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小脑炎相关抗神经抗体的筛查与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jklm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中筛查自身免疫性小脑炎(autoimmune cerebellitis,AC)相关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病因未明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来自2016—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北京脑炎协作组成员单位提供的病例)的血清和(或)脑脊液,进行AC相关抗神经抗体检测。采用德国欧蒙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转染细胞(基于细胞底物的实验)法和猴小脑组织(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多抗原共片生物马赛克。所检测的AC抗体谱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GAD65)、锌指蛋白4(zinc finger protein 4,ZIC4)、Tr[delta/notch样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受体(delta/notch-lik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lated receptor,DNER)]、三磷酸肌醇受体1(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1,ITPR1)、Homer同源蛋白3(homer protein homolog 3,Homer-3)、神经软骨素(neurochondrin,NCDN)、碳酸酐酶相关蛋白Ⅷ(carbonic anhydrase-related protein Ⅷ,CARP Ⅷ)和浦肯野细胞2型(Purkinje cell antibody 2,PCA2)抗体。

结果

全部400例患者中共8例患者通过该AC抗体谱检测到抗神经抗体(检出比例2%),其中包括抗GAD65抗体阳性2例,抗Tr(DNER)抗体阳性2例,抗PCA-2抗体阳性1例,抗Homer-3抗体阳性1例,抗NCDN抗体阳性2例。8例患者均临床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合并边缘性脑炎,1例抗GAD65抗体阳性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8例患者接受免疫治疗,4例患者部分有效。

结论

自身免疫性小脑共济失调是获得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因之一,AC抗体谱的检测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新AC抗体谱阳性患者多数为非副肿瘤性AC,部分病例免疫治疗有一定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随着神经介入领域高速发展,临床工作中对于专业介入操作的需求愈加强烈,但如何科学构建介入神经病学的专业导管室目前仍未有明确规范。我们综合专家讨论结果,从导管室的构架要求、管理要求以及质量控制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共识性意见,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目的分析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并探索可能的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2月以脑血管病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型布鲁杆菌病患者,采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史,血/脑脊液常规及病原学、影像学(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心脏超声、治疗方案及预后等信息,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分析神经型布鲁杆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明确醒后卒中的发病机制。按照患者发病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脊髓造影(DSM)、计算机断层脊髓造影(CTM)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0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脊髓造影(包括DSM及CTM)结果,部分患者根据脊髓造影结果进行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结果10例脊髓造影检查均发现了漏点,各例漏点数目为1~16个,总漏点数目90个,平均每例9个。90个漏点中,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采用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方法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静息态脑功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小脑后叶梗死患者(32例)以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34名)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及rs-fMRI扫描,比较其低频振幅和功能连接的差异,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功能连接值与认知功能的
线粒体病是一组由线粒体基因或核基因突变导致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线粒体医学的发展,线粒体病的临床谱系不断扩大,中国常见的线粒体病临床亚型包括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Leigh综合征、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和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少见的亚型包括肌阵挛性癫痫伴随不整红边纤维、Kearns-Sayre综合征、线粒体胃肠脑肌病、Alpers病、肢带型线粒体肌病、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神经病-共
深部脑刺激(DBS)通常被用于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帕金森病,现有的证据表明DBS对难治性癫痫也可能有作用,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发现刺激丘脑前核和海马体可以降低难治性癫痫的发作频率,而刺激其他部位的作用尚不明确。影像学是否显示有大脑结构异常以及电极位置是否准确,会影响个体效果。而且某些癫痫发作类型可能对特定部位刺激反应更好。尽管已经确定了数个与DBS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但仍有很大的未知空间需要
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2018年9月6—9日在上海举行。会议共设2场全体大会、19个分论坛,共有215个专题发言,论文报告交流468篇,壁报交流1 240篇。会议聚焦神经病学研究进展,覆盖领域包括脑血管病、癫痫与脑电图、神经肌肉及病理、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痴呆与认知障碍、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睡眠障碍、头痛、神经免疫疾病、神经系统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神经遗传疾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近年有研究发现,帕金森病可能起源于肠道。在帕金森病前驱期患者肠道中发现了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动物模型提示异常聚集的α-突触核蛋白可通过迷走神经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帕金森病患者肠道渗透性增加、肠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与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聚集并向中枢传播有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和高度的时间依赖性,如何缩短发病-再通时间,尤其是减少院前延误,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通过卒中院前识别量表来快速筛检卒中患者,亟需在我国公众和急救人员中进行普及教育。同时,需加强各级卒中中心和区域性卒中急救网络的建设,才能优化患者转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