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y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有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同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可贵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剖析,并以其为艺术哲学基础,引领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意义重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引领意义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情感论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构成板块之一。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理论指导而形成独立流派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则为情感论音乐美学添上华彩的一笔。
  中国社会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对包括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音乐评论、音乐教育在内的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的实践具有重大理论引领意义。
  卓菲娅·丽莎(波兰音乐美学家),M·C·卡冈(前苏联著名美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德国哲学家、艺术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等一大批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家,通过对音乐接受主体的研究,把人们对音乐情感意义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音乐美学的历史进程中,分属不同学派及体系的思想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人是音乐的造物主,音乐之本质从根本上体现人之本质,但是音乐艺术在何种层面,并以何种方式体现出人的本质,针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答案不尽相同。
  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体系,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一套以社会学为视角的以“反映论”为核心的有关音乐情感意义的理论学说,这种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为从根本上矫正包括音乐美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派生于马克思主义一般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
  “物质先于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点,即物质、现实存在,决定精神、意识存在。以此基本原理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的精神产品的艺术,能动地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和客观世界,即:音乐反映现实。把音乐艺术实践和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把音乐情感内涵理解为人类现实生活和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诸多理论和思想的共同特征、共守原则,是其研究音乐艺术实践中情感意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宗旨。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阐明,音乐艺术与人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音乐艺术实践的各个环节始终表达着一定的情感意义。因此,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认为,感情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活动,感情与感觉、感知、观念、概念、判断等一系列心理过程相同,纳入对现实世界的心理反应系统,因而包括艺术情感在内的一切人类情感,一定要面向外部世界,必须具有客观内容。在此基本理念确立后,在音乐作品中如何反映现实世界的客观内容?此为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的理论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音乐反映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关音乐艺术实践中情感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也正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深化。
  归根结底,艺术家“三观”的共有风格和个性特征是由其经历和积累的现实社会经验所决定的,同样,作为艺术的主要对象的人,也只能表现为具体的“人”,表现为具体历史中的人,呈现出自身的特性与特点,反映出现实社会实践经验的个性。音乐家在音乐艺术实践中所传递的情感指征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显示出其人的社会性本质,能体现出音乐艺术实践者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中芸芸众生的一员,面对其肉体与精神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的引领意义如下:
  一、给音乐艺术实践注入“文化自信”之灵魂
  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理论与思想认为,音乐艺术的情感意义具有现实的社会历史内涵。以情感为中介,以现实为本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音乐情感论美学对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基本认识。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情感意义,必须也只能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本依据。因为创造音乐艺术的是人,感受音乐艺术的也是人,而人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独自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在内的“三观”,都必然无所不在地带有如基因般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必须历史地看待在音乐艺术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问题,音乐艺术实践要以文化和文明的历史积淀为根基,否则音乐艺术情感表达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是虚假的、虚无的、虚幻的。
  文化自信就是对本民族文化与文明所形成的历史积淀的自我肯定,是一种渗透在骨血里的自信,是血脉中流淌的骄傲与自豪。“文化自信”的概念是让人陶醉的,它传达着历史浸淫在皇天后土中的温度,几千年不曾断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底色和底气。
