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高兴应邀参加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专版十周年纪念座谈会。首先,我代表北京语言大学与会的同事张朋朋、岳维善两位教授对《学中文》专版十年来所取得的不同寻常的业绩,表示诚挚的祝贺!
《学中文》专版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可说是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催生的产儿,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必然产物,是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强化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作为我们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一个专版,在国内外都有着突出的重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中文》专版,像一座热电站一样,不断地给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加温,对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中文》专版,又可说是培育中文幼苗的园地,在专版上发表作文习作的学生,今后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长为未来的汉学家。
《学中文》专版,又可说是弘扬汉字文化的阵地。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字,她记载并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撰著了许多彪炳青史的文学、历史、哲学、中医学、天文学等世界名著,铸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宝贵传统。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贵报开辟的《汉字溯源》栏目,使源远流长的、一枝独秀的汉字,尽显风采,放射出中华文化的耀眼光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总之,《学中文》专版,可说是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中文学校,它是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中文人材的全球化的摇篮。我作为把青春年华和银发岁月都奉献给中文教学的老教师,谨向《学中文》专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的各位编辑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曾在泰王国执教近六年,看到当地《世界日报》、《新中原报》、《中华日报》等六家华文报纸都开有学华文的专版,我曾企盼我们中国报纸也开辟学中文的专版,特别是当看到国内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滑坡的令人痛心的现象时,更是深感紧迫和忧患。回国后,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开辟了《学中文》的专版,非常欣慰,很受鼓舞。贵报在重视中文教学上,给全国各家报刊和其他媒体做出了榜样。如果各家报刊、各种媒体都像《学中文》专版这样重视中文教学,我们全民的中文水平会天天向上,我们全民素质也会天天向上,那将会出现多么让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啊!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不能忘记。“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现过一股“废除汉字”的潮流。受当时“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少人极力主张中国文字也走“拉丁化”的道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竟辱骂汉字说:“汉字真正是最污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当时的《国语周刊》的“汉字改革专号”的封面上,把汉字画成牛鬼蛇神,被拉丁字母杀得东躲西藏,一败涂地。汉字遭受如此诬陷,如此糟蹋,如此浩劫,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冤案吗?身为中华儿女,难道对这惨痛的教训不应深刻反思、自省吗?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废除汉字”的思潮,一直绵延不断,至今仍被主张“拼音化”的一些人传承着。有些人仍大肆宣扬“汉字落后论”,仍不遗余力地搞“拼音化”,鼓吹汉字汉语跟西方的拼音文字“接轨”,有些人置国家《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汉语拼音方案只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于不顾,竟然宣扬汉语拼音字母也是一种文字,汉语是“一语双文”。有一家刊物公然宣告:“方块字在电脑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婆”。众所周知,这一“宣告”和诅咒,早已破产了!著名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说得好:“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功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他不过是和祖宗划清了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世纪老人巴金的话,可说是令人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越是形势大好之时,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树立忧患意识。今天,面对着韩国在“复兴汉字”,并与我国争抢汉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权的斗争,那些至今仍醉心搞“拼音化”、“废除汉字”的人,应该幡然醒悟!难道你们能忍心把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拱手让给人家吗?
