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着力表现民族气质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321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今某些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诸如"阿妈""阿爸"之类的称谓和"吊脚楼"、"马奶酒"之类的描写,看起来象是那回事,其定只是蒙混一些对该民族一知半解的局外人。而真正本民族的读者对此却往往不予承认。原因是,这样的作品貌似而神离。就是说,缺少特定民族的特定灵魂,缺少特定民族的特定气质。
其他文献
<正> 近两个月里接连遇到两件事,都让我犯寻思’。头一件:一位北京的青年作家来长春,这是位创作上颇有特色的新人,三十左右岁,见了面就问我:你出身于少玫民族么?我说是。他说:这就对了,你的诗里浸透着一种少数民族才有的气质和精神……。我没好意思追问下去,这种"气质和精神"是廿么样的,所以至今仍然胡涂着。
<正> 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我们这一片富饶而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华民族是一个集合概念,它也括着生活在中国境内的诸多民族;它是中国境内以汉族为主体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列宁说得好:“只要各个民族住在一个国家里,它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人们共同体。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既然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所难免,那么,由此而导致的民族融合,也就是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了。民族间
<正> 文学史,应当以时代为经,文学种类为纬,全面揭示文学的发展历程,从而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现今的一些少数民族文学史,往往只有罗列文学种类的纬线,缺少标志文学发展阶段的经线,因而难以形成史的线索。造成这种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过去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多是民间文学,不单口头文学没有作者和创作年代可寻,就是书面文学一般也不署作者的姓名和创作年月。因此,要对文学发展进行断代、分期,理出脉
<正> 满族是中国东北部古老民族之一,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为世界所瞩目。尤其是对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满族作家人数众多,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满族先世世代居住、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分布于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海滨,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松花江、辉发河一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如:肃慎、
<正> 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少数民族文学,经过十年浩劫的考验,在党的关怀下,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它丰富和充实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为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反映和促进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为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正继
<正> 白族是一个有着丰富、灿烂、悠久文化的伟大民族。白族地区的明山秀水,培育了一大批白族作家。美丽的神话、传说,不仅深深地陶冶着白族的人民子孙,而且也为祖国光辉璀璨的文化,增添了异彩。一个诗人的茁壮成长,总是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晓雪同志便是出生在这块美丽、富饶、神奇土地上的一位白族诗人和评论家。他用自己深邃的情思,饱含激情的
<正> 我们召开这次全国少数民族史诗学术讨论会,目的是想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史诗研究工作,提高史诗研究的学术水平,从而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促进我国的四化建设作出贡献。我国是世界上史诗蕴藏极为丰富的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各民族的史诗五色斑斓,光彩夺目。但是,普遍、深入地发掘我国各民族的史诗,并且将它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却是全国解放以后的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明确规定了发掘、整理和研
<正> 《竹枝词》是湘鄂西土家族的古老民歌。它流行于鄂西、湘两和川东南一带,深受土家族及毗邻各族人民热爱。不仅如此,历代著名诗人学者,每进入湘鄂西土家族聚居地区,常受《竹枝词》的影响,按照竹枝词的风格特点,写出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新竹枝词。本文试论土家族《竹枝词》的流传演变,谈谈其对我国作家文学的影响,以就教于专家学者。《竹枝词》——土家族民歌的瑰宝《竹枝词》流传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个问题,见诸文学记载的,可以上溯至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当时,南北朝梁简文帝肖纲,酷爱诗歌。他在一首《蜀
<正> 对曹雪芹族属的认识,在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有着分岐。王锺翰、李燕光等同志编写的《满族简史》认为,“满族在文学领域内,人才辈出,著述丰富,获得了迅速发展和惊人的成就。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学家是曹雪芹”。接着,又把曹雪芹作为满族作家加以介绍,并对《红楼梦》作了较为仔细的分析。王锺翰同志又在题为《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中说,曹雪芹“理所当然”的是
<正> 由廖东凡、次仁多吉、次仁单嘎收集、翻译、整理的《西藏民间故事》(第一集)已经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们用四个多月的时间深入江孜、日喀则、拉孜、贡嘎等县和拉萨市进行抢救的可喜成果,是从八十多万字的藏文资料中整理出来的。在每个故事的后面,都注明了收集的时间、地点、讲述人的简况,有的故事加了附记,介绍故事的形成、发展和流传情况,有的还介绍了几种说法。记录是忠实的、科学的,符合描写研究的要求,因此被藏族人民誉为“确实是地地道道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