  20世纪初,音乐家、思想家王光祈先生曾宣言:“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让国人固有的音乐血液能再次沸腾。”声如洪钟地提出有关民族音乐文化自信的命题。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讨论文化自信比任何时代都要迫切。中国音乐艺术实践务必立足自身文化基因,坚持民族本色,对外应适度汲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道: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软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的國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直接反映,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事业,而只有通过具体艺术形式传承创新和传播,把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巧妙艺术地渗透到艺术作品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艺术工作者的气质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真正把中国的灵魂和血脉播撒到每一个艺术作品和观众心中。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音乐爱好者,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音乐教学、学术交流、网络媒体等不同途径的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中国音乐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逐渐传播,逐步推广,让世界人民领略到了独具魅力和独具美感的中国音乐艺术的无限风光。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音乐艺术,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并将中国音乐艺术推向世界舞台是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实践者的共同愿景。因此,中国音乐艺术实践者要不断丰富中国音乐艺术的民族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音乐艺术实践者应以“文化自信”为艺术生命的灵魂和底色,只有这样才能有底气、有骨气去传播华夏文明和中国文化。   二、“采风”与“田野考察”是音乐艺术的实践与创新最为可靠的基础与动力源
  马克思主义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认为,人们在艺术中的情感体验必然与现实世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体验必然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化思索,是在大量形形色色生活影响,在对多种事实、事件、关系进行思考评论总结的过程中渐进形成的。这种情感绝不是艺术家针对一时一事所产生的感受,而是凝聚了多种直接或间接生活经验,反映了人类共同需求的普遍性的情感。换句话说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成于生活,继而反哺生活。采风与田野考察活动,具有体验与实践、交流与融入、探索与发现、传承与创新等众多意义。音乐艺术的实践离不开形形色色的现实生活和火热的生产劳动。因此,音乐的一度和二度创作必须贴近生活走近社会、感受自然、学习古人先贤、借鉴民间艺术、结合艺术实践来进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度,有着多民族、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和音乐表现形式。在中华大地悠久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民间艺术的厚重积淀中,绝不缺乏卓越的文化元素。而其不断地传承和延续,就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点,蝉变为地域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把其独特的印迹烙在了当代文明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民间艺人或基层民众所创造出的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是正统艺术形态之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的音乐艺术实践者可以扩大其内涵。“绿水青山”间,有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我们民族的认同和文化自信,这就是音乐艺术实践的“金山银山”,潜心深入其中,便可源源不断地挖掘出音乐艺术创作所需的精华元素。
  三、音乐艺术实践要自觉自愿走“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音乐情感论美学始终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艺术家在其所存在的现实世界中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同时,还反映艺术家是以何种方式看待这些事物,又采取何种方式从情感的层面感受与其产生关联的事物。而音乐作为一种距离现实对象的概念和具象性较远的艺术,它更侧重于反映人与现实对象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同时强调,任何情感状态都是在一定的表象和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情感论美学一向认为,纯粹的、自在的、不具表象判断等内涵意义的情感是不存在的。情感的产生是被客观现实世界所真实存在的与艺术家产生精神与思想关联的事物所唤醒的,是音乐艺术实践者对其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心理反应的表征和呈现。对于包括音乐家在内的艺术创造者来讲,其作品必然是在其自然与社会真实环境里,以及其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中萌芽生长起来的。也就是说,音乐艺术实践者对其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系的人、物、事的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其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音乐教育、音乐品鉴、音乐评论等艺术实践行为与结果的現实价值。七十八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里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广大文艺战线工作者走文化艺术实践的“群众路线”,提出文艺要为群众服务,要扎根群众,诚恳向群众学习,主动在基层生活中寻求素材,把文艺工作全面转向为人民服务。紧随其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立刻掀起了走向基层,走向各个工作战线、走向农民、走向田间地头的艺术实践热潮,用艺术家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火热的时代,积累了大批丰硕的优秀文艺作品。毛泽东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思想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和具体例证。
  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时代大变革的关键性阶段。音乐艺术实践者更要有“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广阔格局,主动与时代脉搏合拍,做人民群众忠实的代言人,讴歌和记录伟大新时代,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道路来,把“以人民为根本”作为创作的基本理念,以社会存在的各种基因和元素为基础,大力传承,勇于创新,把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基础发扬光大,如此,音乐艺术实践才会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根基,才会激活鲜活的生命力,才会产生时代的感召力。音乐艺术实践不能离开社会这个基础,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曲高和寡。要放下身段,多向群众学习,多观察社会,不能高高在上,不能闭门造车,切忌漂浮。也就是说,音乐艺术实践要深入走群众路线,这不光是要做时时刻刻的自我教育,而且还要体现到自己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
  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地位正在迅速改变世界的格局,而作为音乐艺术实践者应该站在终极关怀的视角上,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文化,以为己、为民立德、立言的宽广胸怀进行接地气、有生气的音乐艺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新时代艺术实践者的历史使命。
