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日国际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在华商业行贿事件的持续发酵,A股市场医药类上市公司畸高的销售费用也正遭受着类似的质疑。
7月11日,中国公安部的一则通报掀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一阵波澜: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被依法立案侦查。
7月15日,公安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葛兰素史克目前正面临经济犯罪指控,该公司自2007年起涉嫌伪造3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和会议支出,相关款项被以虚增会议规模等方式套取并用于商业贿赂。
外资药企涉嫌在华行贿实际上早有先例。2005年5月,美国司法部提供的报告显示,美资企业天津德普诊断产品有限公司在1991年至2002年期间,曾向中国国有医院医生行贿162.3万美元,用来换取这些医疗机构购买该公司的产品;无独有偶,2008年,西门子医疗集团同样涉嫌在华行贿。
行业潜规则
为何外资药企屡屡在华卷入行贿风波?国内A股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类似行为?
“其实商业贿赂并不只发生在葛兰素史克等外资药企身上,国内药企给医院、医生回扣的做法由来已久,并且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一位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由于当前中国实行“以药养医”的政策,一些药企为了让医生给病人开自家公司的处方药,自然会向医院和医生提供一定的报酬,而一般情况下这笔支出会直接计入到“销售费用”科目下的“学术推广费”、“会议费”和“差旅费”等项目。“在药企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已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据记者了解,尽管近年来商业贿赂遭到政府的强烈打击,但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医药企业推销自身产品的常规手段,收受回扣也成为医院、医生的一大主要收入来源。医药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等常常通过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费等形式给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报酬,从而达到扩大销售份额、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目的。
“药企进行商业行贿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体制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以药养医’政策;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医生的基本工资普遍较低,为了养家糊口,药品提成、药品回扣自然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实,除了药企,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药企属于公益性事业,涉及公众身体健康,自然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警惕。”上述研究员表示。
至于此次葛兰素史克事件对国内药企有何影响,上述研究员表示,其实自2006年起,医药系统整治商业贿赂的工作就已经展开,但尽管如此,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现象却从没有停止过。“此次公安部目前主要针对的是跨国药企,至于其对国内药企究竟有何影响,还看后续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该事件对规范市场秩序、药品采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毛利率、净利率冰火两重天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高毛利率并不意味着高的销售净利率。Wind数据显示,根据申银万国的分类,医药生物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74家,2012年毛利率超过50%的上市公司就有74家;但在这74家公司中,销售净利率超过30%的仅有17家。
剔除ST上市公司,2012年毛利率与销售净利率之间差距最大的3家公司为沃华医药(002107.SZ)、永生投资(600613.SH)和冠昊生物(300238.SZ),其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78.16%、79.16%、92.92%,销售净利率为3.98%、9.81%、25.19%,差额分别高达74.18、69.25、67.73个百分点。
对于药企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悬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三费的缘故。”上述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在这三费当中,销售费用的比例无疑是最高的。Wind数据显示,根据申银万国的分类,174家医药生物板块A股上市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817.87亿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发生额分别为589.37亿、318.78亿、36.62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2.23%,远远高于国内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后者仅为2.90%。显然,销售费用侵蚀毛利已成为医疗生物板块上市公司的“通病”。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据数据统计,2012年,医疗生物板块销售费用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营业收入,更远远高于净利润的增速。Wind数据显示,医药生物板块174家上市公司2012年销售费用发生额为589.37亿元,同比增长30.01%;而当期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仅分别为18.92%、11.04%。
通过对医药生物板块的整理,记者发现2012年销售费用/营业收入超过50%的上市公司共有7家,依次为沃华医药、永生投资、佐力药业(300181.SZ)、益佰制药(600594.SH)、舒泰神(300204.SZ)、上海凯宝(300039.SZ)和汉森制药(002412.SZ)。
例如,益佰制药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22.53亿元,营业成本为4.17亿元,而销售费用高达12.49亿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5.43%。据其年报披露,公司的销售费用分为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差旅费、运杂费、广告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开发费、培训费、促销费、通讯费、学术费、招标费、物料消费和其他项目,其中差旅费、会议费占据前两位,当年发生额分别为4.04亿元、2.95亿元。
舒泰神畸高的销售费用
截至7月24日,医疗生物板块已有3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分别为嘉应制药(002198.SZ)、嘉事堂(002462.SZ)和舒泰神,其中舒泰神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发生额为2.6亿元,为去年同期的5.5倍,销售费用增速尤其值得关注。
7月22日,主营业务为神经修复药品的舒泰神发布半年报,数据显示,舒泰神上半年销售费用发生额为2.5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46.03%,占当期4.23亿元营业收入的60.76%,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高达439%。显然,公司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已严重吞噬着净利润。
为何公司会发生如此巨额的销售费用?
