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孩子讲道理没效果怎么办
贝贝妈妈问:教育孩子真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都说父母要给孩子讲道理,可是这条原则在贝贝这里行不通,让我们感到很吃力。贝贝现在3岁,到晚上该睡觉了,贝贝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床:“妈妈,为什么要睡觉啊?”“因为到晚上了人必须要睡觉啊。”“为什么人必需啊?”“睡觉是人的生理规律啊。”“什么是生理规律啊?”“就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地工作啊。”“可是我就是不想睡觉怎么办呢?”……但凡贝贝不愿意做的事情,要想说服他,我们真是绞尽脑汁,几个回合下来,只得举手投降,最后不得不以“暴力”解决问题。我们很想给他一些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很想让他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答:当孩子的交往对象变得更加丰富的时候,他的“为什么”也就随之丰富起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着他小小的大脑,对这些问题不能理解或似懂非懂的时候,有的孩子便固执己见。贝贝妈妈很想给孩子一些“理性”的答案,但是,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讲,他们恰恰无法理解这些抽象的事情,或者说他们还无法将这些事情与他的切身体验建立联系,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完全听从自己的“感觉”。幼儿和成人对事物的理解有时大相径庭。
3岁左右的孩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开始增加,大量的信息刺激着他们,这时给孩子形成规矩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意义,但是,此时他们的理解能力还相当有限,他们只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说明或者指令,“大道理”是他们无法理解并接受的。天黑与睡觉之间的关系,生理规律对人的意义等这些生僻的、抽象的概念都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如果换一种解释方式:“天黑了,小动物们都躲起来啦,它们要好好睡一觉,等天亮了再出来做游戏。你也要闭上眼睛,和小动物一样好好睡觉。”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天黑是该睡觉的时候,因为小动物闭眼睛睡觉了,我也应该跟它们一样。
这样做的理由是3岁左右孩子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把周围的一切都拟人化,喜欢活泼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各种小动物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最能促使他们进行模仿,如果用一些拟人化的情景来引导孩子,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妈妈强行给他吃,并且告诉他饭菜的用途和重要性,孩子可能仍然不吃。如果妈妈换一种方式:小兔子笑话宝宝啦,怎么眼睛红红的啊,怎么个子还没有小兔子高啊,原来是宝宝不吃菜呀。小兔子最爱吃饭啦,你要不要和小兔子做好朋友啊……爸爸妈妈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观念层面的道理,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促使其行为的产生。
讲道理,要有技巧。对孩子讲道理,一定要做到“道理、情感、行动”三者并行。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孩子的亲身体验之后才能记忆深刻,但是很多家长恰恰“只有道理,缺乏情感,没有行动”。给宝宝讲道理,家长可参考以下几条建议。
1.重视情感力量
如果家长准备给孩子讲道理,先考虑一下这个道理是否是孩子感兴趣的,有时对孩子不是用成人的道理能讲通的,孩子的道理天真、简单、直截了当。要教孩子懂得玩具玩过后“物归原处”的道理,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玩具宝宝想家了,请你把他们送回家吧”;要教孩子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说说自己饿肚子的感受。在故事的氛围中,赋予物体生命的意义,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
2.重视生活细节
给孩子讲道理一定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会相联系,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素材。孤单的感觉不舒服,就能明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道理;玩具被破坏了不能玩了,就要牢记“爱护玩具”的重要性;老师讲的故事没有记清楚,就要懂得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生活即教育”,并且认为“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内涵,这一主张同样也受用于现代父母的育儿实际。
3.重视行动
讲过道理,就一定要去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条件反射。要求孩子做事要专心,家长就不能允许孩子频繁地更换玩具;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坚持按时作息;要求孩子不浪费粮食,掉在桌上的饭菜就必须重新捡起。讲道理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须辅以其他的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父母该不该打孩子
晓晓老师问:班里有个5岁的小女孩拉拉,最近挨爸爸打,半边的小脸都青了。问她是什么原因,拉拉回答说是因为早上不肯起床,爸爸就打了她一巴掌。我就问她:“爸爸一共打过你几次啊?喜欢爸爸吗?”她满脸委屈:“爸爸以前还打过我一次,我喜欢妈妈。”实际上,拉拉身材小巧,性格腼腆、内向,做任何事情都慢吞吞的,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就是这个乖巧的女孩子前几天“欺负”班级里一个大男孩,把男孩胳膊扭痛了。家长究竟该不该打孩子?拉拉欺负小朋友是不是也和爸爸打过她有关系呢?