  总之,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有着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同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可贵品质。可以看到,近几十年来,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其社会学观点分析音乐美学问题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思路正一步一步拓宽。而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则因其与生俱来的科学性、可释性和可行性,虽经岁月,日久弥新。其完全可以成为引领中国新时代音乐艺术实践和音乐艺术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丽莎著.于润洋译.音乐美学新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5]卡冈主编.汤侠生译.马克思主义美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张前.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孙治国(1972-),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音乐教育、艺术美学,人文艺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清代金石学的兴起、新材料的出现及其学术思潮为书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沈曾植将“对立”“变化”“经典并非绝对化”的哲学观念运用到书法领域,开阔了书法取法范围,拓宽了审美视野。沈曾植以新出土的材料为契机论证碑帖融合的可能性,并将章草作为碑、帖的最佳结合点,打破了传统章草的书写形式和审美趣味,开创了以章草笔意书写大尺寸行草书的先例,形成其拙、妙、险的书法特点。  【关键词】沈曾植;波磔;碑帖;行草
2021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走得悄无声息。  人们的哀思,穿过淅淅沥沥的细雨,回荡在黄浦江畔。  人们记得,那一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形容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吴孟超自己这样说:“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战士,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也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这匹不知疲倦的老马走
【摘要】苗族服饰当中普遍存在一种特有的不完美现象,有些是“留一手”,有些是“加一笔”。本文采用田野考察与实物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列举翔实的例证,分别探讨这种现象在价值观领域内的哲学意义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具有的可持续指导作用。  【关键词】苗族;缺憾;手工技艺;可持续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编号
【摘要】手绘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应该被重视。现阶段的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且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便放下了画笔,荒废了一项重要的设计表达技能,在后期进行专业课训练时才恍然发现自身在快速表达技能上的缺失,导致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不足。在新时代,手绘课程更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代接轨,将学生作为主体,以电子产品作为媒介,选择合适的绘图软件,让学生更易画手绘。在课程设置上应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以人为承载对象具有活化的显著特征,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需要典型的情动氛围。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和创新积极作用的分析阐述,结合“情动机制”的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活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代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摘要】21世纪以来,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与博物馆事业步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原有的基址上建造博物馆,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但古建筑转型成为古建筑博物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由于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让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将结合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实践经验,从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展陈路线与空间利用、装饰材料与工艺选择
【摘要】近年来,遗址景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名片。绍兴有两处举足轻重的文化景观——宋六陵与兰若寺。宋六陵是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皇陵,兰若寺是目前发现的南宋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高等级墓地。两者都是绍兴南宋遗址的代表。通过对国内众多南宋遗址案例的搜集与分析,明确遗址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思路。未来,宋六陵、兰若寺遗址公园将与杭州、宁波的南宋景观串联起来,一条完整的南宋旅游路线将在三城之间开发,一条生动形象的
【摘要】本文以是枝裕和上映于2013年的电影《如父如子》为分析对象。尽管《如父如子》讲述的是两个阶层不同的日本家庭因一桩不无狗血的意外而产生的交集,影片的叙述重心却始终聚焦于福山雅治扮演的男主人公野野宫良多身上,更为具体地说,影片叙述的是一个精英中产阶级男性成长为父亲的故事。文章认为,是枝裕和通过两个脉络讲述了这一成长:其一是良多对原生家庭创伤的克服,其二是他对于“追求成功”的中产阶级人格的反思,
【摘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以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少年作为调查群体,以S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互动论,从其适切性和具体运用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多个角度对博物馆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的现状予以现实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价值观 
【摘要】本文概述学校的档案是学校60多年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忆,也是新中国71年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记忆缩影,讲述着民大人谱写中国梦西藏篇章的初心故事和使命担当。  【关键词】学校档案;民大记忆;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08-02  【本文著录格式】巩君慧,赵晓红 .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