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过程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与毒性效应

来源 :安全与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di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害有机污染物是影响污泥土地利用安全性的因素之一.全面总结了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毒性效应评估方法以及不同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种类超过700种,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无法有效评估污泥的环境风险,而毒性指标(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可评估污泥的综合毒性;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主要包括索氏提取、超声萃取、快速溶剂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微波萃取等方法;不同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削减和控制效率差异较大,其中好氧堆肥处理工艺在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去除方面有较大的潜力,而厌氧消化和水热处理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稍低,有时还会增加污泥的毒性效应,水热处理工艺可改变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固液分配比;不同化学氧化工艺对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也有差异,其中过二硫酸盐(PDS,S2O82-)氧化工艺对污泥具有很强的毒性削减潜力.此外,从污泥毒性效应评估体系构建、典型污泥处理过程中毒害有机污染物毒性的变化规律和污泥中关键有机毒性物质的识别等方面展望了污泥中毒害有机污染物的后续重点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居民集中区初期降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等,可引发受纳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对城市居民集中区的水体环境安全和城市景观造成危害.以典型城市(无锡)居民集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方式重点开展了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不同下垫面初期降雨径流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负荷等研究,并通过多途径表征、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等方法研究了原生物炭(BC)、改性铁生物炭(BC-Fe)、磁性改性铁生物炭(BC-Fe3O4)等不同生物炭材料对典型城市居民集中区初
首先综述了自2016年起英国频率响应服务市场的储能友好型逐步改革,包括:引入含双频率响应曲线的增强频率响应服务,允许储能运营商根据荷电状态,在两条响应曲线间提供服务;缩短服务竞标周期至每周或日前,使储能运营商能够更准确地预估其在服务周期内的可用性;缩短服务费用评估周期,并引入特定能量状态规则,以降低储能运营商的潜在市场经济风险;规定最低频率响应时长,以降低储能运营商的市场准入门槛;发展终极频率响应产品(动态遏制、动态稳定、动态调节),加强市场的标准化与透明化建设.为了直观地展示储能系统在最新频率响应服务市
为确定新疆阿克苏地区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结合潜在危害指数法和综合评分法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地下水中9项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利用GIS软件分析了阿克苏地区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将地下水中各优先控制污染物与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进行叠加,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与主成因分析法确定了阿克苏地区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地下水优先控制污染物包括苯并[a]芘、As、Pb和Cd,其中苯并[a]芘污染主要由人类生活因素造成,As和Cd污染主要由自然富集因素造成,Pb污染主要由农业
官厅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地表水源之一.通过对官厅水库上游区域代表性地表水和沉积物的氮磷含量调查,以及对两个典型地块进行了模拟地表径流的降雨试验,研究了官厅水库上游区域面源型氮磷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官厅水库上游区域大部分的地表水中氮/磷浓度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地表水V类水标准限值,地表径流是水库中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降雨时,氮元素易于从土壤中释放且随水流迁移至更远距离,而磷元素易于被土壤中黏土矿物吸附,随降雨纵向下渗扩散;此外,不同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也决定着土壤中氮磷元素的迁
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构建是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有效手段,其中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设计对城镇区域削减雨水径流量与降低径流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填料、植物、布局等关键设计要素的选择和确定方法.首先,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的规模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阐述了不同种类填料改良的效果以及对雨水生物滞留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介绍了雨水生物滞留系统常用的优化模型和布局优化研究进展,并对雨水生物滞留设施中的植物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讨论,指出寒冷地区影
我国世界一流港口的建设和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沿海滩涂石油污染的风险.近年来国内外发展了许多沿海滩涂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根据不同的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策略也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的生物修复策略,在沿海滩涂石油污染环境中的适用性也各不相同.针对沿海滩涂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策略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进行总结.首先,基于原位生物修复策略,在回顾传统生物刺激修复策略的同时,对各种新兴生物刺激修复策略,包括添加增溶乳化剂、酶制剂和环保调节剂等策略进行了综述;然后基于石油烃降解功能菌和降解辅助菌对生物强化修复策略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解析其吸附过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分析,探究疏浚余水中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印染污泥基炭在热解后获得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吸附点位增多,且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印染污泥基炭表
目前多采用直接投放的方式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加入植物碳源,但植物碳源在初期会释放过量的有机物,造成系统出水中COD、TN偏高.为解决这一问题,选用经碱处理、热处理和简单处理3种不同方式预处理过的玉米芯植物,通过静态释放试验,探究玉米芯对有机碳、氮、磷的潜在释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玉米芯制备生态型植物碳源,作为人工湿地外加碳源处理低碳氮比(C/N)污水,研究其对强化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芯经过碱处理后,其对COD、TN的释放量分别为104 mg/L、2.58 mg/L,能有效地增加人工湿地
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日常生活中的新场景已经对边缘上的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先进数据处理、音频、视觉等产生了需求.边缘机器学习(ML)计算支持广泛的、智能化的工业和家庭应用,包括用于异常检测的传感器数据处理、预测性维护、用于改进玻璃破碎检测的音频模式识别、简单命令词识别以及视觉应用,如使用低分辨率摄像头进行在场检测或人数统计.现在的产品设计人员已看到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巨大潜力,可以为家庭安全系统、可穿戴医疗监测器、商业设施和工业设备监控传感器等边缘应用带来更多的智能化.所以Silicon Lab
期刊
探究最佳尺度下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功能优化.选择沿海资源富集区招远市为研究区,以2008年、2013年、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信息损失评价模型和半变异函数确定最佳空间粒度和幅度,构建了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评价模型;运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得到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分布图;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对区域景观格局脆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90 m栅格大小和2 km方形网格为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最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