答:在中国,一直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说法。认为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方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挫折和痛苦的经历,能提醒孩子纠正不良的言行,对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会有一定帮助。但是现代育儿观认为打孩子是对孩子人格的漠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打孩子可能有效果,但对孩子会造成伤害。因而,家长打孩子,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绝对不能对孩子有过激的体罚或经常性的体罚。拉拉爸爸打孩子的行为过于激烈,出手太重,且没有考虑到打的部位和力度,这样的体罚方式对小女孩是绝对不可取的。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已经能记忆一些事情,独立意识开始形成,自尊心越来越强,严重的体罚容易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消极、自卑的人格特点,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经常性的体罚对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在用自己的暴力行为给孩子做攻击示范,孩子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对父母的怨恨报复,暴躁的性格等一些负面的行为习惯均来自父母不经意的体罚。小巧、腼腆、内向,有着很好人缘的拉拉对别人做出过激的行为,大部分原因还在于她对爸爸行为的模仿。很多研究也表明,打孩子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思考与辩解的过程,亲子之间缺失了语言沟通。打孩子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暴力行为如大火煎蛋,表皮焦了,内里还是生的,孩子的错误行为被强行制止,长此以往,要么养成孩子逆来顺受的人格特征,要么犹如一座活火山,伺机爆发。打孩子还会增加孩子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性交往。
“棍棒底下出孝子”代表的绝不仅仅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体罚,应该代表一种严格的家庭教育观,打孩子也只是其中一种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倡导家庭成员在地位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以一种比较和谐的方式来相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由成人监督,成人的行为又由谁来监督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孩子解释和争辩的机会。
要想避免打孩子,应该从“爱孩子”做起。学龄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充分,如果有成人的认可或者帮助,他们的每一步探索会走得更加稳健。多给孩子一些“爱”的信号,给孩子拥抱、亲吻孩子、夸奖孩子,让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父母的认可和温柔的爱意,在这种良好的亲子氛围中,一旦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出现,父母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者一句简单的提示,孩子就会心领神会,何乐而不为。
万不得已要打孩子,应该考虑“打”的原因、时机、策略。当孩子管不住自己,屡教不改时;当孩子过于自私时;当孩子故意违反规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吃饭时、睡觉前尽量不要惩罚孩子,这两个时间段教育孩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与睡眠,对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影响。打孩子只是一种方式,家长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和精神,还要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有的家长火冒三丈,冲动时不顾场合、不顾部位,结果伤害了孩子,自己也后悔不已。
总之,教育孩子不能随着大人的心情,心情好了就放任孩子,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步入小学以后,应该尽量不“打孩子”,多采取沟通、讲道理的方式,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孩子自负怎么办
小宇父母问:小宇有两个不好的习惯:大人讲话喜欢插嘴;回答问题容易“跑题”。小宇奶奶以前是大学老师,在奶奶的影响下,小宇的知识面很广,有时候,还没等我们把话讲完,他就随意插嘴了,不管话题是否和他有关。我们觉得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有时候,我们问他问题,结果他答非所问。问他小朋友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他,他却回答班里某某小朋友因为什么没有得到礼物;问他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品,他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那些奖品,家里都有。小宇的言行之中,处处流露出很自负的样子。对老师的表扬或者惩罚不以为然,对小朋友不推选他做小组长不以为然,喜欢大人的表扬,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我们很困惑,究竟是哪个教育环节出了问题?
