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具有高离子选择性和高电导率的离子传导膜对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液流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构建多孔离子传导膜以应对传统隔膜普遍存在的离子选择性和电导率之间的权衡效应.本综述从无机多孔离子传导膜、有机多孔离子传导膜以及多孔离子传导复合膜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多孔离子传导膜作为电池隔膜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多孔离子传导膜在液流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电池中的前沿性工作,并指出未来多孔离子传导电池隔膜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多孔膜结构的调控、高性能多孔膜材料的开发以
【机 构】
: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181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高离子选择性和高电导率的离子传导膜对于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如液流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构建多孔离子传导膜以应对传统隔膜普遍存在的离子选择性和电导率之间的权衡效应.本综述从无机多孔离子传导膜、有机多孔离子传导膜以及多孔离子传导复合膜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多孔离子传导膜作为电池隔膜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多孔离子传导膜在液流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电池中的前沿性工作,并指出未来多孔离子传导电池隔膜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多孔膜结构的调控、高性能多孔膜材料的开发以及多孔膜在新型电池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结合实验和CFD模拟方法,研究了采用柱状下送风系统和侧壁喷口送风系统时区域间对流转移热量和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的计算方法,讨论了 2种系统区域间换热情况.在缩尺实验室中,研究了无内热源且具有相同排风比的实验案例.根据实验结果,对CFD模拟得到的竖直温度分布和冷负荷结果进行了验证.通过将整个空间竖直划分为4个区域,计算得到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结果显示:采用柱状下送风系统,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占主导作用;采用侧壁喷口送风系统,温度梯度引起的热传导和气流流动引起的气流换热量都不容忽视;区域间温差换热系数受送风方式
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因此热管理系统是其运行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变储热材料在发生相变时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相变储热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主动式热管理系统以及主动式和被动相结合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综合来看,复合相变材料形状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温度,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导电复合相变材料的电热转换特性还可用于低温下快速加热电池,实现加热
基于全国热舒适调研数据库,对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环境中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代表性城市上海和武汉的热环境参数和人体主观热反应,建立了 2个城市的热感觉评价模型和热适应模型,得到了热中性温度和人体可接受温度区间.结果表明,上海市和武汉市在自然通风环境下的人体可接受温度上限较高,80%的人可接受温度上限均为30.7℃.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季自然通风环境热适应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室内空气温度和服装热阻对上海市人员热感觉具有显著性影响,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人员服装热阻对武汉市人员热感觉具有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由传统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能源结构的转变导致能源安全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总结了各类能源安全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比和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详细阐述了基于能源供应安全评价和基于国家或区域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在“双碳”目标下,能源安全指标参数与以往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评价指标不同,在参数选择上更加关注二氧化碳、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