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践行劳动教育,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发展核心素养,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动手操作,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强化合作意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劳动实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劳动教育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不足,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时代明确教育要立德树人,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目的。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开展贯穿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劳动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结合起来,才能维持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一)班级清洁劳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全班同学一起制定《每周值日表》,在班上选出两位劳动委员,每天进行劳动值日保洁的监督工作。每个学生都有劳动清洁的岗位任务。学生自觉依时做好自己的值日工作。秀旺同学和德俊同学还主动申请当垃圾分类委员和护绿员,负责班级垃圾分类监督和班级盆栽的浇水、维护工作。每月的劳动大清洁,学生都主动带清洁工具回学校,认真地进行劳动清洁,一丝不苟地擦桌椅、门窗,即使满头大汗也不喊累。在学生的辛勤劳动下,班级清洁劳动获得满分,被评为“先进班集体”。班长拿回奖状那一刻,学生都兴高采烈,感到无比光荣。
  (二)清洁家庭浴室大比拼
  本学期的劳动课班级开展了“清洁浴室大比拼”的实践内容。课堂上,教师出示清洁浴室的清洁用品,讲解使用方法。图文并茂,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洁浴室的方法和步骤,最后,鼓励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回家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清洁浴室的劳动实践,为自己的家清洁浴室,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减轻家人的劳动负担,做个爱劳动、会劳动的好孩子。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在家里进行清洁浴室的劳动实践。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到清洁浴室的劳动中。家长们为孩子准备好清洁用品,指导孩子清洁步骤。无论是擦瓷片、收拾浴室的用品,还是清洗马桶,孩子都有板有眼。家长边指导,边与孩子一起清洁,不知不觉中,清洁浴室劳动也成了亲子劳动。家长们还高兴地把孩子清洁浴室拍下视频或相片,在班群里分享,让其他的同学也一起学习,成了亲子劳动分享会。
  二、在劳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著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一)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本学期班级开展了贴近生活的劳动实践活动。如创意水果拼盘的活动最受学生欢迎,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学生用自备的水果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制作,作品完成后要有一定的主题意义。比赛前,学生和家长准备好材料,设计好图案,在家做好练习。下午劳动课,水果拼盘大赛准时开始。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每个小组学生分工明确,尽情发挥创意,忙得不亦乐乎。葡萄、苹果、橙子、香蕉等五彩缤纷的水果在选手们的创意和精细的刀工下,被改造成片、丁、丝、块等形状。经过半个小时的创作,加上精美的摆盘和各种色彩的搭配,各种各样的图案就出现在眼前。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选手们停止创作,依次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述各自作品的题目和寓意,评委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奖。在这次比赛中,“快乐组”的《百花齐放》获得“最佳创意奖”,“老鹰组”《香蕉单车》获得“最佳设计奖”,“少女组”的《小刺猬》获得“最美图案奖”,“酷酷组”的《小猪》获得“最佳合作奖”。
  在制作水果拼盘的过程中,学生专心致志,纷纷完成自己的作品;学生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完成作品后相互观赏,这不仅让学生经历一次美的享受,且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打开眼界。相互品尝水果拼盘让整个活动温馨而愉快,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肯定,促进了家校联系。
  (二)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种,而是进行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非常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在水果拼盘课上,体现学生一定的创造力,这时,教师可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在实践劳动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学校的“劳动基地”开展种菜实践劳动。学生编成几个小组,每天由一个小组负责菜地的田间管理工作。组长进行分工,组员互相合作。早上浇水,中午除草、捡树叶,下午浇水,检查蔬菜的生长情况。劳动课学习蔬菜的田间管理方法,再到菜地实践,小组交流,甚至上网查阅资料帮助提高种菜水平。学生逐渐掌握浇水的方法,知道小菜地3—4桶水就足够湿润了,浇太多会淹死菜苗,浇得太少,菜地土壤较干,水分不足,菜苗长得慢,且下雨天不用浇水。施肥一次,要隔一个月再施肥。白菜特别招虫,生菜招小蜗牛,苦麦菜比较少虫。瓜类长得比较慢,如:木瓜苗,一个月才长高几十厘米。收获季,学生一起收菜,每位学生都带上自己种的一些菜回家,与家人分享劳动成果。他们都说:“自己种的菜特别甜。”
  学生在合作中实践,在实践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提醒,共同进步。这些合作交往、实践的经历成了学生宝贵的成长养分。
  劳动教育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一个贴近生活、开拓思维、寓教于乐的广阔空间。