中华儿女都应珍爱汉字汉语。热爱汉字汉语,也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表现。中国历史发展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复兴,总是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就必然随之复兴。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2005)王蒙的话,道出了我们汉语汉字的人文本质。我们理应把汉语汉字视为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呵护它,珍爱它,把汉语汉字像先人开创“汉字文化圈”那样,更快地推向全世界。《学中文》专版编辑们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我们都应向他们学习,像他们那样珍爱中文,像他们那样扶正祛邪,旗帜鲜明地支持一切弘扬汉字文化的言行。
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掀起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我国的汉语汉字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理应与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同步发展,也应兴起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路子,多年来,却一直沿袭着西方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教学路子。正如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带头人吕必松教授所指出的:“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是采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路子。”(2005)“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是随着欧美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在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汉语的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总是在西方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框架内思考问题。这说明我们在汉语教学和研究上,存在着一个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基本是西方语言教学路子的翻版。”(2006)
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教授也指出:“从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开创中国‘现代语言学’以来,中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处在‘引进——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再引进——再陷于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怪圈之中,西方语言理论日日翻新,我们就在后面天天跟着转。时至今日,不少人还以追求‘某某语言学家与汉语研究’为汉语研究的当然之路,乐此不疲。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自然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空话。”(2007)
吕教授说的“误区”和潘教授说“怪圈”,真可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有此类似认知的学人还有很多。这种看法,只要不抱成见,不固执己见,不讳疾嫉医,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认同。因为这千真万确是我国语言研究无法否认的客观历史真面貌。
不言而喻,陷于“误区”“怪圈”中“不能自拔”,“西方语言理论日日翻新,我们就在后面天天跟着转”,“乐此不疲”地照搬、照抄欧美拼音文字的语言理论、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这既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大相径庭,也违背自主创新的要求。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呢?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就要立足汉语汉字的特点,从汉语汉字的特点出发,进行自主、主动、独立的语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教学理念、教学路子、编教原则和课程设置等,都应紧紧围绕着汉语汉字这个主体。背离汉语汉字的特点这个主体,如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样,就根本谈不上自主创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该指明,我国汉语教学和研究在“误区”和“怪圈”里转来转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以西方拼音文字为“金科玉律”的人早已成为“主流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汉语汉字的特点缺乏研究,缺乏主体意识,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在“强势语言”英语面前,自感汉语汉字矮人一头,心存弱国心态和民族自卑感。他们满脑子都挤满了西方拼音文字理论的条条框框,却把中国悠久的汉语汉字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都丢掉了,不是用“汉藏语的眼光”,而是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汉字汉语,把我国语言文字研究误导到一条少、慢、差、费的歧途。一些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成为西方语言流派的“二道贩子”和“凡是派”,“言必称希腊”,写文章不引用某某西方语言学家的语录,似乎就没有学术水平。
近日,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的科学家周光召先生指出:“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气氛太少”,“现在大家都在提创新,一般来说,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渐进性的创新,一种是颠覆性的创新。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的创新。”(2007)周先生的话,正中时弊。我们汉语汉字研究界正是这样,甚至可说是“民主气氛太少”的重灾区。只要有人说汉字优越性,就被扣上“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乃至“伪科学”、“学术骗子”的大帽子,更有甚者,采用“文革”中的大围攻、大批判的手段来整人,其影响极为恶劣。
至于周先生倡导的“颠覆性的创新”,更是汉语汉字教学界和研究界所急需的。多年来,以西方拼音文字理论为“圭臬”的人,不解放思想,不换脑筋,怎么能创立本土语言学呢?不从“误区”和“怪圈”中挣脱出来,又怎么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唯有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像当年把“大锅饭”、“铁饭碗”打碎那样,更新观念,汉语汉字教学才能走上多、快、好、省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
