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的野蛮:走近骁勇马赛人

来源 :旅游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这是一个在乞力马扎罗山下世代繁衍的勇武的游牧民族。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成了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的传承者。
  有人曾说,马赛人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高贵的气质。在非洲众多部落中,马赛人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他们身披红色战袍,手持长矛,以一种原始的骁勇让世人惊叹。
  这是天地精心打造、倾注了无限灵气的幸运儿,在非洲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看起来显得那么高贵而执著;而说他们野蛮,那是上天赋予他们自然、原始而又骁勇善战的秉性。
  马赛人的祖先是居住于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自己的牛群南下寻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如今的马赛人。关于马赛人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马赛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凯利英河谷。公元15世纪,他们迁入肯尼亚的多雨地带,直到20世纪初,这群马赛人被西方殖民者向南驱逐到坦桑尼亚的干旱区。
  带着对这个民族的好奇,我从北京出发,乘坐阿联酋航空公司的航班经迪拜转机,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飞机上,我的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生活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草原地带的马赛人。《走出非洲》里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全部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
  
  安博塞利,谱写一曲生命的礼赞
  
  清晨七点,我早早地起了床。今天要去的地方是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安博塞利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交界处,在干旱的季节,大量的野生动物回到这里聚集,使安博塞利国家公园成为一个闻名的旅游观光目的地。
  载我们去安博塞利的黑人司机叫Semuel,他英语流利,不时地和车上的人开着玩笑,说到高兴时,露出雪白的牙齿。一路上处处可见热带的非洲风情,形态各异的金合欢树给这片东非大裂谷注入了更多的生气,金合欢的树冠就像一朵盛开的蘑菇。偶尔会看到白人的农场里零散地伫立着几棵金合欢,尽管金合欢会增加收割庄稼的难度,但当地的居民却没有选择将金合欢砍伐掉,而金合欢则成了非洲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路上休息时,我们的车停在了一个小镇上,小镇上是林立的非洲特有的工艺品,木雕最多,形态各异,浓墨重彩的非洲元素应有尽有。这里的小商贩很礼貌,当你走进他们的店铺时,他期许的眼神里更多的是真诚。有一个30多岁的女人眼巴巴地望着我,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希望我买一些她的东西。我指了指背上沉重的背包,对她很无奈地摆了摆手。她的失望立即写满了一脸,但仍旧对我报以微微一笑。
  不知不觉,车子已驶入保护区,路边的标志提醒人们注意这里经常会有野生动物出没,偶尔会看到一群斑马悠闲地在散步,大象也与世无争地迈着笨拙的步伐在草原上漫步。突然,一只狮子在草原上奔跑,它正在追一只野猪,狮子奔跑的速度让人咂舌,如果换成是一个人的话,估计早就成为它的美食了。我们坐在观光车里兴奋异常,不时探出车顶向它们打招呼。
  动物们非常和谐地生活着,就连厮杀也显得纯粹而朴实,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真理在这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动物们在天与地之间,在安博塞利,谱写下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马赛人村落,感受火与冰的交融
  