7月24日,记者电话联系了舒泰神的董秘马莉娜。马莉娜表示,销售费用的大增,主要源于公司2012年下半年营销模式的调整。据了解,在销售模式的转变中,学术推广费用从原来由代理商支付转变为由公司直接支付。
半年报显示,舒泰神披露的销售费用项目为咨询推广费、工资福利费及社保、差旅费、招待费、交通运输费、办公费等项目;其中咨询推广费的支出最多,高达2.34亿元,同比增长697.08%,占当期全部销售费用的91.28%。
马莉娜表示,咨询推广费的具体投入主要用于与学术产品推广的相关环节。至于公司是否也采取了类似于葛兰素史克的手段向医院、医生提供回扣促进公司产品销售,马莉娜表示,公司学术产品推广活动是由代理商来完成的,因此此类行为与公司并无直接关联。
对于上半年销售费用的巨额增长并没有带来公司净利的大幅增加,马莉娜则表示,医药推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上半年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不具有可比性。
7月11日,中国公安部的一则通报掀起了国内外医药界的一阵波澜:因涉嫌严重商业贿赂等经济犯罪,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部分高管被依法立案侦查。
7月15日,公安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葛兰素史克目前正面临经济犯罪指控,该公司自2007年起涉嫌伪造30亿元人民币的旅游和会议支出,相关款项被以虚增会议规模等方式套取并用于商业贿赂。
外资药企涉嫌在华行贿实际上早有先例。2005年5月,美国司法部提供的报告显示,美资企业天津德普诊断产品有限公司在1991年至2002年期间,曾向中国国有医院医生行贿162.3万美元,用来换取这些医疗机构购买该公司的产品;无独有偶,2008年,西门子医疗集团同样涉嫌在华行贿。
行业潜规则
为何外资药企屡屡在华卷入行贿风波?国内A股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类似行为?
“其实商业贿赂并不只发生在葛兰素史克等外资药企身上,国内药企给医院、医生回扣的做法由来已久,并且早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一位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由于当前中国实行“以药养医”的政策,一些药企为了让医生给病人开自家公司的处方药,自然会向医院和医生提供一定的报酬,而一般情况下这笔支出会直接计入到“销售费用”科目下的“学术推广费”、“会议费”和“差旅费”等项目。“在药企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已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据记者了解,尽管近年来商业贿赂遭到政府的强烈打击,但并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医药企业推销自身产品的常规手段,收受回扣也成为医院、医生的一大主要收入来源。医药生产商、代理商、经销商等常常通过药品回扣、劳务费、差旅费、赞助费、新药推荐费等形式给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报酬,从而达到扩大销售份额、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目的。
“药企进行商业行贿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这主要是体制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以药养医’政策;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医生的基本工资普遍较低,为了养家糊口,药品提成、药品回扣自然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实,除了药企,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药企属于公益性事业,涉及公众身体健康,自然更容易引起大家的警惕。”上述研究员表示。
至于此次葛兰素史克事件对国内药企有何影响,上述研究员表示,其实自2006年起,医药系统整治商业贿赂的工作就已经展开,但尽管如此,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现象却从没有停止过。“此次公安部目前主要针对的是跨国药企,至于其对国内药企究竟有何影响,还看后续发展。但可以肯定的是,该事件对规范市场秩序、药品采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毛利率、净利率冰火两重天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高毛利率并不意味着高的销售净利率。Wind数据显示,根据申银万国的分类,医药生物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74家,2012年毛利率超过50%的上市公司就有74家;但在这74家公司中,销售净利率超过30%的仅有17家。
