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阐述了在校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满足企业基本需求、激发创新能力和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人才培养中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战略构思,强调人才培养要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要瞄准企业实际需求,创造与企业对接的培养环境;要强化校校联合和校企联盟,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要与国际通行的资格认证相结合。最后,讨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作者简介:吴跃成(1966-),男,吉林长春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竺志超(1958-),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29)、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批准号:中纺协函[2011]7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9-02
一、高等工程教育国内外的差别
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得到企业认可,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比如,机械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分布广、人才需求多的行业。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担任技术职务时,普遍存在着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岗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口碑逐年下降,企业感慨招不到有能力的人才,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产生质疑。[1-6]究其原因,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学术化”取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上,而在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被大大削弱。
而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大学生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活几乎有一半都是在实验室和企业度过。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生第二学期就去企业实习一学期,第三学期回校上课,第四学期又到企业实习,如此循环直到毕业,理论联系实际,毕业时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均能达到企业要求。比较可知,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差异,造成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大相径庭。
二、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关键
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但需要真正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必须给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两者能真正对接的关键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因如下:
1.工程实践能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高校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到企业之后应该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在得到基本的培训以后就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践活动,解决企业设计、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高校代表国家培养人才,应考虑整体需求和全局利益,大学生大部分要输送给企业,为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高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
2.工程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赖以生存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墨守陈规的企业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但是工程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一个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工程师,不管是对产品设计的创新还是对生产工艺的创新,要将创新思维变为创新现实必须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能够担负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3.工程实践能力是人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
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地区之间人才互动、技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也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走向国际市场、取得国际互认的优秀人才。
三、人才培养能力对接的战略思考
1.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对工程师具备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细则,同时为实现能力要求,国外高校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面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对于教育回归工程的认识不足。所以,需要从指导思想上解决实践教学的战略问题,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国际上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上面提到的滑铁卢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供不应求,最大的原因是在培养环节中格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理论课,第二学期就到企业实习锻炼,大学生活就是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中度过。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交融,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巩固提高所学。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寻找答案。而且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了解了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学习、实践、就业完美结合与统一,这是中西方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也是学生实际从业能力差距的根本所在。所以,培养模式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改革。
2.瞄准企业实际需求,创造与企业对接的培养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人才的高校多年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模式与国外的差距,认识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审时度势,直面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积极研究和探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改革。最近教育部试点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以提升在校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求在校生毕业前要有一年的企业经历。“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推动,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企业参与困难重重,大范围推广难度更大。所以,在当今高校还是要立足自身,充分发挥人才、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环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学校依然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需要工程化教育环境。在校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不能脱离企业,也不能把实践教学完全推给企业。作为高校,要积极研究如何设计校内的“企业环境”,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提供企业级的实践平台,同时构建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使高校的培养环境能够与企业对接,必须瞄准企业的需求,分类研究其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明确各类企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要求,按照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训练,达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与企业对接。
3.强化校校联合和校企联盟,形成能力培养矩阵
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精通,但必须具有某方面的专业技术特长,能熟练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技术问题,而达到这个目标完全靠学校自身也难以做到。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有限的,每所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多样,尤其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会随之变化,大学的师资力量再强、实验条件再完备,也不可能穷尽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全方位需求。企业是个大讲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就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道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强调导师的企业研发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让企业为在校生服务,让在校生参与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人才。
所以,大学不应孤立地办学,更不应封闭式办学,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达到某种默契,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充分共享资源,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这无疑是学校和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捷径。
四、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实施
浙江理工大学的机制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良好的教学和实验平台。但是,由于跟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大众化、宽口径”的培养思路指导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是面面俱到,做不深做不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对接不上。日前,在教育部人才培养纲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下,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与浙江理工大学类似的国外相关工程院校进行调研,了解机制专业在校生的培养理念和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加强各类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实践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修订培养方案和培训方案。
对校内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学生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让实验设备能够按学生需求运转。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能围着实验室转、围着实验设备转。目标是以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为立志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良的培养环境,通过工程化的实验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尽快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步入企业就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契机,结合企业需求办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研发课题,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企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同时,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现身讲解自己在企业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在学校的训练内容分配实际的工作岗位,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企业员工,脚踏实地地为企业做一些工作,强调与企业员工交流,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短期体验,学生的企业化意识大大增强,动手能力得以极大提高。
鼓励在校生参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资格认证的培训过程中特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产品设计等实践训练,使培训内容紧跟时代和企业需求。经过培训和认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为走向从业岗位和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我国机械工业目前已发展到与国际接轨和走向世界大市场的新时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为在校生的培养提供优良的企业环境,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环节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素质优良、创新敬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振莉.关于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新教学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84-85.
[2]张炳生,刘雪东.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1):44-46.
[3]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9-53.
[4]练元坚.新时期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和机遇[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15(2):1-4.
[5]郑江.机械工程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模式[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1-3.
