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渗透,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视物理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重视知识内容的拓宽,减少衔接的“坡度”。高中教学除了把握高中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教学方法外,还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努力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关键词】因材施教衔接落差原则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高中感到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这说明,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学科知识本身的形式、范围、难度等因素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缺少(甚至是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彼此没有起码的了解。我们多数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的学生特点、初中的物理教学情况缺乏了解,更不了解近年来初中的课程改革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高一的高中教学,教师确实存在不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思想方法、物理哲学,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初中相比,形成较大落差的台阶。
一、初中学生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人到17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正处在发育期,还不成熟。这期间要经历青春期、个性品质形成期、行为习惯养成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承担的“任务”太多,受多种“重拳”的打击。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问题期、关键期、危险期。这时候的孩子在长身体,在应对多种心理疑虑,承受多种压力。他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只是众多“任务”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能发展到多么成熟的水平上。初中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
第一,凭兴趣办事。
他们缺少理性,还建立不起来稳定的理想和志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几乎就是兴趣。这种特点有利有弊: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尽管这之中也有与学习无关的好奇心,但对学习,引导好了,确实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更高层次的建立在理想和志向之上。我们虽然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滑到极端的“兴趣主义”之上,学生的学习会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
第二,依赖性强。
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一些道理似懂非懂,就是懂了的一些道理,严格去做也是困难的。他们非常强烈的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周围环境给与支撑和推动。他们强烈的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检查、奖惩,在他们身上是明显见效的。这方面特点,也是利弊均有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严要求,效果明显,但这些做法只是个外力,带来的效果又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依赖性在初一、初二明显些。进入初三,也可能好转,也可能没转变,但也可能转向其反面──“不听说、不服管”的叛逆性格。
第三,叛逆性格与依赖性的冲突。
一方面,什么事情做的都不如意,需要别人来管,另一方面,还烦别人的管。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一直延续到高一甚至到高二才逐渐消失。但在初三与高一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其严重。这种现象在那些自制能力弱、自理能力弱、家庭教育不得当的部分孩子中容易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根源还是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不满意,又个性强。他们是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缺点很多,又没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产生焦躁感,越是这样,则越怕别人的说和管。
学生如果凸显出来的个性特色是优点,则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缺点或者是缺陷,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就某一个特点来说,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在另些方面则是不利的。到了高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要丢掉大批的学生,或者是伤害了大批学生。
2.习惯特点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直接和教育相关。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初中毕业,应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是毕业了的。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生活条件变好,家庭教育不理想,以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不说出现了极大的滑坡。
第一,主动性差。
可以说,学生在初三阶段的厌学现象达到了顶峰,在竞争激烈的中考过后,认知需要几乎被扼杀。就是学习上看似主动的行为,也是在功利思想的推动下被动去做的,或者是在老师和家长督促下被迫进行的。初中的学生,教师督促的是比较多和细的,家长也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他们几乎没有学习的规划习惯,做的都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事情。
第二,自主性差。
如果说“主动性”是态度问题,那么“自主性”就是能力问题。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合作、探究、自主式的学习。对于前两者,初中的课堂教学体现的不错,甚至形成了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比较充分的。在我们高中看来有的甚至体现的过了头,其实这是必要的,毕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然而,对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完成好任务的。即便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等,又是个难题。甚至初中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听课。由于初中学生的诸多特点决定,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呵护的多,在自主性的培养上没有做多少文章,初中学生是没有达到我们高中教师预期的水平的。如果说孩子没这能力,还不如说是没这习惯,他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等着别人安排。老师留的作业以外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怎样再去自学,自习课上完成作业后,没有安排剩下时间的习惯。
第三,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前面说过,由于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初中孩子的能力特点,更由于初中的教材也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初中没条件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带领下进行的。甚至学生做完习题的第一个问,就要问老师他做的对不对。就连做完题,后面写不写答,也要问老师。他们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二、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诸多原则中最首要的原则。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第二,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中特点,逐渐向高中特点过渡,逐渐增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空间。
2.“保底”为主,“拔高”次之原则
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學。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理解”、“掌握”上多做文章。至于“应用”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要刻意去“拔苗助长”,应该在以后做长期的打算,以后逐渐去解决。
