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使教学立足于当前又指向未来,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和谐构建的过程。因此,如何使一堂课衍生出更多价值的知识和教育,成为当下教师思考最多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单化的教学方案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复习铺垫——导入新课——课文展开——巩固应用——课堂小结。这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成性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下面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创建“生成性”课堂的体会。
一、课前“软设计”,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会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已知出发。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有“软设计”的意识,既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各异的学习需求,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如在高三阶段教学中,教师安排听力时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结合会考的需求和高考转变的实际,考虑听力的内容,而把课文内的听力变换成泛读或其他。活用教材时要考虑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课堂生成,激活机智
由于教学进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权,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达到这种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鼓励学生先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教学新知前,笔者经常先拟这样的问题: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What don’t you know?What do you like to know?等,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的预知,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学生业已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能做到“胸中有人”,较好地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2.在课堂上合理巧用学生的话语中生成——灵活调整,出其不意。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时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也有一些“异言怪举”,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积极面。教师通过捕捉学生中有意义的话,“接话茬”,由此及彼,顺势生成“趁热打铁”新教学思路。在教授上册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的brainstorm阶段,就有较多的学生提到超级女生及李宇春等,笔者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循循诱导,“To be honest,I like them as well,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m.”然后结合postreading中的Exericise 2,讨论“What characteristic do you appreciate?”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3.在顺着学生的错误中生成——将错就错,顺势挖掘。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应该引导点拨,引出正确想法,提高表达水平,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生动体现。在教育上册定语从句(I)时,有两位学生分别造出“I have a brother who works as a teacher.” 和“I have a brother,he works as a teacher.”两个句子。笔者顺着第二个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引导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点,并与限制性从句在结构、表达、中英文翻译的异同上加以比较,效果较好。
4.在学生善问中生成——延伸升华,深化思路。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教授下册The Merchant in Venice时,学生对Shylock 抱有同情的看法,笔者顺着他的思路延伸下去,要求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的教学三条化点,加深对文章“Mercy brings good”和“Justice”的认同,较好地落实了“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的教学观。
三、课后践行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的教学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教师及时反思,写下心得体会,尤其必要。新课程倡导教学反思,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在反思“成功亮点”时要总结: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因为什么手段而使重点突出和难点达标;哪几个环节效率最高;学生积极性是怎样被调动起来的;调控处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反思“失误不足”时要考虑:定位是否实际;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学生;哪些时候学生会没兴趣;是否灵活性不够;反思“创意闪光点”时,要思考隐含在其后的理论依据、独创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
笔者在复习动词不定式时,运用大量Powerpoint,面面俱到,完成式、完成被动式等罗列齐全,结果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第二节课时笔者在另一班上教授同样的内容,以精选题目入手,逢题授知,题与知识点一一落实,学生反映很好。由此,笔者大受启发,在教授高二上册positive和negative时,故意离开教室,让学生写满一黑板的positive和negative的形容词,这些点,在反思中沉淀下来,是宝贵的财富。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合成并衍,“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结合生成的过程”。相信钟启录教授这段话,能给教师创建生成性课堂教学起到引导作用。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上课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单化的教学方案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复习铺垫——导入新课——课文展开——巩固应用——课堂小结。这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生成性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下面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创建“生成性”课堂的体会。
一、课前“软设计”,预设学情
课堂教学是以学会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一切教学都应该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已知出发。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课前备课时教师要有“软设计”的意识,既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各异的学习需求,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随机应变。
如在高三阶段教学中,教师安排听力时需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环节的反应,结合会考的需求和高考转变的实际,考虑听力的内容,而把课文内的听力变换成泛读或其他。活用教材时要考虑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课堂生成,激活机智
由于教学进度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的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表现在课堂上是师生间动态地交互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权,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真正达到这种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鼓励学生先开口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教学新知前,笔者经常先拟这样的问题:What have you known about...?What don’t you know?What do you like to know?等,让学生先开口说说对新知的预知,这样可以使教师对学生业已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能做到“胸中有人”,较好地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
2.在课堂上合理巧用学生的话语中生成——灵活调整,出其不意。
在课堂上,学生回答时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也有一些“异言怪举”,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使人印象深刻的闪光点、积极面。教师通过捕捉学生中有意义的话,“接话茬”,由此及彼,顺势生成“趁热打铁”新教学思路。在教授上册第五单元The Silver Screen的brainstorm阶段,就有较多的学生提到超级女生及李宇春等,笔者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循循诱导,“To be honest,I like them as well,we can learn a lot from them.”然后结合postreading中的Exericise 2,讨论“What characteristic do you appreciate?”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
3.在顺着学生的错误中生成——将错就错,顺势挖掘。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和表达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应该引导点拨,引出正确想法,提高表达水平,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生动体现。在教育上册定语从句(I)时,有两位学生分别造出“I have a brother who works as a teacher.” 和“I have a brother,he works as a teacher.”两个句子。笔者顺着第二个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引导出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一些基本点,并与限制性从句在结构、表达、中英文翻译的异同上加以比较,效果较好。
4.在学生善问中生成——延伸升华,深化思路。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在教授下册The Merchant in Venice时,学生对Shylock 抱有同情的看法,笔者顺着他的思路延伸下去,要求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步步追思,从而生成新的教学三条化点,加深对文章“Mercy brings good”和“Justice”的认同,较好地落实了“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的教学观。
三、课后践行反思
由于课堂教学的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的教学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教师及时反思,写下心得体会,尤其必要。新课程倡导教学反思,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在反思“成功亮点”时要总结: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如何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因为什么手段而使重点突出和难点达标;哪几个环节效率最高;学生积极性是怎样被调动起来的;调控处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反思“失误不足”时要考虑:定位是否实际;内容安排是否妥当;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学生;哪些时候学生会没兴趣;是否灵活性不够;反思“创意闪光点”时,要思考隐含在其后的理论依据、独创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
笔者在复习动词不定式时,运用大量Powerpoint,面面俱到,完成式、完成被动式等罗列齐全,结果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第二节课时笔者在另一班上教授同样的内容,以精选题目入手,逢题授知,题与知识点一一落实,学生反映很好。由此,笔者大受启发,在教授高二上册positive和negative时,故意离开教室,让学生写满一黑板的positive和negative的形容词,这些点,在反思中沉淀下来,是宝贵的财富。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合成并衍,“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结合生成的过程”。相信钟启录教授这段话,能给教师创建生成性课堂教学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