答:自信过头,就变成了自负。自负的孩子当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孩子,正如小宇一样,他的知识面广,得到家长的认可多,这样的教育环境对他知识量的储备是有益的,但是小宇喜欢插嘴,回答问题容易“跑题”,这些不好的习惯恰恰是小宇对自己过于自信的表现。喜欢迫不及待地喊出答案,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内心自我膨胀,甚至对长辈傲慢无礼,等等,这些都是自负的孩子常常出现的问题。
幼儿的自负心理是对自己缺乏客观认识的一种表现,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或者具有某方面优越感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譬如那些知识面广的孩子,同龄人不知道的,他知道;同龄人知道的,他早知道;老师奖励表现好的孩子,他不服气,还装作不屑一顾;老师批评他的不足之处,他充耳不闻。他以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代表全部。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一些家长的过分宠爱和赞不绝口让孩子飘飘然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力还不足,成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完美无瑕,在所有人面前也就完美无缺。家长的非理性评价是孩子自负的重要原因。
孩子自负,有何弊端?高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自负的孩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有错误或者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即使认识到自己做不到,也只是保持缄默,表面上是一脸的不在乎,内心却是满满的不服输。高估自己,看不到差距,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某方面会处于停滞状态,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同伴关系不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自负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没有人选他做小组长,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换玩具。同伴关系不良意味着孩子的交往少了很多内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性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自负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自负的孩子往往自满,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不去做加倍的努力和学习,这可能使他的知识结构在某方面存在缺陷。自负可能使孩子心理脆弱。听惯了表扬与赞美,看惯了鲜花与笑容,使他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或惩罚,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否则就大发雷霆,或者不屑一顾,情绪容易走极端。
孩子自负,家长要注意什么?
一是表扬适度,批评适当。家长不能过分吹捧孩子,孩子的自信是通过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事情逐步积累的,不是靠家长的口头表扬一天两天形成的。同样,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过分打击,损伤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认识自我,扩大眼界。尽管自大的孩子有其自大的理由,但是,毕竟天外有天,孩子仍需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家长应多教育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做到虚怀若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贝贝妈妈问:教育孩子真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都说父母要给孩子讲道理,可是这条原则在贝贝这里行不通,让我们感到很吃力。贝贝现在3岁,到晚上该睡觉了,贝贝磨磨蹭蹭不愿意上床:“妈妈,为什么要睡觉啊?”“因为到晚上了人必须要睡觉啊。”“为什么人必需啊?”“睡觉是人的生理规律啊。”“什么是生理规律啊?”“就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养精蓄锐才能更好地工作啊。”“可是我就是不想睡觉怎么办呢?”……但凡贝贝不愿意做的事情,要想说服他,我们真是绞尽脑汁,几个回合下来,只得举手投降,最后不得不以“暴力”解决问题。我们很想给他一些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很想让他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问题,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答:当孩子的交往对象变得更加丰富的时候,他的“为什么”也就随之丰富起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充斥着他小小的大脑,对这些问题不能理解或似懂非懂的时候,有的孩子便固执己见。贝贝妈妈很想给孩子一些“理性”的答案,但是,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讲,他们恰恰无法理解这些抽象的事情,或者说他们还无法将这些事情与他的切身体验建立联系,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都完全听从自己的“感觉”。幼儿和成人对事物的理解有时大相径庭。
3岁左右的孩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开始增加,大量的信息刺激着他们,这时给孩子形成规矩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定意义,但是,此时他们的理解能力还相当有限,他们只能明白一些简单的说明或者指令,“大道理”是他们无法理解并接受的。天黑与睡觉之间的关系,生理规律对人的意义等这些生僻的、抽象的概念都是他们无法理解的。如果换一种解释方式:“天黑了,小动物们都躲起来啦,它们要好好睡一觉,等天亮了再出来做游戏。你也要闭上眼睛,和小动物一样好好睡觉。”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天黑是该睡觉的时候,因为小动物闭眼睛睡觉了,我也应该跟它们一样。
