鉴兄弟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要本着逐步、稳步开放的原则,渐进式地实现开放蓝图。比如,开放的时间上,可以先考虑开放日、开放周、开放月,再过渡到天天都是开放日的最佳状态。再如,开放的范围上,可以先在一个班、一个年级做试点,然后再推广至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处室。又如,开放的项目上,可以首先开放课堂教学。课堂教 学开放活动展示的是课堂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可以展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师的工作笔记、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等文字性资料。然后可以扩充至教学开放。教学开放活动涉及教学行政、教学业务、教学研究的管理与实施等环节和内容。可以展示教师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范畴内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成效;也可以展示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全面地获取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而推广至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展示学校是如何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服务育人的,师生是如何又好又快地谋求发展的。在由点到面、由少及多的渐进式的开放进程中,可以检验开放机制建设和方案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可以为校园开放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积累个性化的实践性经验。
第三,有序有效的原则。有序是组织好开放活动的保障性要求。学校要对来访的人数、参访的项目重点等有充分的预估,设计好适宜的参访路线,并据此安排适量的人员,做好参访者的导引员和疏导员,确保参访者能顺畅地参观。要尽量减少开放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开放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正面功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千方百计避免出现某处的过度拥挤,并要有出现意外的应急性对策,防止参观成效由于人为的原因减弱,甚至发生安全意外。
有效是组织开放活动的基础性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和电话、QQ、邮箱、博客、微博等现代化手段,尽可能多的从参访者那里获取他们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发挥随意聊天的功用,于谈笑间感知来访者的真情实感,于不经意处汲取他们的真知灼见。对活动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校方要认真地收集、梳理,科学、客观地归纳、剖析,确定符合实情的实施方案,并强力抓好落实。
第四,互访互动的原则。开放活动催生的发展的动力和成效决定着开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保证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校方要基于有来有往的原则做好后续性工作。参访人员离校后,学校要及时通过电话、书信、面见等方式,将未能现场答复的意见反馈给提议人,通过师生会、家长会、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电子屏通告等途径,将学校由开放活动获取的新想法、新打算广而告之,并主动“维护”联络通道,以备及时沟通与交流。藉此,获得有识之士、热心人士对学校、对教育的持续关注。这样一来,学校无形中多了一些义务监督员和参谋,这些义务监督员和参谋的存在,对学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笔者以为,开放校园,意味着把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人与事公开在了“太阳底下”。投置于“太阳底下”的开放活动会是一件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从中受益的事情。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尧都区教育局)
开放,貌似简单,甚至简单到打开学校、教室的门就可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门户洞开后,活动的发起者——校方该如何应对大量校外人员进入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该如何保证校内外人员在观念、智慧等方面的“碰撞”的有效与和谐呢?笔者认为,这对学校来说是一次难度不低的“面试”。那么,面对来自不同行业且学历水平、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差异颇多的“面试官”们,校内人员需要有怎样一些准备呢?
首先,开放需要态度。敞开大门,请非校内人员自由参观、随心点评,这展示的是学校追求民主办学的态度,彰显的是学校追求全心全意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的态度和意识,既符合学校教育的规律,也是师生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因此,学校内部人员要有开放是为了发展的理念,自觉而非“应付”、积极参与而非“消极抵触”地投身校园开放活动。
其次,开放需要勇气。敞开大门,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有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的优点,也有不足甚至是缺点和错误。勇于掀起“自家”的“盖子”,把劣势、弱点暴露于众人面前,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当开放活动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不足、缺点会暴露得更充分。要面对,就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需要有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对此,学校内部人员尤其是管理层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最后,开放需要智慧。敞开大门后,如何确保活动的有序和人员的安全,使活动建立在安全这一最基本目标的基础之上;如何优化师生展示的台子,使师生尽心展示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怎样挖掘众人的话匣子,引导大家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如此等等,对组织者而言,这显然是一种考验。更主要的是,如何寻找师生与众人“合力”的和谐点,妥善处理畅所欲言的点评者与尽心竭力的展示者之间可能的“冲突”,这是对学校管理层智慧的“挑战”。基于此,学校管理层、教职员工乃至学生要有在开放中持续获取并不断提升能力的意识。
开放这一大方向确定了以后,采取何种形式开放,就成为学校的管理层要面对、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了。开放的形式很多,如,我们常见的全校性的教学开放日、教育教学开放周等。这样的开放形式是基于对开放时长(日、周等)和开放项目(教学、教育教学等)的考量确定的。
笔者以为,从学校开放活动的主题出发,依据开放的范围、项目、参访人员等内容,还可以将开放活动简单地划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点式开放”。此类开放往往涉及的范围较小,项目单一,来访的人员数量较少。当学校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例如,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表彰某教师的精神、业绩,或者是为了推广某班级的革新式管理经验,抑或是为了让学生家长现场感受并配合本学段管理模式、教学方式上的革新式做法等等,可以运用“点式开放”形式,即:在某一班级或某一年级等小范围内组织、实施某一项目的开放活动。
二是“大集中式开放”。此类开放往往是全校范围的总开放,项目涉及全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来访的人员众多。组织、开展“大集中开放”活动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集中展示学校在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育人等各系列工作中发生的可喜变化与取得的新成绩。不少学校在建校纪念日、新学年伊始、中高考后等时间点上会实施这样的开放活动。
三是自由式开放。此类开放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开放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换言之,对处于此类开放状态中的学校来说,天天都是开放日,处处都是开放地;学校各环节的工作都有可能有来访者在“观察”和“监督”。这是学校开放活动的一种理想化状态。笔者认为,能“零限制”地接受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访问,应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种开放理念和工作追求。需要指出的是,此类开放是全程式、全面性的,其收获会更真实、客观,但由于范围、项目、来访人员等具有的不确定性特点,开放对学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要求会更高、更全面。
四是“诊断式开放”。无论哪种形式的开放都是有主题的。跟其他形式的开放相比较,“诊断式开放”的主题的专业性特点更加突出。实施此类开放活动的学校,针对发展进程中的某一带有普遍性的或是带有前瞻性质的问题,特别邀请一些高度关注学校教育的家长、不同行业的精英(最好有对相关问题有研究的教育专家)来校进行集体考察、“会诊”,并开出兼具“科学性”与“可执行性”的“药方”,为校方决策提供理论、现实两方面的参考。
那么,在设计、落实开放活动的过程中,活动的发起者——学校内部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层,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开放这一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助推器”的功用呢?也就是说,开放活动应遵循怎样一些原则呢?
