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血管瘤内镜下治疗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瘤是血管组织错构、畸形、瘤样增生而形成,大多数为良性,也有如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血管母细胞瘤等为恶性肿瘤,约占5%.血管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约占75%,即先天胎生,多数在婴儿期出现.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各部位,如颜面、四肢、胸腹等体表及脑、肝、胸腔、腹腔等,直肠血管瘤较少见.现将我院消化内科和腔镜中心诊治的直肠血管瘤一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采用括约肌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ES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肝外胆管单发或多发结石且胆管直径>13 mm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ES组采用单纯乳头大切开;ESBD组在括约肌适当切开后用直径15 mm的气囊进行乳头部扩张,然后进行相应的碎石或取石操作.观察2组病例的结石清除率、操作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在2个内镜中心有86例患者,剔除2例(1例行乳头预切开,1例
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脏继发性感染性疾病,传统肝脓肿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引流辅以抗生素治疗。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费用较多,在B超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成为主要治疗手段。对于脓肿位置较深的特殊病例,采用经皮穿刺途径,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针道感染、腹膜炎、败血症等仍然可能发生。
经ERCP支架置入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并置入内支架(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stenting,PTBS)是姑息性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胆胰管恶性梗阻,恢复胆汁、胰液引流,进而改善全身症状.本文总结我院近5年经ERCP支架置入和PTBS治疗胆管癌、胰腺癌及肝门部肿瘤所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资料,分析比较其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癌前病变,以往报道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差[1].为提高CAG内镜下肉眼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我们于2009年1月至10月间对胃窦红白相间不同表现的黏膜取材后进行了病理学检查,报道如下.
光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实时、在体、高分辨率和无组织损伤的成像方法,既可以显示组织断层的形态结构图像,又可以显示组织的吸收、散射、血液流速及双折射等生理功能信息,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而建立在ERCP基础上的介入治疗是胆胰疾病微创治疗的发展趋势,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伴随而来的并发症(如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等)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文献报道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约为5%,而高危患者的发生率可达30%~50%。导丝作为ERCP术中常用的器械之一,在ERCP操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ERCP
患者男,53岁,因早晨大便时排出金黄色扁平带状物前来就诊。体检: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呈鼓音,肠鸣音4~6次/min。经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大量节片及虫卵。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口服清洁肠道后予结肠镜检查,于升结肠中段见一金黄色扁平带状虫体,迂曲盘旋,蠕动迅速,顺虫体进镜至回盲部,见虫体一端在回盲瓣以内
第十届全国消化道恶性病变介入诊疗暨2010消化介入/内镜新技术国际论坛将于2010年11月5日至10日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隆重召开。会议邀请消化病诊治相关边缘学科的众多大陆专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的专家和部分美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围绕消化病诊治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就食管、胆管、胃肠道等消化道管腔内支架治疗应用技术和发生的问题以及消化道病变的消化内镜、介入放射、内外科治疗新进展等热点课题进行精彩演讲
患者女,73岁,因“腹痛3d,呕血、便血8h”于2009年7月21日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10余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和高血压病史,自行服药控制,无胃病及肝病史。3d前出现上腹部的隐痛不适,未予重视;8h前出现呕血、便血,呕吐咖啡样液体伴血凝块和胃内容物,量大,便暗红色血液,伴头晕、心慌,全身出冷汗、乏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管损伤,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处理困难.因此,LC手术时的胆管损伤重在预防.1993年11月至2009年9月笔者所在4家医院采用精细解剖-分离技术行LC 9500例,未发生胆管损伤及死亡病例,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