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想的和他们不一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5w56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两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最终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得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对“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
  正当学生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生:老师,我想的和他们不一样。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球踢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
  紧接着,同学们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形象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与以往标签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黄羊这个形象无疑是更鲜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
  
  几点体会:
  1.教材: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文本的解读与表达,通过文本来实现人文精神的体悟与捍卫,文本不是知识的全部,勤奋的语文教师可以教好文字、语法与解题技巧,但语感和写作是永远“教”不出来的。把文本看成是实现文本和人本对话的一个话题,文本与人本的交融,就支撑起语文天地斑斓广阔的创造空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汲取更多语文养料的切入口,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是探索未来的一个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门槛。话题面前没有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甚至可以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对话者——对话的朋友、合作的伙伴。教师要利用好这个话题,发掘这个话题中的资源,迎来源源不断的活水,通过开放话题、延展话题、迁移话题、超越话题,实现话题的可持续性发展,使课文成为理解语文的窗口,使课堂成为师生才智较量的阵地,使语文成为学生追梦的乐园。
  2.“杂音”:最美丽动人的音响
  杂音也是一种音乐,正是杂音的存在,才可以看出乐音的优美。教室中就应该存在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过:“教育的叛逆就是教育的创新。”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分杂音、一分异质、一分叛逆其实也意味着一分创新、一分超越、一分优美的乐音!“杂音”排斥顺从于任何一位权威,创新就应该鄙弃认同于任何一种正确答案,鄙弃定位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鄙弃信奉于任何一个传统的规则。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校长Charles E Lane教授曾说过:“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存在,都有利于事物的进化,避免组织走向衰退和死寂。”
  
  3.争辩:课堂灵性飞扬的翅膀
  争辩,相同的声音在这里交汇、激荡,使思想驰骋四海,翱翔云天;争辩,使不同观点在这里碰撞、闪光。没有争辩,就没有海纳百川的气势;没有争辩,就没有智慧火花在闪烁,就没有灵性的飞扬。争辩,还使许多沉寂的生命被激活、迟钝的心灵被开启,使他们也焕发出生命的阳光,重新找到自我。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就是在争辩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争辩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话题中去,不仅要搜集论证自己的观点,还要时刻注意对方的观点。为此他们就要去读书,并且要把书上的东西搞懂,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他们为此乐此不疲。争辩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较为明晰的结论,还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的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要让学生自己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我想的和他们不一样!”是这一堂课的亮点,我们要让它亮下去,我们有理由期待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并且相信,我们已经朝着真正的教育智者的境界又迈进了一大步……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生活的启示”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篇叙事散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落花生”为线索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通过父亲和我们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道出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在记叙过程中以语言描写为主;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它执行着一种特殊的反馈机制,是克服教学活动对目标的偏差,使教学活动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好的教学评价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情绪变化中丰富评价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没有作秀的表演,而是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非常巧妙的点拨来指导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
作文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书面交际不可缺少的工具,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它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朴实、最隐秘又最紧密的联系。自主表达是习作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必将是习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起步作文教学应该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培植自由表达的土壤,淡化习作在学生心目中的“课程”意识,让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好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走向人文性和人格化的作文教学理想。以一种最合适的习作教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呢?毋庸置疑,这就是阅读方法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重在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获得感知和体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提出了“三读一测试”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做粗浅的探讨。  一、初读感知,由点带面,步步抓落实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让教师带着读一百遍,不如自
在孩子们的造句、写话中经常出现错别字,其中大部分是同音字替代(写别字)现象。我以北京版教材小语四册集中识字(二)11课的6组同音字为教学文本,以区别它们的形和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并运用这些同音字,最终目的是找到避免同音错替错代的方法。  形近字辨析  直——直线 平——平原  植——植物 评——评比  篮——竹篮 练——练习  蓝——蓝天 炼——锻炼  辩——辩论
单元综合性学习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安排的栏目。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综合性学习以某一单元的课文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专题,将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部分进行有机的组合,意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中,它零散地出现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等栏目,而在高年级则被作为一种新的独立课型提出来。  一、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读童话、编童话、讲
【案例描述】  《半截蜡烛》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我和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当分析到“谁是最令人敬佩或机智勇敢的人?”时,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赞美母亲的勇敢,是她做了孩子们的榜样,启发引导孩子们做出勇敢的与敌人斗争的行为;更多学生认为是小女儿,她那么小,却那么沉着、机智,用天真可爱的语言瞒过了德国鬼子,挽救了情报站。此刻,我满意之极,学生们的回答符合我的设计思路,合情合理。当我想结束这一讨论
参读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手段,就是将内容或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语言文字集中起来,借助求同、求异等思维引导学生比照阅读,发现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强烈的感染力,启发思维,加深感悟,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常州市实验小学一青年优秀教师教学《夹竹桃》一文,三次巧用参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参读段落,突出重点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介绍了小院一年春、夏、秋三季的花开花落、万紫千
一、“自助式”教学模式的诞生  1.源于一个课题  2010年,学校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寄宿制特点,确定学校“自能教育”办学特色,申报了《实施自能教育,创办特色学校》青岛市立项课题。课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确立打造“三能教师”(能教学、能科研、能管理)与培养“六自少年”(生活自理、健康自强、学习自主、做事自信、行为自尊、安全自护)为发展目标。在“自能教育”的研究背景下,“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句话道出了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意义。然而,丰富的语言材料不是先天遗传的,而要靠后天的积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课外、课内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积累呢?    一、背诵国学经典,积累沉淀语言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特别是“原典”,即文化的源头著作,如《论语》、《易经》、《老子》等著作中的许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