  车子再往前开一点,就是马赛人的村庄。
  这个村庄不是很大,零零散散地散布着一些房屋。马赛人的村庄通常是在辽阔的土地上围成一个大大的圈,外面用一些带刺的干树枝围成,他们的房屋门都很小,要弯着腰才能进去。据说,他们将门修成这样是为了如果有入侵者闯入,他们会毫不费力地将入侵者杀死。
  马赛人家里喂养的牛群是他们新鲜食品的主要来源。他们并不屠杀牛,而是用一根细管直接刺入牛的脖子里引流出新血,和着牛奶直接饮用。他们猎杀狮子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或者是对狮子伤害牛羊的不得已的报复。马赛人对自然的崇拜使他们远离了狩猎。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这片土地得以保留下来,最终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一个自称为“村长”的人带我们去参观马赛人的村落。
  刚一进村,当地的妇女就排成一列欢迎我们,男人们则开始跳舞。他们的舞蹈其实更像在原地跳高——每人左手拿着一根木棍围着我们转圈,最后站定,在原地向上跳跃几次。这个舞蹈的名字叫“旱地拔葱”,他们认为跳得越高就越接近神。就像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苏菲舞一样, 认为旋转得越多就越接近真主,并不完全是一种舞蹈。
  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一户马赛人的家里。这家人性情很平和,对待外来的游客非常热情。家里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除了一张所谓的床、一个火盆和一张凳子外,看不到一件大点的家具。
  村长告诉我们,除了每周一次的购物,马赛人很少去城市,城市里的一切似乎都与他们无关。他们现在仍旧还是一夫多妻制,年龄相仿的人还可以互相借妻。
  这家马赛人的门口坐着两个女人,一个女人的膝盖上还坐着一个约莫四五岁的小男孩,她们应该是大老婆与小老婆吧。小孩很自然地看了看我们,他应该早就习惯了诸如我们这样的游客到他家里去拜访了。
  马赛人的审美让人咂舌。这里的人都把耳洞拉得很长很大,整个耳垂只剩下很细的一个圈。村长说,马赛人刚出生就开始扎耳洞,然后再塞上一个小饰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饰物就换成用木塞扩充洞孔,同时用牛油软化耳轮加强可塑性,再不断地加大饰物的重量使耳廓越拉越长,直到两耳垂肩,露出一对巨大的耳洞。除了巨大的耳洞外,马赛人有个习俗就是拔掉两颗下牙,这有个特别的“好处”。——当人病到张不开嘴时,可以直接从牙洞里灌药进去。
  一个身穿红色坎肩腰间别着一把长刀、头上插了几根羽毛的马赛人给我们表演钻木取火,他非常努力地钻着,让我想到了《荒岛余生》里的汉克斯。
  村长介绍,这个男人叫Cassidy,是英雄的意思,名字是一个美国女人送给他的。村长说,Cassidy是村里的勇士,因为他能跳很高,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很喜欢他。Cassidy挑选了两种特殊的树木,软的做成一个小板子,硬的做成一根小棍子。刚开始时还有两个马赛人在帮助Cassidy,但他们只是帮Cassidy铺好小板子后就离去了,剩下他一人孤军奋战。Cassidy用棍子在小板上飞快地旋转,地上垫着锋利的刀,刀片锃亮,几乎可以照出人影。他来回地旋转着,额头上也慢慢渗出了汗珠。在高速摩擦下,小木板开始发热,接着发红,最后开始冒烟燃烧。Cassidy以飞快的速度赶紧放了一小撮干草在上面,轻轻地吹了吹气,最后,在众人的惊叹声中,Cassidy取火成功!
  马赛人还有一个传统——男人们都留着长发,并且梳着无数小辫子;而女人则留着光头。这也导致很多游客去卫生间时经常会走错入口,因为门口的光头和小辫的标志会让人混淆了男女。
  
  高贵而顽强的民族
  
  当夕阳西下,天边灿烂的彩霞绽放出它的五彩斑斓时,我们的拜访也快接近尾声了。看着因为好奇而和我们同行的几个小孩,他们欢呼雀跃地在我们前面奔跑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我突然觉得,我和马赛人变得亲近起来,之前的陌生感顿时一扫而光,或许是因为快要离别这片土地,也或许是因为和马赛人短暂的接触,让我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高贵而野蛮的民族,在非洲大草原上顽强地生活着,他们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勇敢地在大自然中,以更原始更纯粹的姿态生活着。
  