[6]吴跃成,陈文华,杨文珍.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技术资格认证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6):1020-102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工程实践能力;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作者简介:吴跃成(1966-),男,吉林长春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竺志超(1958-),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理工大学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29)、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批准号:中纺协函[2011]74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9-02
一、高等工程教育国内外的差别
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得到企业认可,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比如,机械行业在我国是一个分布广、人才需求多的行业。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机械行业跨越式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目前培养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走向社会担任技术职务时,普遍存在着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岗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口碑逐年下降,企业感慨招不到有能力的人才,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产生质疑。[1-6]究其原因,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学术化”取向,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课堂的理论学习上,而在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实践环节被大大削弱。
而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大学生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活几乎有一半都是在实验室和企业度过。比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生第二学期就去企业实习一学期,第三学期回校上课,第四学期又到企业实习,如此循环直到毕业,理论联系实际,毕业时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从业能力均能达到企业要求。比较可知,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最大差别在于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差异,造成学生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大相径庭。
二、工程实践能力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关键
企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出口。高校与企业之间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但需要真正有用的人才,而高校必须给企业输送实用型人才。两者能真正对接的关键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因如下:
1.工程实践能力是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高校最主要的功能应该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到企业之后应该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在得到基本的培训以后就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践活动,解决企业设计、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完成企业交给的任务。高校代表国家培养人才,应考虑整体需求和全局利益,大学生大部分要输送给企业,为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高校应该以企业需求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
2.工程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而赖以生存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墨守陈规的企业迟早要被淘汰。所以,创新决定了企业的命运。但是工程创新往往是建立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一个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工程师,不管是对产品设计的创新还是对生产工艺的创新,要将创新思维变为创新现实必须对当前所从事的工作了如指掌,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能够担负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
3.工程实践能力是人才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前提
在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地区之间人才互动、技术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这也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发达国家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走向国际市场、取得国际互认的优秀人才。
三、人才培养能力对接的战略思考
1.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实践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理念,对工程师具备的实践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细则,同时为实现能力要求,国外高校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方面格外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对于教育回归工程的认识不足。所以,需要从指导思想上解决实践教学的战略问题,用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国际上发达国家培养人才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比如上面提到的滑铁卢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之所以供不应求,最大的原因是在培养环节中格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第一学期学习理论课,第二学期就到企业实习锻炼,大学生活就是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中度过。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交融,在实践中应用所学,在实践中巩固提高所学。同时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在校的理论学习寻找答案。而且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了解了企业生产环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和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学习、实践、就业完美结合与统一,这是中西方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也是学生实际从业能力差距的根本所在。所以,培养模式必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效改革。
2.瞄准企业实际需求,创造与企业对接的培养环境 教育管理部门和培养人才的高校多年来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模式与国外的差距,认识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审时度势,直面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大环境,积极研究和探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改革。最近教育部试点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是以提升在校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求在校生毕业前要有一年的企业经历。“卓越工程师计划”需要企业和社会的支持、推动,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阶段,企业参与困难重重,大范围推广难度更大。所以,在当今高校还是要立足自身,充分发挥人才、场地、设备等资源优势,构建适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环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仍将占据主要地位,学校依然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接轨需要工程化教育环境。在校生的实践教学活动既不能脱离企业,也不能把实践教学完全推给企业。作为高校,要积极研究如何设计校内的“企业环境”,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充分挖掘潜力,为学生提供企业级的实践平台,同时构建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化的具体实施方案。为了使高校的培养环境能够与企业对接,必须瞄准企业的需求,分类研究其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明确各类企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要求,按照企业多方面的人才需求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训练,达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与企业对接。
3.强化校校联合和校企联盟,形成能力培养矩阵
大学毕业生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精通,但必须具有某方面的专业技术特长,能熟练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某一方面技术问题,而达到这个目标完全靠学校自身也难以做到。国家对大学的投入是有限的,每所大学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多样,尤其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会随之变化,大学的师资力量再强、实验条件再完备,也不可能穷尽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全方位需求。企业是个大讲堂,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生产更紧密地结合,就贴近生产、贴近实际、贴近技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专题培训,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所以,应该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道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强调导师的企业研发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让学生在企业环境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让企业为在校生服务,让在校生参与推动企业创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人才。
所以,大学不应孤立地办学,更不应封闭式办学,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应达到某种默契,分工协作,互通有无,充分共享资源,形成能力培养矩阵。这无疑是学校和企业共赢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捷径。
四、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的实施
浙江理工大学的机制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在过去几年的建设中已为机械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国家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良好的教学和实验平台。但是,由于跟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在“大众化、宽口径”的培养思路指导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是面面俱到,做不深做不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往往对接不上。日前,在教育部人才培养纲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下,为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对与浙江理工大学类似的国外相关工程院校进行调研,了解机制专业在校生的培养理念和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要求,树立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理念。同时,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加强各类企业需求调研,进一步了解企业当今和未来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需求,准确把握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工程实践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修订培养方案和培训方案。
对校内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加强校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学生与实验室良好互动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在人才、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让实验设备能够按学生需求运转。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能围着实验室转、围着实验设备转。目标是以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为立志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的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提供优良的培养环境,通过工程化的实验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尽快实现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学生步入企业就能发挥人才的作用。
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契机,结合企业需求办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企业研发课题,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让学生在企业应用背景下进行项目实战演练,体验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同时,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现身讲解自己在企业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企业,按照个人的兴趣和在学校的训练内容分配实际的工作岗位,实实在在地做一回企业员工,脚踏实地地为企业做一些工作,强调与企业员工交流,强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短期体验,学生的企业化意识大大增强,动手能力得以极大提高。
鼓励在校生参加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资格认证的培训过程中特别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针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产品设计等实践训练,使培训内容紧跟时代和企业需求。经过培训和认证,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为走向从业岗位和国际技术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我国机械工业目前已发展到与国际接轨和走向世界大市场的新时期,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为在校生的培养提供优良的企业环境,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培养环节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素质优良、创新敬业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振莉.关于培养机械工程师的新教学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2004,13(1):84-85.
[2]张炳生,刘雪东.机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4(1):44-46.
[3]熊志卿.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49-53.
[4]练元坚.新时期我国机械工程师的历史使命和机遇[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2,15(2):1-4.
[5]郑江.机械工程师的创新素质与培养模式[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1):1-3.
[6]吴跃成,陈文华,杨文珍.见习机械设计工程师技术资格认证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6):1020-1023.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