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体地位 发展创造思维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hn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圆锥的体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知识内容。教材编排是以“提出猜想—实验验证—获得结论”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公式。文章作者认为,教材上的实验方案过于单一,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充足发展。为此,文章对“圆锥的体积”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探究。
  关键词:“圆锥的体积”;主体地位;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033-02
  一、实验思考
  “圆锥的体积”教学采用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一个圆锥状容器装满水或者沙子,接着将水或沙子倒入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状容器,重复操作三次后,刚好可以装满圆柱状容器。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推导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实验本身来看,这样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理解了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并且学会了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样的设计着眼于知识本身和教师的预设,排斥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思考了如下问题:
  (一)学生准确的知识生长点在哪里?
  教学新知识要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在一般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生“怎样做”, 而忽略了 “为什么这样做”,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片段化,学生只知结果不知起因。圆锥只由两个面构成,一个是圆形,另一个是曲面,在小学教学中比较特殊,圆锥的体积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年级学生此前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要把圆锥转化成圆柱,学生应该怎样思考?有什么样的选择过程?一开始就出示等底等高的一组圆柱和圆锥,暗示两者体积的必然关系,让学生猜测他们的体积关系,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种实验过程没有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点,没有重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含量太低。
  (二) 如何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已有知识力量,由学生主动去打通新旧知识的通道,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有力体现。教师在教学本节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利用不同图形之间等积转化的原则,通过切割、拼接等方式,把圆柱转化成和它等底等高的近似的长方体,观察发现圆柱和长方体各边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由于有对圆柱体积相关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学习圆锥体积时很自然就会联想到等积转化。因为等底等高操作的直观、便捷性,教材直接采用不等积转化原则,把3个圆锥转化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前期已有的操作经验是等积转化,如何想到不等积转化的实验方案?如何在教师的指令下验证等底等高,进行3次倒水实验,得到体积公式?
  二、实验实践
  (一)确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回答:要研究圆锥的体积,可以把圆锥转化成学过的哪一种立体图形?
  生1:把圆锥转化成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我们学过,很好计算。
  生2:我不同意,长方体的长、宽、高都不知道,没有具体的数据,没法计算。
  生3:我想把圆锥转化成圆柱,因为圆锥和圆柱的底面一样,都是圆形。
  生4:我同意这个想法,因为圆柱可以被削成圆锥,它们的底面积相同,高也相同。
  师:同学们经过思考有了结果,都能想到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那么,你准备把已知圆锥转化成什么样的圆柱呢?
  小组讨论,汇报,形成了三种实验方案:
  A:把圆锥转化成和它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的圆柱。
  B:把圆锥转化成和它体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
  C:把圆锥转化成和它底相等、高相等的圆柱。
  (二)实施实验过程
  学生分组选择試验方案,实施实验。汇报时先从等积转化开始。
  小组1:我们的实验方案是:体积不变,底面积不变,看看圆锥的高和转化后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选用橡皮泥材质的圆锥,为确保圆锥底面积不变,把圆锥放入一个等底的圆柱内,把圆锥从顶部向底部轻轻挤压,最后圆锥转化成和它等积等底的圆柱。测量发现: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1/3。
  小组2补充:我们的实验方案和上一组一样。选择一个和圆锥等底的量杯,并在量杯里装部分水,把圆锥放入量杯(一定要把圆锥顶部朝下放置,这样方便水上涨),观察圆锥的体积等于水上升圆柱的体积。实验发现:等体积等底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1/3。
  小组3:我们的实验方案是:体积不变,高不变,看看圆锥的底面积和转化后的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选用橡皮泥材质的圆锥做实验,把圆锥转化成圆柱。由于半径太难测量,只是感觉底面积变小了,缺乏具体数据,不能准确描述探究结果。
  小组4: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底面积不变,高不变,看看圆锥的体积和转化后的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选择等底等高的一组圆锥和圆柱,用圆锥装满水倒向圆柱,倒了三次,把圆柱倒满。通过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1/3。
  生5补充:我是第4组的。我们第一次把圆锥里的水倒入等底的圆柱时,也感觉转化后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即第一组发现的结果。
  (三)归纳实验结论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过程,你们发现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6 :我们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同、底面积相同的圆柱,发现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高×1/3)。
  生7:我们把圆锥转化成底面积相等、高相等的圆柱,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所以,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   生8:我根据生6和生7的总结,可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底面积×1/3)×高。
  三、实验反思
  (一)核心问题引领实验方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传统教材编排实验开始直接出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之间底与高的关系,这样的实验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合理想象,把学生的思维直接定型在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上,阻碍了学生自主发现二者之间体积转化的可能。学生虽然发现圆锥和圆柱之间等底等高的关系,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观察这两个图形,为什么要选择等底等高这样的条件进行实验。笔者提出问题“圆锥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你想把圆锥转化成什么样的圆柱?”让学生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自主选择把圆锥转化为圆柱。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小组展开讨论,提出了三种圆锥转化成圆柱的实验方案:可以等积等底研究高的关系,可以等积等高研究底的关系,也可以等底等高研究体积的关系。
  (二)高质操作保证实验结果