3.重能力原则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个战略问题。能力出效益,能力出速度,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冲突和排斥的。当然,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条件,还要有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个外因,内因是学生自己。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时间和空间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4.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习,学生是主体,其他诸如教师、教材、学校硬件设施等,都是客体。客体只是学生学习的外界条件,学生这个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根据。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议一议”、“写一写”、“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算一算”、“问一问”、“猜一猜”,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5.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第二,恰当的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因此,为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因材施教衔接落差原则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初中物理成绩还不错,而到高中感到物理难学,成绩总上不去。这说明,在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上存在严重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学科知识本身的形式、范围、难度等因素的变化外,更主要的是,初、高中教师缺少(甚至是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彼此没有起码的了解。我们多数的高中教师,对初中的学生特点、初中的物理教学情况缺乏了解,更不了解近年来初中的课程改革情况。特别是刚刚进入高一的高中教学,教师确实存在不当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在思想方法、物理哲学,以及学生自学能力、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与初中相比,形成较大落差的台阶。
一、初中学生特点分析
1.心理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人到17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2-15岁,正处在发育期,还不成熟。这期间要经历青春期、个性品质形成期、行为习惯养成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承担的“任务”太多,受多种“重拳”的打击。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问题期、关键期、危险期。这时候的孩子在长身体,在应对多种心理疑虑,承受多种压力。他们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只是众多“任务”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能发展到多么成熟的水平上。初中毕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
第一,凭兴趣办事。
他们缺少理性,还建立不起来稳定的理想和志向。他们学习的动力,几乎就是兴趣。这种特点有利有弊: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尽管这之中也有与学习无关的好奇心,但对学习,引导好了,确实是学习的动力。但是,学习的动力,应该更高层次的建立在理想和志向之上。我们虽然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旦滑到极端的“兴趣主义”之上,学生的学习会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
第二,依赖性强。
初中学生缺乏自制力,一些道理似懂非懂,就是懂了的一些道理,严格去做也是困难的。他们非常强烈的依赖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周围环境给与支撑和推动。他们强烈的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检查、奖惩,在他们身上是明显见效的。这方面特点,也是利弊均有的: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严要求,效果明显,但这些做法只是个外力,带来的效果又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依赖性在初一、初二明显些。进入初三,也可能好转,也可能没转变,但也可能转向其反面──“不听说、不服管”的叛逆性格。
第三,叛逆性格与依赖性的冲突。
一方面,什么事情做的都不如意,需要别人来管,另一方面,还烦别人的管。这种现象,有的孩子一直延续到高一甚至到高二才逐渐消失。但在初三与高一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尤其严重。这种现象在那些自制能力弱、自理能力弱、家庭教育不得当的部分孩子中容易形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根源还是孩子不自信、对自己不满意,又个性强。他们是了解自己的,知道自己缺点很多,又没有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产生焦躁感,越是这样,则越怕别人的说和管。
学生如果凸显出来的个性特色是优点,则对其学习和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缺点或者是缺陷,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就某一个特点来说,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在另些方面则是不利的。到了高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势必要丢掉大批的学生,或者是伤害了大批学生。
2.习惯特点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这直接和教育相关。教育,涉及到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初中毕业,应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是毕业了的。然而,由于近些年来生活条件变好,家庭教育不理想,以及“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学校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不说出现了极大的滑坡。
第一,主动性差。
可以说,学生在初三阶段的厌学现象达到了顶峰,在竞争激烈的中考过后,认知需要几乎被扼杀。就是学习上看似主动的行为,也是在功利思想的推动下被动去做的,或者是在老师和家长督促下被迫进行的。初中的学生,教师督促的是比较多和细的,家长也是无微不至的呵护。他们几乎没有学习的规划习惯,做的都是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事情。
第二,自主性差。
如果说“主动性”是态度问题,那么“自主性”就是能力问题。初高中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倡合作、探究、自主式的学习。对于前两者,初中的课堂教学体现的不错,甚至形成了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比较充分的。在我们高中看来有的甚至体现的过了头,其实这是必要的,毕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然而,对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初中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完成好任务的。即便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但学什么、怎样学、如何安排等等,又是个难题。甚至初中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会听课。由于初中学生的诸多特点决定,教师和家长在对学生呵护的多,在自主性的培养上没有做多少文章,初中学生是没有达到我们高中教师预期的水平的。如果说孩子没这能力,还不如说是没这习惯,他们习惯于什么事情都等着别人安排。老师留的作业以外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怎样再去自学,自习课上完成作业后,没有安排剩下时间的习惯。
第三,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前面说过,由于初中课堂的教学形式,由于初中孩子的能力特点,更由于初中的教材也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初中没条件解决这些问题。初中的学习是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带领下进行的。甚至学生做完习题的第一个问,就要问老师他做的对不对。就连做完题,后面写不写答,也要问老师。他们没有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二、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诸多原则中最首要的原则。这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放慢速度等价于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第二,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的小块,逐渐增大问题的“块头”。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中特点,逐渐向高中特点过渡,逐渐增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空间。
2.“保底”为主,“拔高”次之原则
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學。特别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在“理解”、“掌握”上多做文章。至于“应用”层面上的问题,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也不要刻意去“拔苗助长”,应该在以后做长期的打算,以后逐渐去解决。
3.重能力原则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个战略问题。能力出效益,能力出速度,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绝不是冲突和排斥的。当然,能力的培养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条件,还要有教师培养的客观条件。这个过程,教师的作用,只是个外因,内因是学生自己。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舍得时间和空间放在能力的培养上。
4.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学习,学生是主体,其他诸如教师、教材、学校硬件设施等,都是客体。客体只是学生学习的外界条件,学生这个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根据。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议一议”、“写一写”、“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算一算”、“问一问”、“猜一猜”,不是时间的浪费,而是真正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
5.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这里有两层意义,第一,各种教学方式有各种教学方式的功能;第二,恰当的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注意。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因此,为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