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变中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演进机制构建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实现了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的三重发展,GDP高速增长,形成了国内与全球化双重发展的规模效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快速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开放中转变为"人口红利",创造了劳动要素的比较优势,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整个发展阶段,发展路径的转向是必然选择。转折的挑战直接来自于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机制逐步弱化。构造非经济因素的正反馈机制,有助于让人们更广泛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和治理过程中,打破原有增长路径依赖,转向新的发展方向和实现新的发展理念。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要推动广义人力资本的持续提升,重视包容性发展,推动知识阶层的扩大再生产,要基于城市化的社会福利和宏观稳定目标改革宏观资源配置体制,推动经济激励转向包容性、可持续和平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其他文献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对中国历史上一些特定人物和故事的重新编排,不论在灵感、手法还是效果上都与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以《采薇》为例,具体从野史对正史的冲击、虚构人物的窜入、历史细节上的漫画式反讽这三个方面做具体分析。旨在探讨,鲁迅在面对现代的思想文化纷争时,对征用古代思想与艺术资源的批判与抉择,如何从"方法"与"主题"这两方面上共同成就了其"忧愤深广"的情理诗学。
期刊
期刊
朱熹理学中有无禅宗元素?朱熹对禅宗的理解或许是一个能让我们有所收获的视角。朱熹对禅宗语言、义理、伦理和工夫都进行过理解,但其基调是批评的、否定的,而且存在误读现象。对于被批评、被否定、被误读的禅宗而言,想进入朱熹理学体系是十分困难的。但由于朱熹建构理学体系的需要,亦由于禅宗有满足朱熹理学所需之内容,因而又选择性地吸收了禅宗的元素。因此,禅宗与朱熹理学关系便呈现为"离合之相"。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对禅宗语言方式的批评、对禅宗义理走向的预测、对禅宗伦理失范的忧虑、对禅宗工夫走偏的警示等,不仅对佛教,而且对儒
17-19世纪东亚中日朝实学源于先秦原典儒学,实学对儒学的传承发展在近代构成了民主政治、务实的理论思维和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对推动东亚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哲学的时代升华,对东亚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人的价值的彰显以及推动东亚中日朝各国的文明进步,均体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这些对认识东亚历史上儒学文化圈的优秀儒学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对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数字技术是一种通用目的技术,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全面释放经济增长潜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宏观增长效应后指出,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供给侧和需求侧规模经济性,会产生巨大的消费者剩余。数字经济产业的四个基本模块,形成了以平台为核心的生态,数字生态系统的演化促进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为进一步实现数字经济增长潜能,经济政策的重点应当是增强技术基础、促进数据开放共享、维护市场有效竞争和保证数据隐私安全。
刘邦近酒徒而远儒生,爱饮酒却不喜章法。英雄之饮中的酒天马行空、决断排难而无往不克。汉初饮酒无尊卑礼数,完全随顺己意,往往导致秩序紊乱。武帝依据《六经》展开"礼教",将饮酒纳入繁冗的礼仪之中。以礼饮酒,不仅规定了酒、酒器的规模、位置、价值,对于饮酒者也进行角色化规范。饮酒被程式化,时间被拉长,节律被把控,酒对人的直接影响被弱化。通过将酒礼赋予道德化、宇宙论的诸种规定,饮酒礼逐渐深入人心而成为汉人的风尚。"礼"中之"酒"和乐、宁静、清明、节制、庄重。以礼饮酒虽然可以使人免除酒祸,但繁复的礼教又抑制
为迎合元代尊崇朱子的学风,身处朱子之乡的胡炳文,秉承家学,著《周易本义通释》,再现和阐发了《周易本义》固有的、真实的意义,纠正了当时对于朱子易学的误读,与同时代易学家一起,确立了朱子易学的学术和政治上合法地位。丁茶山以独到的易学视角,反思和检讨了胡炳文易学,对于胡氏易学作出较为理性的评价。以此,茶山易学形成深受胡炳文易学的影响。如胡氏言卦变、互体、卦象,茶山也言卦变、互体、卦象,明显地带有胡氏的痕迹。胡氏对于茶山易学的影响,是通过朱子易学而实现的。在茶山所处的时代,大多易学家以尊崇或者解释朱子易学为荣,而
通过加快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文章使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利用全球150个国家的增长数据,检验了经济结构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假说。研究发现,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但对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基于不同收入组别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中等收入国家中,高结构转换率对经济增长率的抑制效应以及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均比其他收入组别的国家更强烈,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果。由此表明,加速经济结构转换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结构性减速",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