  儿童的思维体现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质有效的操作能够让实验顺利进行,还能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有效。教材编排实验材料简单:沙土,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各一个。在教学时,笔者丰富了实验材料,给学生增添了量杯、橡皮泥材质的圆锥。由于实验具有一定难度,所以组织方式采用小组合作互评互议,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使实验顺利进行。在实验中,学生为了满足等积等高,需要缩底,尝试把圆锥的底面在桌上滚动压缩,还尝试把圆锥底部直接削去,添补在圆锥的顶部。实验的过程很费时,也没有达到学生们的预期效果。但是,经历了实验过程,学生感悟:要想等积等高,底必须缩小,至于缩小的具体关系暂时还无法测量计算。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模仿数学家“旧发现”“旧创造”,而是经历一个真正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现了两种图形之间的多种关系,学有所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全面归纳丰富实验结论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教学时间受限和教学任务的影响,喜欢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把教师认为最容易教、学生最不易出错的方法,直接归纳教给学生。这些教师觉得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保证做题的正确率,让学生少走弯路。殊不知这种省时省力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思考,全面归纳,是培養学生数学概括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中,笔者让每一组都把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汇报交流,这样学生才理解书里编排的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研究体积的方法只是众多实验路径之一;简单的圆锥体积公式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1/3在公式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表达了计算圆锥体积时不同的意义。学生通过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1/3和等积等底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可以推理出等积等高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1/3。
  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起来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对数学实验过程进行了改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经历实验过程,自主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峰.构建学习平台 亲历探索过程——圆锥体积教学案例研究与反思[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4):41-43.
  [2]王锦秀.重视操作 激励参与[J].湖北中小学实验室,2000(2):27.
其他文献
摘 要:写好观察日记,就是要求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再把观察到的按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學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述生活展示美,感悟生活理解美。文章从教学策略的角度,通过“从故事、诗句、小实验、生活现象和写观察日记‘五入手’”,阐述了观察日记教学指导的科学途径,从一个侧面贯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
摘 要: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和游戏一样,是学生童年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建立自己的故事资源库,建立小故事收藏夹,让小故事走进课堂,点亮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故事;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2-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医学改革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也要顺应时代脚步进行完善和提升,使得医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文章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教学模式改革中出现的变革,以此为模式深入探究和理解。  关键词:医学院;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06 
摘 要:结合长沙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情况,文章探讨了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对策,以期能为提高外宣文本的翻译质量,讲好中国红色文化的故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汉英翻译;中式英语;词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126-03  一、引言  自2004年党中
摘 要:“激疑思辨,分层精练”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倡导“激趣、生疑、思辨、精练”的课堂教学理念,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为途径,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有针对性地分层精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文章提供了几种新型的小学英语练习形式,并进行了练习分层的可行性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英语练习;创新形式;分层精练  中图分类号:G62
摘 要: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他们生活在农村,家庭贫困,从小与父母分隔两地,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监护,从而造成一种普遍性的思想、精神、性格等缺陷。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厌学、自卑等负面情绪普遍存在,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生活缺乏自信。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促进与他们之间的交流,消除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自卑感,帮助留守儿童打开心扉。  关
摘 要: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采用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围绕“项目活动”开展一系列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获取相应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创客教育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能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不少孩子被忙碌的父母送往托管中心,其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导致性格偏执、行为偏常。为了帮助学生在班集体里面和谐生活、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深入调查表象背后的原因,并因材施教,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情感纽带,用博爱的胸怀换来学生的信任,用智慧的心境激发学生的责任心,用团队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前进的勇气。最终,学生能调整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每一个生命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这就是教育者的
摘 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同时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日益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如何在语文课堂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文章试图从梯度问题的设置和鼓励学生质疑批判入手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问题设置;质疑批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
摘 要:我们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既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关注“言语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言语形式”;表达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