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C双室真空炉系统故障模式与故障树分析

来源 :金属热处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www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分系统、分部件的方式,对WZC双室真空油淬气冷炉系统展开故障模式与故障树分析,分别建立了炉胆、真空系统、机构和电控系统的故障模式与故障树模型,归纳出基本事件,并运用Fussel法得出了各故障树的最小割集.
其他文献
采用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试验方法对选定温度下的6061铝合金固溶+双级时效处理工艺中的时间参数进行系统试验设计,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得出时间参数与抗拉强度的可靠数学模型(r2=0.9078).通过模型计算及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二级时效时间对抗拉强度的影响十分显著且与抗拉强度呈负相关关系.据此得出最佳热处理工艺为550℃ ×108 min固溶+180℃ ×246 min峰时效+220℃ ×3 min二级时效,该工艺下6061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值为345 MPa,
采用激光选区熔化工艺(SLM)制备了Inconel 718合金,并对合金分别进行了1050℃ ×1 h固溶和1050℃ ×1 h固溶+720℃ ×8 h+620℃ ×8 h双级时效热处理.结合微观组织、拉伸性能和断裂特征分析,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SLM制备的Inconel 718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合金内Laves相溶解,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材料的强塑性匹配较打印态得到良好的改善.经过时效热处理后,γ′和γ″强化相析出使合金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塑性.
研究了15MnNi4MoA钢渗碳后的热处理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种不同的渗碳后热处理工艺:淬火+低温回火、一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两次高温回火+淬火+低温回火,并对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对3种不同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和冲击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热处理工艺的试样进行了维氏硬度和常温冲击吸收能量(U型缺口)检测.结果表明,经3种不同的热处理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差异不大,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组织.其中,经两次高温回火处理所得到的试样,马氏体组织更
系统研究了固溶前预退火温度对6111铝合金冷轧板和T4P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测试了力学性能,计算了LDR值;表征了显微组织、SEM组织和XRD织构构成.结果表明:预退火温度对6111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影响较小;经300℃ ×2 h预退火处理后,抗拉强度发生明显降低,由245 MPa降低到230 MPa;当预退火温度高于100℃后,伸长率呈直线下降.n值和r值均随预退火温度先升高后降低,n值在200℃时达到最大值0.289,r值在100℃时达到最大值0.958.200℃ ×2 h预退火处理后,LDR值达到
高强钢变强度热成形工艺可使同一零件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强度与塑性韧性,在保证碰撞完整性的基础上,提高零件区域延展性以实现碰撞吸能,防止碰撞侵入的目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定制区域风冷预处理的变强度热成形工艺.搭建了介质为干燥压缩空气的定制区域冷却平台,研究了射流压力0.3~0.7 MPa下,板料分区冷却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验证了新工艺实现高强钢的变强度热成形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分区冷却过程中,随着射流压力的提高,钢板冷却速度逐渐加快,但横向测流及板料内部热传导使得过渡区宽度增加,而负压回风结构的设计则有效降
采用G115钢焊条焊接了熔敷金属试板,然后分别在760、780、800、820℃下进行了焊后回火热处理,并对不同回火温度下试样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115钢熔敷金属的最佳回火温度为800℃,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出相M23 C6有长大的趋势.760~820℃回火后的冲击断口表现为韧窝断裂和准解理断裂特征,在韧窝内存在焊接冶金脱氧过程中形成的球形第二相粒子.
针对电站辅机中的12Cr2Mo1VR/20MnMoNb异种钢接头,通过研究接头特征、材料(包括焊材)的高温许用应力、热处理温度、化学成分、室温力学性能等,设计出采用铁素体堆焊层进行过渡的方式,解决了该异种钢接头直接对接后不能热处理的问题.同时,通过试验分析,总结出12Cr2Mo1VR/20MnMoNb异种钢焊缝的焊接和热处理工艺:先在12Cr2Mo1VR坡口面堆焊F62P0-EB2R-B2R过渡层,对堆焊层进行(690±10)℃热处理;之后堆焊层再与20MnMoNb相焊接,焊缝采用F69P0-H10Mn2
研究了改善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超低温韧性的热处理工艺,即1000℃固溶处理后分别进行600℃预保温+750℃低温固溶处理和一次或两次直接750℃低温固溶处理,分析了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和逆转变奥氏体含量的变化以及室温和-196℃抗拉强度、-196℃缺口抗拉强度和冲击性能.结果表明:与常规热处理工艺相比,增加750℃低温固溶处理后试验钢中含有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再经500℃时效后可形成更多的逆转变奥氏体,更多的残留奥氏体/逆转变奥氏体含量起到韧化作用,可显著改善试验钢的超低温韧性.进一步对比分
通过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及背散射电子衍射,研究了退火温度对21Cr-0.3Cu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成形性能和微观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970℃退火时,晶粒细小且均匀,组织处于完全再结晶状态.退火温度低于970℃时,再结晶不完全;退火温度高于970℃时,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这两种情况均出现混晶组织.试验钢在970℃退火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为473 MPa,屈服强度为315 MPa,伸长率35.7%.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平均塑性应变比rm值先增加后减少.当退火温度达到9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SEM进行组织观察,通过拉伸和低温冲击试验研究了热处理对两种不同碳含量3.5Ni钢的力学性能和低温韧性的影响.两种3.5Ni钢热轧板分别经860℃ ×1 h空冷的正火处理和860℃ ×1 h水淬+(580,610,640)×1 h回火的调质处理.结果表明:含碳量较高的3.5Ni钢热轧态强度低塑性高,但-100℃冲击吸收能量低,经正火处理后试验钢的整体性能降低,而调质处理后强度和低温冲击吸收能量均明显提升,塑性略有降低;含碳量较低的3.5Ni钢热轧态已经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经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