剔除ST上市公司,2012年毛利率与销售净利率之间差距最大的3家公司为沃华医药(002107.SZ)、永生投资(600613.SH)和冠昊生物(300238.SZ),其对应的毛利率分别为78.16%、79.16%、92.92%,销售净利率为3.98%、9.81%、25.19%,差额分别高达74.18、69.25、67.73个百分点。
对于药企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悬殊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三费的缘故。”上述分析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在这三费当中,销售费用的比例无疑是最高的。Wind数据显示,根据申银万国的分类,174家医药生物板块A股上市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817.87亿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发生额分别为589.37亿、318.78亿、36.62亿元;其中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12.23%,远远高于国内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后者仅为2.90%。显然,销售费用侵蚀毛利已成为医疗生物板块上市公司的“通病”。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据数据统计,2012年,医疗生物板块销售费用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营业收入,更远远高于净利润的增速。Wind数据显示,医药生物板块174家上市公司2012年销售费用发生额为589.37亿元,同比增长30.01%;而当期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仅分别为18.92%、11.04%。
通过对医药生物板块的整理,记者发现2012年销售费用/营业收入超过50%的上市公司共有7家,依次为沃华医药、永生投资、佐力药业(300181.SZ)、益佰制药(600594.SH)、舒泰神(300204.SZ)、上海凯宝(300039.SZ)和汉森制药(002412.SZ)。
例如,益佰制药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22.53亿元,营业成本为4.17亿元,而销售费用高达12.49亿元,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55.43%。据其年报披露,公司的销售费用分为职工薪酬、折旧费、办公费、差旅费、运杂费、广告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开发费、培训费、促销费、通讯费、学术费、招标费、物料消费和其他项目,其中差旅费、会议费占据前两位,当年发生额分别为4.04亿元、2.95亿元。
舒泰神畸高的销售费用
截至7月24日,医疗生物板块已有3家上市公司发布半年报,分别为嘉应制药(002198.SZ)、嘉事堂(002462.SZ)和舒泰神,其中舒泰神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发生额为2.6亿元,为去年同期的5.5倍,销售费用增速尤其值得关注。
7月22日,主营业务为神经修复药品的舒泰神发布半年报,数据显示,舒泰神上半年销售费用发生额为2.5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46.03%,占当期4.23亿元营业收入的60.76%,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高达439%。显然,公司上半年的销售费用已严重吞噬着净利润。
为何公司会发生如此巨额的销售费用?
7月24日,记者电话联系了舒泰神的董秘马莉娜。马莉娜表示,销售费用的大增,主要源于公司2012年下半年营销模式的调整。据了解,在销售模式的转变中,学术推广费用从原来由代理商支付转变为由公司直接支付。
半年报显示,舒泰神披露的销售费用项目为咨询推广费、工资福利费及社保、差旅费、招待费、交通运输费、办公费等项目;其中咨询推广费的支出最多,高达2.34亿元,同比增长697.08%,占当期全部销售费用的91.28%。
马莉娜表示,咨询推广费的具体投入主要用于与学术产品推广的相关环节。至于公司是否也采取了类似于葛兰素史克的手段向医院、医生提供回扣促进公司产品销售,马莉娜表示,公司学术产品推广活动是由代理商来完成的,因此此类行为与公司并无直接关联。
对于上半年销售费用的巨额增长并没有带来公司净利的大幅增加,马莉娜则表示,医药推广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上半年公司的财务指标并不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