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经热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

来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n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枢经热疗是在中医枢经学说理论指导下的外治法,已有研究证明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有较好疗效,但具体疗效证据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以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为观察对象,根据行为学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指标观察枢经热疗对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热疗组、中药热疗组,每组20只.后3组采用L5脊神经结扎术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热疗组使用45℃盐水浸泡棉垫热敷大鼠双侧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中药热疗组使用45℃中药液浸泡棉垫热敷大鼠双侧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治疗1次/d,每次热敷15 min后开始行为学检测,分别测定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连续治疗14 d后取材,检测大鼠脊髓组织2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和Toll样受体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结论:①行为学指标方面,治疗第7,14天后,热疗组和中药热疗组的机械缩足阈值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长于模型对照组(P<0.05),其中中药热疗组疗效优于热疗组(P<0.05);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方面,热疗组和中药热疗组大鼠脊髓中的2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和Toll样受体4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③提示枢经热疗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2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对细胞的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肌腱组织主要由平行的胶原纤维组成,因此取向纤维结构对腱-骨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的:探索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Ⅰ型胶原取向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方法: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无序PBAT、取向PBAT和取向PBAT/Ⅰ型胶原纤维支架材料,表征3种支架的静接触角与力学性能.将3种支架分别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检测细胞黏附率
背景:可注射海藻酸钠水凝胶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或微创方式修复骨缺损,但力学性能欠佳,聚乙二醇基水凝胶具有弹性,将材料复合有望提高水凝胶支架的机械性能及细胞生物相容性.目的:探索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复合水凝胶的理化性能,以及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葡萄糖酸内酯为交联剂,分别制备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聚乙二醇水凝胶(交联剂的浓度分别为5,10,20 g/L,依次记为A、B、C组)与葡萄糖酸内酯-海藻酸钠/β-磷酸三钙水凝胶(交联剂的浓度为10 g/L
背景: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促进认知和运动行为提升方面有巨大潜力,其可提升人体的静态平衡能力.目的:探究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招募沈阳体育学院36名健康学生为试验对象,男24名,女12名,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分别接受电流强度为0(假刺激),1,2 mA的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20 min.刺激前及刺激后即刻、30 min,测试受试者的动态平衡能力.研究已经通过沈阳体育学院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字[2020]12号.结果 与结论:①受试者接受1 mA阳极高精度经颅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