这样做的理由是3岁左右孩子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把周围的一切都拟人化,喜欢活泼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各种小动物最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最能促使他们进行模仿,如果用一些拟人化的情景来引导孩子,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妈妈强行给他吃,并且告诉他饭菜的用途和重要性,孩子可能仍然不吃。如果妈妈换一种方式:小兔子笑话宝宝啦,怎么眼睛红红的啊,怎么个子还没有小兔子高啊,原来是宝宝不吃菜呀。小兔子最爱吃饭啦,你要不要和小兔子做好朋友啊……爸爸妈妈要知道,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观念层面的道理,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促使其行为的产生。
讲道理,要有技巧。对孩子讲道理,一定要做到“道理、情感、行动”三者并行。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孩子的亲身体验之后才能记忆深刻,但是很多家长恰恰“只有道理,缺乏情感,没有行动”。给宝宝讲道理,家长可参考以下几条建议。
1.重视情感力量
如果家长准备给孩子讲道理,先考虑一下这个道理是否是孩子感兴趣的,有时对孩子不是用成人的道理能讲通的,孩子的道理天真、简单、直截了当。要教孩子懂得玩具玩过后“物归原处”的道理,家长可以提醒孩子“玩具宝宝想家了,请你把他们送回家吧”;要教孩子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家长可以让孩子观察植物的生长,说说自己饿肚子的感受。在故事的氛围中,赋予物体生命的意义,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
2.重视生活细节
给孩子讲道理一定要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会相联系,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素材。孤单的感觉不舒服,就能明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道理;玩具被破坏了不能玩了,就要牢记“爱护玩具”的重要性;老师讲的故事没有记清楚,就要懂得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学到很多本领。教育家陶行知就主张“生活即教育”,并且认为“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体现“生活即教育”的内涵,这一主张同样也受用于现代父母的育儿实际。
3.重视行动
讲过道理,就一定要去做。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在大脑中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条件反射。要求孩子做事要专心,家长就不能允许孩子频繁地更换玩具;要求孩子早睡早起,家长就应该提醒孩子坚持按时作息;要求孩子不浪费粮食,掉在桌上的饭菜就必须重新捡起。讲道理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但是必须辅以其他的教育方法,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父母该不该打孩子
晓晓老师问:班里有个5岁的小女孩拉拉,最近挨爸爸打,半边的小脸都青了。问她是什么原因,拉拉回答说是因为早上不肯起床,爸爸就打了她一巴掌。我就问她:“爸爸一共打过你几次啊?喜欢爸爸吗?”她满脸委屈:“爸爸以前还打过我一次,我喜欢妈妈。”实际上,拉拉身材小巧,性格腼腆、内向,做任何事情都慢吞吞的,有很好的人缘,但是,就是这个乖巧的女孩子前几天“欺负”班级里一个大男孩,把男孩胳膊扭痛了。家长究竟该不该打孩子?拉拉欺负小朋友是不是也和爸爸打过她有关系呢?
答:在中国,一直有“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说法。认为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方式,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次挫折和痛苦的经历,能提醒孩子纠正不良的言行,对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会有一定帮助。但是现代育儿观认为打孩子是对孩子人格的漠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打孩子可能有效果,但对孩子会造成伤害。因而,家长打孩子,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绝对不能对孩子有过激的体罚或经常性的体罚。拉拉爸爸打孩子的行为过于激烈,出手太重,且没有考虑到打的部位和力度,这样的体罚方式对小女孩是绝对不可取的。对于5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已经能记忆一些事情,独立意识开始形成,自尊心越来越强,严重的体罚容易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消极、自卑的人格特点,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经常性的体罚对孩子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在用自己的暴力行为给孩子做攻击示范,孩子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对父母的怨恨报复,暴躁的性格等一些负面的行为习惯均来自父母不经意的体罚。小巧、腼腆、内向,有着很好人缘的拉拉对别人做出过激的行为,大部分原因还在于她对爸爸行为的模仿。很多研究也表明,打孩子会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思考与辩解的过程,亲子之间缺失了语言沟通。打孩子严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征,暴力行为如大火煎蛋,表皮焦了,内里还是生的,孩子的错误行为被强行制止,长此以往,要么养成孩子逆来顺受的人格特征,要么犹如一座活火山,伺机爆发。打孩子还会增加孩子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性交往。
