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舞蹈,何以当代?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402179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发现,艺术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早已超越了“舞”和“剧”究竟以谁为主的认知层面,超越了真实性空间和假定性空间的舞台层面,超越了固定座位观看和想象力观看的审美层面、甚至超越了“可舞性”与“身体性”的舞台艺术评判的标准层面,《永不消逝的电波》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表意优先”的舞蹈特质的确很美,而以“叙事创新”所带动的当代舞剧创新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可能。
  舞蹈,是以身体作为“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门类的整体视域中,表现情感是艺术学理论共有的属性,但是相较之其他门类艺术,舞蹈最易于表现情感的释放、张扬人性的天然、解放囚禁在身体上的灵魂。于平先生有言:“舞蹈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说它是“身体语言”只是一种借喻。‘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舞蹈艺术的特征”。于平先生的判断指出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作为以抒情表意擅长的艺术形式,舞蹈如何来克服叙事性的危机?在当代舞剧的创新中,叙事性与抒情性应该如何来配合呢?
  上海歌舞剧院出品、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禁让我们耳目一新,甚至让我们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天的当代舞蹈不仅仅体现在对表意抒情这个本来就是舞蹈优势的扬长,也开始了对其本不擅长的叙事性危机克服,甚至“变废为宝”,在叙事性的表达和追求上具有了相当的亮点和创新。
  《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谓是叙事性追求上的精品力作。作为当代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体现了艺术门类跨界的典型特点。首先,这表现在对于舞台空间的处理上,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6块可360度转动的条屏。这些条屏充分发挥了创造空间、分割空间、阻断空间的特点,它们不仅实现了横向、纵向移动,而且实现了在同一空间中的高中低移动,正是在条屏移动的过程中,舞蹈展示出了像电影一样的蒙太奇效果,使得场景变换与转场变化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瞬间直观。因此,把握《永不消逝的电波》对空间的处理也就是抓住了该剧叙事性的一条关键线索。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与其他舞剧创作拉开了距离,在以往舞剧创作中“可舞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题材本身就具有一定形式感。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其舞蹈语汇本身就具有地域色彩和很强的表达可视性。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经典舞剧,则是基于芭蕾这一舞蹈技术形式化本身所具备的语汇风格。这些地域风格因素以及舞蹈技术形式因素都是“可舞性”的判断指标,是决定舞剧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登场,则体现为对“可舞性”的扩展,凸显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空间和真实性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对空间的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永不消逝的电波》充分体现了当代舞蹈的科技力量。条屏的移动是通过转换的轨道景片装置,数字技术是使条屏产生快速、连续空间创造的根本原因,这意味着舞蹈艺术,尤其是舞台布景技术的科技创新。今天的当代舞蹈早已告别了以手绘制景的古典性,而是在数字技术中增加着观众的“想象力消费”,尤其是虚拟技术的手段下不断解放观众的想象力、释放观众的可看性、增强观众的具身体验性,从而使观众并不是固定在一个有限的舞台剧场的座位上,而是实现了在剧场中的游走、体验、冥想和观看。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体验力”美学的变化。在交叉空间中交织的舞蹈情景,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始终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知觉反应,使得悬念成为了舞蹈叙事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而舞剧非常好的体现原著的悬念,从而使得叙事非常的流畅和自然。如舞剧第一段中,男女主角在家,同时这个家又是一个隐蔽的报馆是男主角情报战士李侠工作的地方。两个场地在一个场景中互动,女主角兰芬上场口“家”的氛围环境中做着妻子的生活行为琐事,而男主角则在下场口,舞台的另一侧被间隔的阁楼中发着电报。舞台上两个人物及其行动在同一舞台的两个分格化空间中交错呈现,而两个空间中舞者的身体语言在舞美装置“轨道条屏景片”的渲染下,叙说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警觉与环境的险恶,而景片上隐约、片段化的建筑形象还在不断地被打破又重组,不仅呈现了一种写意的老上海的味道,还充实了该舞剧身体叙事时空中交织着的故事背景,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第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体现出了对原著小说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给予剧中每一个角色清晰且不失现代感的人物定位实现了用舞剧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较好的完成了对于叙事性的创新。不难看出,创新和创作者所下的功夫是密不可分的,那些对于老上海的弄堂风情、对于《渔光曲》的亲切熟悉、对于上海滩风云的历史掌故被充分的调动到了当代舞蹈的编创中,使得舞蹈这个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并且还富含了很强的现代艺术创新。除了前文所讲述的条屏转化、数字技术还有“多媒体”制作、服饰性表现、沉浸式表演、分割空间和再造空间,甚至包括带有展示性质和陈展性质的“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可以说,当代舞蹈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集中的呈现了出来,当代舞蹈正在打破以身体作为语言的单一标准,在不断的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形式学习,并且把其他艺术门类形式中能够适用的元素巧妙的、创造性的设置成舞剧的元素。这一点,正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个性和亮点,也是今后当代舞蹈得以拓展的新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中,舞蹈越来越体现出艺术门类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发现,艺术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早已超越了“舞”和“剧”究竟以谁为主的认知层面,超越了真实性空间和假定性空间的舞台层面,超越了固定座位观看和想象力观看的审美层面、甚至超越了“可舞性”与“身体性”的舞台艺术评判的标准层面,《永不消逝的电波》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表意优先”的舞蹈特质的确很美,而以“叙事创新”所带动的当代舞剧创新才剛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可能。
