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从黑箱理论看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估计了中国1985年以来M2流通速度的历史趋势,在假设该趋势为制度因素决定的前提下,提取了流通速度对历史趋势的偏离,以此作为货币供应相对松紧的测度。以此测度为基础,我们在不同设定下检查了它同未来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确认该联系稳定存在,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在考虑不同时间滞后的条件下,我们确认流通速度每低于历史趋势0.0l,则经济增长随后提速0.3到0.6个百分点。我们还引入其他控制需求冲击的因素,确认以上结果在这些情况下基本不变。
其他文献
本文使用1985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和1994年以来的银行间横断面数据,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和纵横数据(PANEL)模型,对中国的货币、信贷供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贷款增长对经济的解释能力强于货币供应量;1996年以来中国实际贷款增长率年均低于理想值6个百分点,存在惜贷现象;不良贷款是制约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良贷款比率每下降10个百分点.贷款增长率提高14个百分点;我国银行体系对利差已经相当敏感,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条件下.贷款利率向均衡水平每移动一个百分点,贷款投放将变动3个百分点。
基于货币供给内生理论,本文首先对货币乘数理论进行了批判,认为所谓货币乘数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基础货币并非由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没有对信贷货币和基础货币的需求,就不会有信贷供给和基础货币供给的扩张。因而,在货币供给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货币除数。随后,建立货币除数模型,分析了货币内生创造过程。
尽管我国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至少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流动性陷阱。面对世界通货紧缩格局的长期化以及利率普遍走低且效力减弱的事实,我国货币政策的提法有必要从稳健改为积极稳健,以改变公众预期。同时,货币政策应注重灵活多变,使其在经济活动中适度发挥结构性作用。此外,配合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增强和财政政策的淡出,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更为积极一些。
本文就外资银行率先登录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作个案分析,探讨外资银行业务拓展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本文认为,外资银行在我国的业务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的利率管制、数量管理和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同时削弱了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宏观调控能力。就此,文章提出了加快利率市场化、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和改善窗口指导等三项针对性政策建议。
由于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殊性,我们并不能用一般市场经济理论来解释和设计中国银行业安全网。我国银行业除了财务风险外,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从我国银行体系结构、社会信用环境以及银行业监管水平等方面看,实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仍然不成熟。本文通过对银行业管制理论与中国银行业体系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试图给出一个较为符合实际和贴近现实的理论解释和银行业安全网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对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效应的判断应多视角进行,对机遇与风险的共生性应有充分认识。基于以上观点,本文从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是我国利率政策的合理选择分析入手,反思利率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提出:为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必须认真总结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的经验与教训,在建立有效的利率监管机制、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市场反映机制及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等方面多作些探索和实践。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的边境贸易进行个案研究,分析了口岸贸易所必需的资源优势,并进一步探讨限制其发展的政策风险和资源约束,从资源战略和金融支持的角度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从地区金触的视角研究各地区的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地区金融的竞争优势.“激活各点、提升全盘”,是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提高我国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首都金融业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客观要求与现行供给能力的差距,提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定位、竞争策略与主要应对措施。
近年来,在全国性出现县域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不力的同时,一些中心城市郊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萎缩的问题,制约了郊区经济及至整个中心城市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以武汉市四个郊区为案例,对中心城市郊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提出了九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对解决郊区经济乃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