可喜的是,在汉语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已获取了一些开拓性的自主创新的硕果,如徐德江先生的“字宝宝乐园”,戴汝潜先生研制的“大成识字法”,吕必松先生研创的融汉语理论、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为一个较完整系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组合汉语”,徐通锵先生主编的“字本位”理论丛书,江苏省的语文教学改革及其观摩教学等等,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在汉语汉字教学和研究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是我们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自主创新的名义,扪心自问:难道我们能让建设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的历史使命永远落空下去吗?不能!决不能!我们应有紧迫感,尽快从“误区”和“怪圈”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把“印欧语的眼光”转换为“汉藏语的眼光”,把汉语汉字研究的视角、思路和方法都关注在汉语汉字的特点上来,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而不懈努力!为汉语汉字更快地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学中文》专版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可说是世界范围的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催生的产儿,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必然产物,是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强化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它作为我们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一个专版,在国内外都有着突出的重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学中文》专版,像一座热电站一样,不断地给汉语热和中华文化热加温,对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学中文》专版,又可说是培育中文幼苗的园地,在专版上发表作文习作的学生,今后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成长为未来的汉学家。
《学中文》专版,又可说是弘扬汉字文化的阵地。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字,她记载并传承了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了许多世界级的文化名人,撰著了许多彪炳青史的文学、历史、哲学、中医学、天文学等世界名著,铸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宝贵传统。汉字,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贵报开辟的《汉字溯源》栏目,使源远流长的、一枝独秀的汉字,尽显风采,放射出中华文化的耀眼光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总之,《学中文》专版,可说是没有围墙、没有教室的中文学校,它是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中文人材的全球化的摇篮。我作为把青春年华和银发岁月都奉献给中文教学的老教师,谨向《学中文》专版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的各位编辑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曾在泰王国执教近六年,看到当地《世界日报》、《新中原报》、《中华日报》等六家华文报纸都开有学华文的专版,我曾企盼我们中国报纸也开辟学中文的专版,特别是当看到国内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的中文水平滑坡的令人痛心的现象时,更是深感紧迫和忧患。回国后,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开辟了《学中文》的专版,非常欣慰,很受鼓舞。贵报在重视中文教学上,给全国各家报刊和其他媒体做出了榜样。如果各家报刊、各种媒体都像《学中文》专版这样重视中文教学,我们全民的中文水平会天天向上,我们全民素质也会天天向上,那将会出现多么让人欢欣鼓舞的新局面啊!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不能忘记。“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现过一股“废除汉字”的潮流。受当时“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影响,不少人极力主张中国文字也走“拉丁化”的道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竟辱骂汉字说:“汉字真正是最污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当时的《国语周刊》的“汉字改革专号”的封面上,把汉字画成牛鬼蛇神,被拉丁字母杀得东躲西藏,一败涂地。汉字遭受如此诬陷,如此糟蹋,如此浩劫,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冤案吗?身为中华儿女,难道对这惨痛的教训不应深刻反思、自省吗?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废除汉字”的思潮,一直绵延不断,至今仍被主张“拼音化”的一些人传承着。有些人仍大肆宣扬“汉字落后论”,仍不遗余力地搞“拼音化”,鼓吹汉字汉语跟西方的拼音文字“接轨”,有些人置国家《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汉语拼音方案只是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于不顾,竟然宣扬汉语拼音字母也是一种文字,汉语是“一语双文”。有一家刊物公然宣告:“方块字在电脑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婆”。众所周知,这一“宣告”和诅咒,早已破产了!著名文学大师巴金先生说得好:“有人以为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只要大家花几天功夫学会字母,就能看书写信,可以解决一切。其实他不过是和祖宗划清了界限,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文盲而已。”世纪老人巴金的话,可说是令人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告诫我们,越是形势大好之时,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树立忧患意识。今天,面对着韩国在“复兴汉字”,并与我国争抢汉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权的斗争,那些至今仍醉心搞“拼音化”、“废除汉字”的人,应该幡然醒悟!难道你们能忍心把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拱手让给人家吗?