  而这,才是当代舞蹈之所以当代的原因,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案例,也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路径。而归根到底,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创新使命、触摸到了这个时代所涌动的文化脉搏。
  尹德锦
  四川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舞协、成都市舞协理事。曾获全国舞蹈大赛独舞表演奖,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西南民族民间舞蹈鉴赏》《礼仪与文化》等专业书籍。主持参与完成国家文化部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3项及多项省级人文社科规划项目。
  李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英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达洛卫夫人》鲜明地向人们展示了一战后英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来解读其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让她们在男权制社会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提升自己的女性地位,并通过女性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帮助,共同突破重重男权制社会的种种障碍,真正走向妇女解放,让女性能够在迷茫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女性意识觉醒 《达洛卫夫人》
仿佛时间都停泊在脚下,   像一块块坚实的阵地,   你们和我们,   本身就是广袤五千年的阵地,   对垒那冠状的幽灵,   小小隐形一般的踪影,   出现在阵地对面,   中国湖北武汉的魁梧里面。   你们是真的勇士,眼神烁烁,   代替我们的眼睛搜索,   瞄准、射击和包围,   即便那冠状幽灵随影潜行,   每一次你们挺身冲锋,   总能扫荡一片狰狞。   多好的勇士从岗位上站起来,  
黑白木刻 83cm×50.5cm 1984年  該作品是阿鸽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塑造了一位纯真少女的形象,腼腆含蓄、朴实真挚、惹人怜爱。她身披破旧的披毡,肩挎木制的背架,手捧洁白的鸽子,这一切都用细密丰富的刀法刻出,显得华彩夺目,具有强烈的魅力。作为一位彝族女画家,阿鸽刀笔下有许多美丽的彝族女性,而这些彝族女性似乎也成为她本人的一个写照。
书名:英国文学发展研究  作者:朱琳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01359936  定价:45元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成就斐然,各个时代都产生了杰出的作家和作品。而且,在本世纪前的几百年间,随着殖民主义、扩张主义政策的推行,英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各英属殖民地,这种影响更加明显。研究英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对了解英国的社会、历史、文
《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一书以鲁迅、黄仁宇等大家的文史素养对作者人生的影响为主线,通过阐述这些大家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渗透的文学故事,来还原历史,此书还记录了作者自己从一名文学研究者走上专业史学研究道路的过程。作者在这本书中表现出了一种随心研究文学与历史的态度,在文学与历史中寻找自己的影子。这种学术态度正符合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所提倡的快乐教育、系统教育等理念,将这些理念延伸到语文教学中
新时代的到来,呼唤新教学新设计。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变纯粹的文选型为综合型模式,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惯性势必导致教师仍旧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写话、习作)、课文与语文园地之间有“人文主题”联系着,若教学时仍是零散地孤立地对待,语文要素等知识的碎片化教学则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会不知不觉地偏离了语文素养目标。因此,重新定义与设计单
摘要: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有很多生动的文学形象,其中刻画得最为传神的当属雅罗米尔。小说《生活在别处》中的大量的心理描写,将早夭的雅罗米尔描写得非常生动。在小说中,作者的笔触犀利而又严苛,他的每一个词汇都隐喻着主人公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隐喻着现实生活。本文简要介绍了米兰·昆德拉和《生活在别处》,还通过阐述青春——“隐喻”的情感世界、诗歌:“复调”的“人造童年之乡”、革命:“乌托邦”的“
(一)  赵晓梦的长诗《马蹄铁》发表在2021年01期《十月》杂志诗歌头条,读《马蹄铁》就像读一本深奥无比的宗教经书。里面丰富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和历史典故,以及由此而幻化出来的纷繁华丽的诗歌意象,组成了这部长诗的基本骨架。而用一匹马作为中心意象贯穿全篇,不仅打通了中国漫长的历史,而且也让整部长诗气息饱满,气韵生动。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匹马开疆拓土、征战杀伐的历史,也是一匹马做为主要战
摘要:针对作文教学高耗时低效率的情况,进行了学生创编“个人作品集”的改革实践,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并采用合理的目标驱动。其中,“以我笔写我心”是关键因素,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策划,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其次,处理好“质”和“量”的关系,多写不如多改,反复修改可使学生感觉到进步,不断提高定位;最后就是合理地运用目标驱动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改革实践 抒写真情实感 目标驱动  作文课难上,这是语文
摘要:作为“80”后的代表作家,笛安的文学作品展现了许多时代的新质,她的小说就是对青春一代由青春阵痛走向精神成长的文学记录,在青年形象塑造方面,她重点追求女性人物的“极致”,对生活、爱情和梦想的极致,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入探索了人性的底线。本文分别从不成比例的美者、“平流层里”充满神性者和他者需要中确认自我者三方面论述了笛安小说中青年形象特征。  关键词:笛安 青春小说 青年形象  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