其他文献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部分,学校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力军。对于班主任而言,如何让学生从“被管理”到“参与管理”到“享受成长”,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且实践且摸索,总结出三点做法实施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  “匿名点赞”激发上进心。受广东省名班主任张玉石老师的启发,每次班会课上,我们也设置了一个“匿名点赞”环节。我将事先准备好的“点赞信”以小纸
关键时期的键性成果    “十一五”系列家庭教育科研成果的发布,必将在促进家庭和谐稳定、儿童健康成长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十一五”家庭教育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现代家庭教育智慧系列丛书》、《现代家庭教育智慧系列光盘》、《中国家庭教育年鉴(2008-2009)》、《凝聚智慧、培育未来——2010年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文集》和《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参与式培训手册》。其中,《现代家庭教育系列智慧丛书》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鲜活的、生活化的真实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文章以《关爱他人》一课为例,主要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创设真实情境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并且提出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真实情境创设的思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真实情境;课堂教学  基于真实情
【摘 要】“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实施“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文化”是对于“育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实践与尝试。鹤鸣五巷小学根据学校实际,围绕“鹤美教育”实施的需要,以“感恩”思想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形式、内容丰富的活动,使“感恩”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让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这是教育之本,也是教育的大目标。  【关键词】感恩教育;
2012年3月6日,全国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由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全国妇联兒童工作部编制的《全国家庭教育科研课题指南(2011-2015年)》(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正式发布。受大会委托,中国兒童中心主任丛中笑对《课题指南》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本刊针对《课题指南》的制定背景、研究范围、发布的意义以及中国兒童中心家教工作计划等内容,对中国兒童中心丛中笑主任进行了专访。  记者:
我之所以对中国家教充满信心,是基于我相信中国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真挚的爱。这种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孙云晓  2011年的家庭个性化教育很亮眼,出现了几位风云人物,比如“虎妈”蔡美儿、“猫爸”常智韬、“狼爸”萧百佑,他们或中或西,或权威或民主,凸显了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大碰撞。哪种教育最理想?我们该做哪种父母?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就让我们随着他跳出家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未成年人更容易接触新事物,精神得以丰富。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时代的发展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未成年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扭曲的思想观念通过网络等渠道渗透,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例如,畸变的“饭圈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正确的价值觀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校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
小楼是初中一年级的女生。她经常不高兴,因为她总觉得周围的人都与自己过不去,特别是本班的同学和老师。她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小芬也不是个好人,前两天还跟我有说有笑,今天在校园里看见我居然跟没看见似的,不和我打招呼!准是自以为自己怎么的了,有什么了不起!”  “今天我进教室,看见阿春她们一伙人围在一起不知在说些什么,发现我进来都看了我一眼,过了一会儿却哄堂大笑,哼!笑什么笑?以为我不知道她们在背后议论
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宣布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这一举动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据教育部介绍,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主要职责是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党的建设,拟订校外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  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意在切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009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
把一只长颈鹿带到世上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长颈鹿胎儿从母亲的子宫里掉出来,落到大约3米下的地面上,通常后背着地。几秒钟内,它翻过身,把四肢蜷在身体下。依靠这个姿势,它第一次得以审视这个世界,并甩掉眼睛和耳朵里最后残存的一点羊水。然后,就被妈妈以粗暴的方式带到现实生活中了。  加里里士满在他的著作《动物园观察》中描绘了一只新生的长颈魔如何学习它的第一课。  长颈鹿母亲低下头,以看清小长颈鹿的位置,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