中华儿女都应珍爱汉字汉语。热爱汉字汉语,也是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表现。中国历史发展史证明,中华民族的复兴,总是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汉字,也就必然随之复兴。著名作家王蒙指出:“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2005)王蒙的话,道出了我们汉语汉字的人文本质。我们理应把汉语汉字视为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呵护它,珍爱它,把汉语汉字像先人开创“汉字文化圈”那样,更快地推向全世界。《学中文》专版编辑们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我们都应向他们学习,像他们那样珍爱中文,像他们那样扶正祛邪,旗帜鲜明地支持一切弘扬汉字文化的言行。
现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掀起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我国的汉语汉字和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理应与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同步发展,也应兴起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热潮
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路子,多年来,却一直沿袭着西方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教学路子。正如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带头人吕必松教授所指出的:“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是采用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路子。”(2005)“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是随着欧美英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在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汉语的特点缺乏足够的认识,总是在西方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框架内思考问题。这说明我们在汉语教学和研究上,存在着一个误区。正因为如此,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基本是西方语言教学路子的翻版。”(2006)
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潘文国教授也指出:“从马建忠借鉴西方语法,开创中国‘现代语言学’以来,中国的语言研究一直处在‘引进——陷于其中无法自拔——再引进——再陷于其中无法自拔’这样的怪圈之中,西方语言理论日日翻新,我们就在后面天天跟着转。时至今日,不少人还以追求‘某某语言学家与汉语研究’为汉语研究的当然之路,乐此不疲。在这一背景下,‘建设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自然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空话。”(2007)
吕教授说的“误区”和潘教授说“怪圈”,真可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有此类似认知的学人还有很多。这种看法,只要不抱成见,不固执己见,不讳疾嫉医,都不能不正视,不能不认同。因为这千真万确是我国语言研究无法否认的客观历史真面貌。
不言而喻,陷于“误区”“怪圈”中“不能自拔”,“西方语言理论日日翻新,我们就在后面天天跟着转”,“乐此不疲”地照搬、照抄欧美拼音文字的语言理论、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这既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大相径庭,也违背自主创新的要求。
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呢?我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就要立足汉语汉字的特点,从汉语汉字的特点出发,进行自主、主动、独立的语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教学理念、教学路子、编教原则和课程设置等,都应紧紧围绕着汉语汉字这个主体。背离汉语汉字的特点这个主体,如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样,就根本谈不上自主创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该指明,我国汉语教学和研究在“误区”和“怪圈”里转来转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已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以西方拼音文字为“金科玉律”的人早已成为“主流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汉语汉字的特点缺乏研究,缺乏主体意识,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在“强势语言”英语面前,自感汉语汉字矮人一头,心存弱国心态和民族自卑感。他们满脑子都挤满了西方拼音文字理论的条条框框,却把中国悠久的汉语汉字传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都丢掉了,不是用“汉藏语的眼光”,而是用“印欧语的眼光”来看汉字汉语,把我国语言文字研究误导到一条少、慢、差、费的歧途。一些人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成为西方语言流派的“二道贩子”和“凡是派”,“言必称希腊”,写文章不引用某某西方语言学家的语录,似乎就没有学术水平。
近日,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杰出的科学家周光召先生指出:“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气氛太少”,“现在大家都在提创新,一般来说,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渐进性的创新,一种是颠覆性的创新。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颠覆性的创新。”(2007)周先生的话,正中时弊。我们汉语汉字研究界正是这样,甚至可说是“民主气氛太少”的重灾区。只要有人说汉字优越性,就被扣上“大汉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乃至“伪科学”、“学术骗子”的大帽子,更有甚者,采用“文革”中的大围攻、大批判的手段来整人,其影响极为恶劣。
至于周先生倡导的“颠覆性的创新”,更是汉语汉字教学界和研究界所急需的。多年来,以西方拼音文字理论为“圭臬”的人,不解放思想,不换脑筋,怎么能创立本土语言学呢?不从“误区”和“怪圈”中挣脱出来,又怎么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唯有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像当年把“大锅饭”、“铁饭碗”打碎那样,更新观念,汉语汉字教学才能走上多、快、好、省的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
可喜的是,在汉语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已获取了一些开拓性的自主创新的硕果,如徐德江先生的“字宝宝乐园”,戴汝潜先生研制的“大成识字法”,吕必松先生研创的融汉语理论、教学路子和教学方法为一个较完整系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组合汉语”,徐通锵先生主编的“字本位”理论丛书,江苏省的语文教学改革及其观摩教学等等,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在汉语汉字教学和研究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是我们当代学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自主创新的名义,扪心自问:难道我们能让建设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的历史使命永远落空下去吗?不能!决不能!我们应有紧迫感,尽快从“误区”和“怪圈”中解放出来,更新观念,把“印欧语的眼光”转换为“汉藏语的眼光”,把汉语汉字研究的视角、思路和方法都关注在汉语汉字的特点上来,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自身的本体语言学而不懈努力!为汉语汉字更快地走向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