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本次课程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承载新课程的教材是否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和在课程实施中能否落实新的教育理念。当前教师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弊端,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教师积极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是该模块教材实施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做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建议。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中,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其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它的地位表现为:
1.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原子光谱等,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2.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键参数;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本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本章从熟悉的固体出发,引出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四大晶体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差异。
高中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是针对那些对于化学特别感兴趣、将来准备报考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旨在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体系。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重组,并不是简单地按课程标准每个主题为一章构建教材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章依据“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要求进行编排,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相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衔接与深化;第二章依据“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3、4、5、6条,以及“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3条的要求编排,同时注意与第一章知识的衔接;第三章依据“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7、8、9条,以及“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4条的要求进行编排,同时注意知识的衔接。
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
(1)原子结构与性质
①原子结构: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②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2)分子结构与性质
①共价键:共价键,键参数,等电子原理。
②分子的立体结构: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
③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晶体结构与性质
①晶体的常识:晶体与非晶体,晶胞。
②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③金属晶体:金属键,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④离子晶体:离子晶体,晶格能。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特点
1.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教材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用图片介绍了化学科学发展的成就,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科学史话”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通过“科学视野”介绍了化学科学的最新进展。
2.注重科学学习规律,重视化学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运用“思考与交流”栏目引导学生建构起各种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材在每章之后都设置了“归纳与整理”,归纳就是要建构起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整理就是要找到原有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所发展。
3.教材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材每一节中都设置有“科学探究”栏目,并且通过“资料卡片”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亲身体验。
4.教材的编写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教材通过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材利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各种资料性栏目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讀性学习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5.习题类型多样化,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
例如教材P24习题的第11题: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元素周期律的科学价值》;此外在每一章的复习题中都有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的习题,这些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突出结构性、建构性、层次性,运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庆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中,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其中的一个选修模块,它的地位表现为:
1.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原子光谱等,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2.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等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及键参数;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本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本章从熟悉的固体出发,引出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四大晶体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差异。
高中课程标准中设置的“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模块,是针对那些对于化学特别感兴趣、将来准备报考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旨在帮助他们进一步丰富物质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从科学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一些化学现象,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
二、“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体系和主要内容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体系。
“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创造性重组,并不是简单地按课程标准每个主题为一章构建教材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一章依据“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要求进行编排,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相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衔接与深化;第二章依据“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3、4、5、6条,以及“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3条的要求编排,同时注意与第一章知识的衔接;第三章依据“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1、2、7、8、9条,以及“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内容标准中的第4条的要求进行编排,同时注意知识的衔接。
2.“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
(1)原子结构与性质
①原子结构: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②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2)分子结构与性质
①共价键:共价键,键参数,等电子原理。
②分子的立体结构:形形色色的分子,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
③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晶体结构与性质
①晶体的常识:晶体与非晶体,晶胞。
②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③金属晶体:金属键,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④离子晶体:离子晶体,晶格能。
三、“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特点
1.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教材每一章的引言部分都用图片介绍了化学科学发展的成就,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科学史话”使学生认识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是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通过“科学视野”介绍了化学科学的最新进展。
2.注重科学学习规律,重视化学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新知识的学习阶段,运用“思考与交流”栏目引导学生建构起各种知识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材在每章之后都设置了“归纳与整理”,归纳就是要建构起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整理就是要找到原有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所发展。
3.教材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例如,教材每一节中都设置有“科学探究”栏目,并且通过“资料卡片”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亲身体验。
4.教材的编写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教材通过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的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教材利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各种资料性栏目向学生提供大量可讀性学习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5.习题类型多样化,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
例如教材P24习题的第11题:通过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元素周期律的科学价值》;此外在每一章的复习题中都有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的习题,这些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方面,突出结构性、建构性、层次性,运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国庆等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