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审美——解读流行语“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b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疲劳”一词作为流行语源于2003年底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电影《手机》中的一句台词,迅速成为2004年不少人嘴里时髦的口头禅。结合当前的大众文化语境,从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审美品格等方面来解读“审美疲劳”中“审美”的内涵,能够为大众文化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有利借鉴。
其他文献
语言规范化对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一直是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孔子所执皆雅言也"到秦始皇的"书同文",从<尔雅><方言>到切韵系韵书、<中原音韵>及<
“此”“是”“斯”都是古代汉语常用的指代词,讨论“此”“是”的论著较多,而讨论“斯”的论著却较少。“斯”在不同版本的《古代汉语》的注释中,存在着一些分歧,给教学带来不便
中国是诗词的泱泱大国,古今诗词像一条婉蜒绵长的大川,源远流长,亘古未绝。河面时而风光旖旎,时而波起浪涌,倘徉其间,能感受诗境词情的至美。  一首优美的诗词应当是至性至情的自然流露,不应当有丝毫做作。阅读、欣赏古代诗词是一种情感熏陶过程。读者通过对古代诗词的鉴赏,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自然而然地融入诗词意境中。古代诗词之所以能经受时间考验,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词表现了人类
“副+名”结构是指在句子或短语中实际存在的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的语法结构现象。从现有的材料看,“副+名”结构出现的年代较晚,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日出》中,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