“棍棒底下出孝子”代表的绝不仅仅是对孩子进行严厉的体罚,应该代表一种严格的家庭教育观,打孩子也只是其中一种教育方式。现代社会倡导家庭成员在地位和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以一种比较和谐的方式来相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由成人监督,成人的行为又由谁来监督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并给孩子解释和争辩的机会。
要想避免打孩子,应该从“爱孩子”做起。学龄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还不是非常充分,如果有成人的认可或者帮助,他们的每一步探索会走得更加稳健。多给孩子一些“爱”的信号,给孩子拥抱、亲吻孩子、夸奖孩子,让孩子时时处处感受到父母的认可和温柔的爱意,在这种良好的亲子氛围中,一旦孩子有不恰当的行为出现,父母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者一句简单的提示,孩子就会心领神会,何乐而不为。
万不得已要打孩子,应该考虑“打”的原因、时机、策略。当孩子管不住自己,屡教不改时;当孩子过于自私时;当孩子故意违反规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吃饭时、睡觉前尽量不要惩罚孩子,这两个时间段教育孩子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与睡眠,对孩子的生理发育有影响。打孩子只是一种方式,家长不能伤害孩子的身体和精神,还要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有的家长火冒三丈,冲动时不顾场合、不顾部位,结果伤害了孩子,自己也后悔不已。
总之,教育孩子不能随着大人的心情,心情好了就放任孩子,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步入小学以后,应该尽量不“打孩子”,多采取沟通、讲道理的方式,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
孩子自负怎么办
小宇父母问:小宇有两个不好的习惯:大人讲话喜欢插嘴;回答问题容易“跑题”。小宇奶奶以前是大学老师,在奶奶的影响下,小宇的知识面很广,有时候,还没等我们把话讲完,他就随意插嘴了,不管话题是否和他有关。我们觉得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有时候,我们问他问题,结果他答非所问。问他小朋友送了什么生日礼物给他,他却回答班里某某小朋友因为什么没有得到礼物;问他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品,他却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那些奖品,家里都有。小宇的言行之中,处处流露出很自负的样子。对老师的表扬或者惩罚不以为然,对小朋友不推选他做小组长不以为然,喜欢大人的表扬,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子。我们很困惑,究竟是哪个教育环节出了问题?
答:自信过头,就变成了自负。自负的孩子当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孩子,正如小宇一样,他的知识面广,得到家长的认可多,这样的教育环境对他知识量的储备是有益的,但是小宇喜欢插嘴,回答问题容易“跑题”,这些不好的习惯恰恰是小宇对自己过于自信的表现。喜欢迫不及待地喊出答案,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内心自我膨胀,甚至对长辈傲慢无礼,等等,这些都是自负的孩子常常出现的问题。
幼儿的自负心理是对自己缺乏客观认识的一种表现,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或者具有某方面优越感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譬如那些知识面广的孩子,同龄人不知道的,他知道;同龄人知道的,他早知道;老师奖励表现好的孩子,他不服气,还装作不屑一顾;老师批评他的不足之处,他充耳不闻。他以为自己的一技之长可以代表全部。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一些家长的过分宠爱和赞不绝口让孩子飘飘然忘乎所以,目空一切。学龄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能力还不足,成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完美无瑕,在所有人面前也就完美无缺。家长的非理性评价是孩子自负的重要原因。
孩子自负,有何弊端?高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自负的孩子从来不承认自己有错误或者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即使认识到自己做不到,也只是保持缄默,表面上是一脸的不在乎,内心却是满满的不服输。高估自己,看不到差距,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某方面会处于停滞状态,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同伴关系不良,总看到别人的缺点。自负的孩子往往比较“孤独”,没有人选他做小组长,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换玩具。同伴关系不良意味着孩子的交往少了很多内容,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孩子的社会性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自负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自负的孩子往往自满,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不去做加倍的努力和学习,这可能使他的知识结构在某方面存在缺陷。自负可能使孩子心理脆弱。听惯了表扬与赞美,看惯了鲜花与笑容,使他容不得别人的批评或惩罚,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否则就大发雷霆,或者不屑一顾,情绪容易走极端。
孩子自负,家长要注意什么?
一是表扬适度,批评适当。家长不能过分吹捧孩子,孩子的自信是通过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事情逐步积累的,不是靠家长的口头表扬一天两天形成的。同样,家长也不能对孩子过分打击,损伤孩子的积极性。
二是认识自我,扩大眼界。尽管自大的孩子有其自大的理由,但是,毕竟天外有天,孩子仍需明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家长应多教育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做到虚怀若谷,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