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健词: 初中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方法
一、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势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为此,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其次,教师要主动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因此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二、巧妙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可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 60° 30°=90° 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我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通过不断地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三、优化教育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解决各种疑难,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创设成功机会,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要求他们正确评价自我,消除心理障碍,用学习成功者积极因素去鼓励他们。及时帮助“差生”弥补知识断层,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保持一种持续耐心和毅力。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回答不畅要给予期待、鼓励,促成积极思考,回答正确要表扬赞许,使学生得到满足,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四、渗透情感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有这样的两位教师,他们同是一所师范院校数学系毕业,暂且把这两位老师分别叫做A教师、B教师。A教师善于钻研数学,性格内向,师生关系一般。他思维逻辑性强,工作也一丝不苟,上课板书工整,数学语言表达准确、清楚,从不啰嗦,拿我们同事的话来说:“他上课没有一句废话。”而B教师性格开朗,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上课富有激情,善于鼓动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像讲故事一样,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号召力。虽然他上课板书较为零乱,上课有时也会扯得过远,数学语言的表达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小的差错。但经过几年的观察,A教师的教学成绩比B教师相比较为逊色,这就是情感所起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此时教师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焦虑紧张心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示范、教授和咨询,根据学生现有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创造各种条件,设计思维情境,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难题,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从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去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找学生谈话,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疾苦,常和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心声,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表现和发言的机会。这都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情感关怀,能从多方面减缓学生学习的压力,有助于消除学习的紧张心理。我们常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一脸的严肃,我一看到他就感到紧张。”这也说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也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各种类型的数学题做起来得心应手,可一到期中、期末大考时,数学成绩却并不理想,这令许多人迷惑不解。通过了解,知道有些学生一进考场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色发白,脑子里不知该想什么,只觉得乱糟糟的一团,拿到试卷,本来容易做的数学题目也做不出来,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思维更是一片混乱,心情极度紧张,然而越着急,脑子越不听使唤,回忆和思维都不能正常进行,其考试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看得太重,有些甚至在考前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在考试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细致,结果反而考不出应有的成绩,而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考试时总是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充分,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而这种心理与急切渴望成功的心理相冲突,于是产生紧张的情绪。为了预防和缓解学生考试时的这种焦虑紧张心理,教师要在考前发挥情感的作用。关爱每位考生,特别是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同学,多做心理疏导工作,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向他们介绍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和教师自己临考时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老师关爱的目光下,抱着“平常心”去参加考试,就可以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总之,数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微妙的工作,要求教师处处留心,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及时搞好学生情感沟通。了解他们之所需,为其排忧解难。当好良师益友,才能发挥数学情感教育的功效。真诚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此作更深入有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学课程标准(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3]鱼霞.情感教育(第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1.
[4]苏岳.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第5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
关健词: 初中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 渗透方法
一、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马克思曾经指出:“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爱的火焰在燃烧,炽势的情感在升华。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为此,教师首先必须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其次,教师要主动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尽管这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因此我们就不应该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应认真地去分析,理解它产生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措施有针对性。通过心理交往去影响他们,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师生合作教学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负担,从而激发起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持久的动力。
二、巧妙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可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做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当初发现定理的场所,启发学生联系有关知识,通过一番思考,归纳总结,猜出规律。不管是定理的结论,还是其证明方法都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先从一副三角板和正三角形的三个角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的结论“90° 60° 30°=90° 2×45°=3×60°=180°”后,提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这种关系吗?让学生任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他们就会发现三个角之和都等于或接近180°,从而获得定理的结论。证明定理时,我又从结论入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180°与什么知识有关?怎样证三个角之和等于平角?怎样相加?在哪里制造平角?又怎样制造同旁内角互补?并让学生动手尝试,得出多种证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通过不断地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三、优化教育情感,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然产生的暂时性积极情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积极情感,进而对知识始终产生强烈的欲望和追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成功地解决各种疑难,从而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并体验到认识活动的快乐,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创设成功机会,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要求他们正确评价自我,消除心理障碍,用学习成功者积极因素去鼓励他们。及时帮助“差生”弥补知识断层,改进学习方法,使他们保持一种持续耐心和毅力。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回答不畅要给予期待、鼓励,促成积极思考,回答正确要表扬赞许,使学生得到满足,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数学活动课一般可分为三个小组:①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标,内容有游戏、故事会、板报、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猜数学谜语、实地测量、知识讲座、趣味数学竞赛活动(多解比赛、速算比赛、抢答比赛、最优解比赛等)和学习方法介绍等;②竞赛小组:为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而设,以培养数学尖子为目标,内容有专题讲座、模拟竞赛;③补课小组:专为后进生补缺补漏而设,以转化“差生”为目的,内容主要有缺漏知识补习,兼有学习目的性教育、学法指导、双基比赛等。
四、渗透情感教育,确保教学质量
我校有这样的两位教师,他们同是一所师范院校数学系毕业,暂且把这两位老师分别叫做A教师、B教师。A教师善于钻研数学,性格内向,师生关系一般。他思维逻辑性强,工作也一丝不苟,上课板书工整,数学语言表达准确、清楚,从不啰嗦,拿我们同事的话来说:“他上课没有一句废话。”而B教师性格开朗,师生关系十分融洽,上课富有激情,善于鼓动学生,设计问题情境像讲故事一样,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有号召力。虽然他上课板书较为零乱,上课有时也会扯得过远,数学语言的表达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小小的差错。但经过几年的观察,A教师的教学成绩比B教师相比较为逊色,这就是情感所起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时易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此时教师给予有效的情感支持,可以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减缓,甚至消除学生的焦虑紧张心理。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示范、教授和咨询,根据学生现有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创造各种条件,设计思维情境,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难题,制造紧张气氛,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从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去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找学生谈话,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疾苦,常和学生沟通,倾听学生心声,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表现和发言的机会。这都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情感关怀,能从多方面减缓学生学习的压力,有助于消除学习的紧张心理。我们常听到学生说:“某某老师一脸的严肃,我一看到他就感到紧张。”这也说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也会使学生产生紧张心理。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各种类型的数学题做起来得心应手,可一到期中、期末大考时,数学成绩却并不理想,这令许多人迷惑不解。通过了解,知道有些学生一进考场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脸色发白,脑子里不知该想什么,只觉得乱糟糟的一团,拿到试卷,本来容易做的数学题目也做不出来,随着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思维更是一片混乱,心情极度紧张,然而越着急,脑子越不听使唤,回忆和思维都不能正常进行,其考试成绩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看得太重,有些甚至在考前给自己定下过高的目标,在考试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要细致,结果反而考不出应有的成绩,而有些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考试时总是担心自己准备得不充分,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而这种心理与急切渴望成功的心理相冲突,于是产生紧张的情绪。为了预防和缓解学生考试时的这种焦虑紧张心理,教师要在考前发挥情感的作用。关爱每位考生,特别是容易产生焦虑心理的同学,多做心理疏导工作,多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向他们介绍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和教师自己临考时的心理体验,让学生在老师关爱的目光下,抱着“平常心”去参加考试,就可以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总之,数学中情感教育是非常微妙的工作,要求教师处处留心,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及时搞好学生情感沟通。了解他们之所需,为其排忧解难。当好良师益友,才能发挥数学情感教育的功效。真诚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对此作更深入有效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杨帆.数学课程标准(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1.
[2]林崇德.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0.
[3]鱼霞.情感教育(第1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1.
[4]苏岳.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第5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