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软骨瘤1例

来源 :医学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63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0天入院.发病时伴右侧头痛,余无异常.颅底CT检查显示鼻中隔中后部向两侧隆起,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局部可见软组织肿物,内未见明确钙化灶,邻近骨质受压,局部突向蝶窦及筛窦(图1,2).颅底MRI显示鼻中隔后部肿物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大小约为2.1 cm ×2.1 cm ×2.5 cm,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可见点絮状强化,并可见渐进性强化,呈“蜂窝”样改变(图3~5),诊断:鼻中隔后部良性占位病变,考虑间叶组织肿瘤.手术及病理:鼻中隔后段双向隆起,表面粘膜正常,质软,上界到上鼻甲,后界至蝶窦前壁.从鼻中隔隆起前缘切开粘膜,见肿物为白色软骨样,切除送病理.镜下见分化较好的软骨组织呈分叶状生长.免疫组化结果:S100(+),D2-40(+),Brachyury(EPR18113)(-),Ki-67(约2%+).病理诊断:软骨瘤,WHO Ⅰ级(图6).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钆贝葡胺增强T1mapping技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临床MRI检查中疑似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患者61例,根据Child-Pugh积分分为四组:Child-Pugh积分为A级、B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组(LCA组、LCB组、LCC组)和肝功能正常的无肝硬化患者组(NLF组).所有患者均行肝脏平扫及肝胆期钆贝葡胺增强的T1mapping成像,并测量肝脏增强前后的T1弛豫时间,计算T1弛豫时间减低率(△T1).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T1的
目的 探讨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手术后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5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ACE手术治疗.分别在手术前3天、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对其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复查.分析TACE手术前后病灶双源CT灌注成像情况;对比TACE手术前后碘油填充致密区和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对比TACE手术后1周及手术后1个月时碘油稀疏区各项灌注参数情况;满意度情况.结果 所有病患在手术前后均开展双源CT灌注成像检查.手术前50个病灶在肝动脉灌注量图像上呈现高肝动脉灌注;手术
目的 探讨POEMS综合征CT和超声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认识能力.方法 选取4例经CT和超声诊断的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4例均为男性,CT表现4例腋窝、腹股沟淋巴结多发肿大,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超声显示淋巴结内部及周围血流丰富;4例多浆膜腔积液;3例脊柱、骨盆、胸骨多发局限性骨质硬化;3例乳腺发育;3例肺动脉高压.结论 骨质硬化性改变、多中心富血供淋巴结肿大、肺动脉高压在POEMS综合征有一定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目的 探讨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20例)及肾嗜酸细胞腺瘤(15例)的CT表现,分析两者病灶的大小、形态、密度、CT值及强化方式等.结果 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病灶的直径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CT平扫均多数为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期多表现为明显强化,但肾透明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为快进快出型,而肾嗜酸细胞腺瘤为快进慢出型,且肾透明细胞癌可有淋巴结转移,而肾嗜酸细胞瘤可有中央瘢痕.结论
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IR)相对于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和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腹部胰腺和门静脉CT图像质量的改善价值.方法 选取行常规腹部CT增强检查的患者36例,所得图像分别采用DLIR-L、DLIR-M、DLIR-H、FBP及30% ASIR-V、70% ASIR-V算法重建图像,所得6种重建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噪声、对比度及细微结构进行主观评价.通过分别测量不同重建算法图像的CT值、SD值、SNR和CNR,并进行组间比较,来观察不同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患者男,48岁.主因声音嘶哑5个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无吞咽不适及颈部疼痛,无饮水呛咳.查体:颈前饱满,无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搏动异常,双侧甲状腺未触及明显肿物.超声扫查: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约2.6 cm×2.3 cm×1.7 cm,边界清,包膜完整呈强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质,可见较多无回声暗区,呈“筛网状”改变(图1),CDFI:结节内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显示.双侧颈部未见异常淋巴结.超声诊断:甲状腺右叶结节,性质待定.术中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见一囊实性肿物,包膜完整,与右侧
目的 探讨肝动脉介入和分子靶向药物在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治疗后,CT和MRI检查时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50例患者入院后均开展索拉非尼以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治疗,并在持续治疗三个月后分别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以及MRI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依据.分析DSA、CT以及CT联合MRI复查结果;对比CT与CT联合MRI检查的诊断效能;分析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DSA、CT以及CT联合MRI检查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68.00%、78.00%.CT检查在敏感度、阳性预测值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影像学良恶性表现,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胰腺IPMN患者20例.记录肿瘤分型、部位、大小、囊壁结节、胰管扩张等影像学表现.结果 20例IPMN中,头颈部9例,体尾部11例;混合型8例,多表现为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并周围分支胰管扩张,分支型6例,表现为单发单囊或多房囊性病灶;肿瘤平均直径约25.2 mm,主胰管型6例,表现为全程主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平均直径约15.9 mm;良性17例,恶性3例(2例为
目的 探讨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1例,继发性49例)CT表现.结果 50例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样,根据CT表现可分为5型:多发结节型、单发结节型、弥漫浸润型、邻近后腹膜淋巴瘤侵犯型及肾周肿块型.本组36例多发结节型,其中双侧多发34例,单侧多发2例;8例单发结节型,其中右侧单发6例,左侧单发2例;3例弥漫浸润型;2例邻近后腹膜淋巴瘤侵犯型;1例肾周肿块型.结论 儿童肾脏非霍奇金淋巴
目的 利用术前增强CT纹理分析及形态学特征评估结肠癌Ki67表达状态.方法 选取我院CT平扫及增强图像75例.选取平扫及增强图像病灶最大层面,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绘制ROI并提取纹理分析参数,并同时评估形态学特征.形态学特征采用x2检验,单组内样本量<5时,采用Fisher精确性检验.采用Shapiro-Wilk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不同Ki67状态组间纹理参数差异性检验,通过ROC曲线分析CT纹理参数对预测Ki67的诊断效能.结果 Ki67不同表达状态中CT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