  与马赛人的村落遥相呼应的,是一座举世闻名的雪山——乞力马扎罗。它在赤道三度之间,海拔5898米,是非洲第一高峰。虽然与赤道仅咫尺之遥,但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间云雾缭绕。许多年来,非洲人将乞力马扎罗山称为“上帝的宝座”,对它敬若神灵。
  马赛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乞力马扎罗山下,这座被地理学家称为“非洲之王”的神山赋予了马赛人高贵而坚毅顽强的性格,让他们在非洲大草原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Tips
  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地址:北京市三里屯西6街4号,电话:010—65323381。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六小时。
  语言:英语。
  交通:可选择阿联酋航空公司,肯尼亚国内有航空、铁路、公路选择,一般是包车旅游。
  货币:肯尼亚货币为先令,一元人民币大约可兑换10先令;一美元大约可兑换80先令。除了酒店,其他地方都不能刷卡。
  住宿:帐篷营地到颇为奢华的酒店应有尽有,住宿很方便。
  餐饮:除了正宗及普遍的西式餐点外,印度、巴基斯坦风味的饭店很多。
  购物推荐:肯尼亚的红茶、咖啡一向是世界市场的抢手货,另外,木雕、石雕、手工编织品及各类绘画也非常有名。
  提醒:
  1. 建议穿简便、舒适的衣服,因早上和夜晚比较清凉,最好预备长袖外套,亦需准备帽子预防赤道太阳的照射。
  2. 当地人很忌讳谈论肤色,说话时不可冒犯国旗和总统。“7”和以“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是不吉利的。
  3. 没有经过马赛人的允许不要轻易对着他们拍摄,他们认为拍照会带走自己的灵魂。
其他文献
火厂釉坑炭花粉,烟青云淡漫古城;  千年官道依稀在,秦汉砂器今犹存。  ——荥经民间  手艺:砂器  简介:荥经砂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以砂锅、砂罐为主,具有银亮光洁、耐高温、不变形、经久耐用、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等特点。  既可做菜、烧茶水,又可盛水、装粮。  手艺人:杨学琼    贴龙的乾坤    冬日淡淡的阳光从窗户透进来,洒在杨学琼和她面前正在精心制作的龙砂锅上。在荥经砂器中,锅盖和锅身都以
期刊
未成绿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洗之。  煮罢篁锅舂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  双竿入水揽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  掬水捞云云在手,一帘波荡一层云。  ——芦沟民间  手艺:造纸  简介: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广为天下所知。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子取代麻用于造纸。  手艺人:杨祚钦    竹麻号子    杨祚钦老人现年64岁,平乐钟灵村人。钟灵村
期刊
曾几何时,拥有一门手艺会让很多人羡慕,还能衣食无忧。然而时过境迁,目前已为数不多的民间手艺人生存状态普遍不佳,更可怕的是许多人已经放弃了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政策上的空白、手艺人自身的保守观念、商品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使许许多多值得骄傲的民间手艺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沿着川西茶马古道寻访那些保留下来的古老手艺,通过采访已非常有限的手艺人、梳理手艺历史,以文本和图片的方式留下这些手艺的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黄磊 李宁 吕晓霞 吴觉巧  采访/萧藤 杏子 柠檬    2009年1月2日清晨,美国皇家加勒比游船公司千人入境游大团搭乘“探索号”豪华邮轮抵达广州黄埔港,掀起了广东新一轮的邮轮旅游热。  广东占有发展邮轮旅游的先天和硬件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推动“国民休闲计划”的首个示范区,广东应抓住邮轮旅游的契机,大力发展广东旅游经济。除了让广东人登上邮轮去旅游,更要让广东加速进入“
期刊
“香格里拉”这四个字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但亚拉青波则是香格里拉的经典。据说在亚拉青波山顶,环绕着哈巴、玉龙、梅里和四川稻城的三座神山以及无数的无名雪山,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雪山宝盆”。    雪山上,我们看到了雪鸡优雅的爪印    下飞机第二天,向导和马夫已整理好了驮运行李的马匹,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离香格里拉机场六公里的亚拉青波神山。  亚拉青波是藏语,翻译过来是“黑色的石头山”或“黑色牦牛守
期刊
“卡帕多西亚”这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图中查不到,但人们更乐意记住它。1907年的一天,法国的耶稣会学者耶发尼昂在他的安那托利亚之旅中,偶然发现了卡帕多西亚这片壮观的诡异的风景,他曾说:“这让我们大吃一惊,我还记得灼人烈日的强光下,最棒的风景在我们眼前流动!”    谁造就了千所火山岩下的教堂    走进卡帕多西亚,走进火山岩下精心挖掘出来的一个个教堂遗迹。神奇的火山岩白天是坚硬的,晚上
期刊
在冬天将尽春天快来的日子,欧洲各地的嘉年华热热闹闹地开场了。  法国——  在尼斯(Nice),花车和美女续写着地中海城市的奢华传奇;在芒东(Menton),柠檬和橙砌成的水果城堡营造童话故事的梦境;在韦尔法兰茜(Ville Franche),花艇载着欢声笑语穿梭在桥与桥之间。  德国——  在科隆(Cologne),平素庄重文雅的德国妇女在狂欢日中犹如火山喷发一样尽情渲泄情感,看哪个男人不顺眼就
期刊
如今,想在和田市寻找和田玉器制作是件非常容易的事,那些玉器厂像玉龙喀什河上的拣玉人一样多。几千年来,这座城市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热闹,但如今的玉石还如从前般坚韧吗?当我向新疆和田市伊力其乡乡长肉孜说明我想寻找传统和田玉制作匠人时,他沉默了很久,之后笑着说带我去那依浦家。  晚上十点,伊力其乡已被黑夜彻底淹没。肉孜打着手电快步走在前面,我跟随在他身后,听见村中小溪缓缓的流水声。在经过了漫长的敲门声后,那
期刊
葫芦竹管生妙音,闻者飘然入梦境。  三日不思茶肉味,疑是仙乐下凡尘。  ——沈云新  手艺:葫芦丝  简介:又名葫芦箫,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作为极富地域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行于傣、彝,在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盛行。  手艺人:沈云新    自己种葫芦    葫芦丝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风,箫管数
期刊
约旦。佩特拉。一个失落之城。一个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城市。我只记得热风吹过耳边,高大的石头变幻着玫瑰色彩。可是就这两样,已让人终生难忘。    从石头上硬生生凿出来的城市    “失落之城”是每个国家最渴望的旅游招牌,一座“失落之城”就能捧红一个国家。如果所有拥有“失落之城”的国家组织一个“失落之城俱乐部”,我想约旦完全可以淡定、骄傲地告诉人们:“失落之城”?我们有两座。佩特拉和杰拉什。  是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