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群体研究的总体路径——兼评许多的《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

来源 :当代外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y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家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且成果众多,但翻译家群体研究相对较弱,鲜见有分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许多的新著《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属于翻译家群体研究范畴,集中论述了霍克斯、闵福德、罗慕士、沙博理和杨宪益五位翻译家的翻译观、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翻译选择、译介特征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部专著,探讨了翻译家群体研究的路径,包括研究对象的厘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思路的推进以及研究结论的归纳,强调对翻译家群体共性的探索以及此类研究对当下翻译实践的启发.
其他文献
学术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学术生产力.不过,笔者在此所说的学术生产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学术生产力,一般基于数量来衡量的学术生产力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的科研论文可谓不少,但学术创新力并不多,技术创新更是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只有论文的数量,这不能称之为学术生产力.为学术创新而生产的学术论文才能计入学术生产力.有的人读了硕士读博士,读了博士当教授,但并没有真正的学术生产力,而只是论文生产者,甚至连论文也不会写,只是研究报告的撰写者,而在不读书的前提下撰写的研究报告,也只能说是文字的再“组装”而已.
期刊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30年(1990~2020)外语教材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高质量学术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教材评估研究.结果 发现,国内外语教材评估经历三个阶段:(1)评介国外教材评估理论;(2)应用国外框架评估教材;(3)创新本土教材评估理论.发展阶段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国外到本土、从主观到客观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日趋成熟.本研究还提出新时代外语教材评估研究的研究方向:(1)加强外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评估;(2)关注大、中、小
作为重要的大众宣传媒介,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对于警示和引导公众保护野生动物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采用生态话语分析视角,对176条汉语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的及物性过程进行分析,一方面揭示汉语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及物性过程特点;另一方面探究此类标语是如何运用及物性过程来体现其社会功能及其背后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研究表明,汉语野生动物保护类标语涉及六种及物性过程,其中物质过程使用频率最高,然后依次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而行为过程和言语使用频率最低;及物性过程的使用体现了标语的导向、宣传和警示的社会功能,
建制性的翻译研究历经50年的发展,主要采取还原主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产生了各自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脉和当下状态,多元跨学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缺乏实质性的对话与联通基础,客观上已造成诸多知识孤岛,因而尚不能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做出系统解释,也无法对现实世界的翻译活动产生整体影响.鉴于此,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整合概念,联结迥然各异的研究视角,建立内外连贯一致的概念框架,理应是翻译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元理论问题.本文将翻译研究纳入知识论阐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话语类型,但鲜有学者研究教师教学提问中的身份建构问题,同时,知识论是西方会话分析界的热点话题,但国内鲜有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借助会话分析方法从知识论视角探究大学英语教师特指疑问话语所建构的身份类型、语用实现方式及成因.研究发现:教师借助特指疑问建构了真实疑问者和明知故问者两种身份;教师采用九种语用方式建构以上身份;由于教师在特指疑问的目标知识上存在知识地位和知识站位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致使教师可建构以上两种身份.此研究有助于厘清大学英语教学中特指问答双方的知识分布状态,揭示教师的互动
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从知识生产出发,可以重新认识翻译的本质和价值,将翻译定义为知识迁移、话语重构和价值创造;可以重新看待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解构作者/原作的权威,肯定译者/译作的主体性、能动性;可以重新审视知识的地方性与世界性,将翻译视为地方知识走向世界,凸显其普遍性一面的重要途径.从知识管理出发,可以掌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规律,开发出一整套个人/组织知识管理的工具,提高语言服务和翻译教育水平,指导实施国家翻译实践,应对数字化社会的知识管理问题.从知识转化出发,可以加快变革步伐,缩短从理论
文化转向强化了译者主体性,也出现了主体性滥用的倾向.知识翻译学在知识论的观照下将翻译主体性规约到科学性、客观性和实证性的轨道,重新审视或反思翻译的本质、对象、文本、标准、过程、主客关系等问题,同时发现并开启新的论域.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以求知/求真作为出发点,本着求知精神/态度研究、分析文本,获得实然之真、或然之真和应然之真,即遵循实然-或然-应然的求知/求真进阶.
1rn又一度来到时光的转角,须与2021的峥嵘岁月惜别,迎接2022即将来临的美好与希望!rn查看《当代修辞学》微信公众号,过往墨迹间,见2019年元旦创设公众号时推敲的“主编寄语”,不禁感慨,其时主导的办刊理念,现仍切合期刊当下的学术理想:rn岁月流逝,不单显示物理时量的线性叠加,更呈现探索成果的立体累积.《当代修辞学》始终把中国修辞学科建设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迅速把握时代脉动,确定“学术规范与创新性思维有机结合”的学科定位,“稽述古今、式昭中外”.基本理念为:上承学科传统,下构当代
期刊
近20年来,基于语用学发展而来的语言界面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语义-语用界面论和语境决定论的理论分歧使语言界面研究陷入瓶颈.本文根据“新文科”要求提出了新型语言界面观,为瓶颈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语言学+哲学”的交叉了通过引入唯物辩证法可以摆脱“以偏概全”的语言哲学思潮,据此本文提出规约和语境是对立统一体,基于规约和语境制衡的关系,默认意义分为结构默认、社会文化默认和情景默认,这三种默认意义的语境依赖程度依次增强.“语言学+计算科学”和“语言学+实验科学”的交叉可验证“语言学+哲学”的交叉研究提出的
劳动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和教育途径,也增强了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