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品课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仍然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粗放型教学方式,这极易使思品课陷入空洞的说教,从而影响思品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因此,优化思品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刻不容缓。
多媒体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段,统一进行处理,及时对信息进行有效表现的一种手段。正确合理使用多媒体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被迫为主动创造地学。学生们乐学了,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使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投入学习当中。
比如:在讲授初一《好方法共同分享》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迅速展示了几组不同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谁能记得准。一下子,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还纷纷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让我很顺畅地导入了新课,也使学生整节课都兴致勃勃。
二、多媒体授课,帮助学生概念的理解
思品课抽象的概念很多,如果教师只是划杠杠、背条条,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授初二《保护环境》一课时,我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不好。对此,我选择了一段视频——《一封来自2070年的信》。视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导致到2070年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停滞,人类生存面临挑战等场景。视频里那直观的场景,富有震撼力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看完视频,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个个表情凝重,我问他们:“你们以后想过视频中描述的生活吗?”学生们的回答响彻课堂,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懂得了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多媒体链接,拓展学生的时事视野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生命线,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与价值。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运用多媒体将其引入思品课堂中,运用政治观点加以评析,无疑是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比如:在讲授初三思品课《科学的行动指南》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我播放了视频《上海世博会——低碳环保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低碳生活”,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多媒体演示,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教时不够,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初三,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非常直观地呈现知识点,节约时间,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
五、多媒体运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品课堂大多局限在教室内,教师只能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感悟。这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应注意给出学生思考的内容、机会和方法,使视听与思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时,我从《中国质量报告》、《今日说法》等栏目录制下来的相关案例中精心筛选,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从视频中分析到底案例中的消费者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案例一出,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我抓住有利契机,组织分组讨论,大家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其显著的优势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但如何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有待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多媒体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段,统一进行处理,及时对信息进行有效表现的一种手段。正确合理使用多媒体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一、多媒体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可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被迫为主动创造地学。学生们乐学了,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使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奋”,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投入学习当中。
比如:在讲授初一《好方法共同分享》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迅速展示了几组不同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比一比谁能记得准。一下子,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还纷纷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让我很顺畅地导入了新课,也使学生整节课都兴致勃勃。
二、多媒体授课,帮助学生概念的理解
思品课抽象的概念很多,如果教师只是划杠杠、背条条,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而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在讲授初二《保护环境》一课时,我认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只通过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不好。对此,我选择了一段视频——《一封来自2070年的信》。视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由于不注意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导致到2070年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停滞,人类生存面临挑战等场景。视频里那直观的场景,富有震撼力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看完视频,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个个表情凝重,我问他们:“你们以后想过视频中描述的生活吗?”学生们的回答响彻课堂,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懂得了要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多媒体链接,拓展学生的时事视野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和生命线,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与价值。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学生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运用多媒体将其引入思品课堂中,运用政治观点加以评析,无疑是给学生注入了一支兴奋剂。比如:在讲授初三思品课《科学的行动指南》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时,我播放了视频《上海世博会——低碳环保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感受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低碳生活”,也进一步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多媒体演示,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教时不够,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特别是初三,教学内容多,时间紧,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非常直观地呈现知识点,节约时间,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
五、多媒体运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思品课堂大多局限在教室内,教师只能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感悟。这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的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激励下,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教师应注意给出学生思考的内容、机会和方法,使视听与思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消费者享有哪些合法权益时,我从《中国质量报告》、《今日说法》等栏目录制下来的相关案例中精心筛选,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从视频中分析到底案例中的消费者什么权利受到了侵害。案例一出,课堂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我抓住有利契机,组织分组讨论,大家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以其显著的优势为素质教育拓宽了新的天地,它通过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感知、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但如何实现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有待我们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