第一,不遮不盖的原则。开放活动中,一是要坚决避免“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半开放”现象的出现。此种情形中开放的不是校园的全部。二是要避免“热闹衙门式”(把各种校园活动浓缩在开放的日子里集中展示)、“运动式”(甚至以牺牲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代价,全员准备开放)、“表演式”(事先彩排后的表演)等“虚假式开放”。此种情形中开放的不是真实的校园。无论是“半开放”还是“虚假式开放”,开放的都不是常态下的真实的校园,其工作的立足点都是“报喜不报忧”。活动中,校方使用“障眼法”,进行大一统式的“表演”。这样为着“虚名”而大搞形式主义的开放就背离了开放活动的本真。这样的开放耽误的是双方的时间和精力,受伤害的是参访者关心、关注教育的热情和师生想展示、想发展的愿望。这样的开放,有时会获得一时的“好评如潮”,但在参与者那里尤其是在内部人员那里产生的负面影响或许是深远的,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学校发展的进程。权衡一下利弊,不难发现孰重孰轻。
第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开放活动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拿捏,校内人员与来访者的关系如何协调,活动的安全、有效、高效目标如何实现,凡此种种问题是很考验组织者的智慧的。为了有把握组织好相关活动,校方一方面要借鉴兄弟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另一方面,要本着逐步、稳步开放的原则,渐进式地实现开放蓝图。比如,开放的时间上,可以先考虑开放日、开放周、开放月,再过渡到天天都是开放日的最佳状态。再如,开放的范围上,可以先在一个班、一个年级做试点,然后再推广至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处室。又如,开放的项目上,可以首先开放课堂教学。课堂教 学开放活动展示的是课堂中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可以展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师的工作笔记、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等文字性资料。然后可以扩充至教学开放。教学开放活动涉及教学行政、教学业务、教学研究的管理与实施等环节和内容。可以展示教师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范畴内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方面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成效;也可以展示学生在课堂内、课堂外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全面地获取发展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而推广至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项目,展示学校是如何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服务育人的,师生是如何又好又快地谋求发展的。在由点到面、由少及多的渐进式的开放进程中,可以检验开放机制建设和方案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可以为校园开放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积累个性化的实践性经验。
第三,有序有效的原则。有序是组织好开放活动的保障性要求。学校要对来访的人数、参访的项目重点等有充分的预估,设计好适宜的参访路线,并据此安排适量的人员,做好参访者的导引员和疏导员,确保参访者能顺畅地参观。要尽量减少开放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尽最大的可能激发开放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正面功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千方百计避免出现某处的过度拥挤,并要有出现意外的应急性对策,防止参观成效由于人为的原因减弱,甚至发生安全意外。
有效是组织开放活动的基础性需求。学校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和电话、QQ、邮箱、博客、微博等现代化手段,尽可能多的从参访者那里获取他们对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要注意发挥随意聊天的功用,于谈笑间感知来访者的真情实感,于不经意处汲取他们的真知灼见。对活动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校方要认真地收集、梳理,科学、客观地归纳、剖析,确定符合实情的实施方案,并强力抓好落实。
第四,互访互动的原则。开放活动催生的发展的动力和成效决定着开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为保证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校方要基于有来有往的原则做好后续性工作。参访人员离校后,学校要及时通过电话、书信、面见等方式,将未能现场答复的意见反馈给提议人,通过师生会、家长会、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电子屏通告等途径,将学校由开放活动获取的新想法、新打算广而告之,并主动“维护”联络通道,以备及时沟通与交流。藉此,获得有识之士、热心人士对学校、对教育的持续关注。这样一来,学校无形中多了一些义务监督员和参谋,这些义务监督员和参谋的存在,对学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笔者以为,开放校园,意味着把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人与事公开在了“太阳底下”。投置于“太阳底下”的开放活动会是一件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从中受益的事情。
(作者单位:山西临汾尧都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