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麦复种模式对豫西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来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豆-麦复种模式对豫西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N含量的影响,在2014—2019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小麦复种模式(CK)、花生-小麦复种模式(PW)和大豆-小麦复种模式(SW)3个处理。于2019年10月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25~2 mm粒级(占40.6%~64.9%),与CK相比,PW和SW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和20~40 cm
其他文献
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露地种植、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地上地下生物量,同时也提高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增加55.86%、78.0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38%、26.13%。  关键词:地面覆盖方式;马铃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S532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农田CO2排放以及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作物管理措施对CO2排放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定西试验区旱作春小麦农田定点连续监测
摘要:采用饱和D最优设计,在白银沿黄灌区试验分析了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产量降低;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进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小麦产量在6 300 kg/hm2以上时,95%的置信区间播期为-0.855 9~0.054 7,密度为-0.275 4~0.672 8,相应的播期在9月17日至9月29日、密度为231.52~338.19 k
摘要:陇麦479以长武134为母本、自育中间材料TW98-829-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应用系谱法水旱穿梭定向选育而成。在2017 — 2019年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5 235.0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13.6%。该品种株高78.0 cm,平均穗长7.6 cm;平均小穗数15.2个,平均穗粒数34.0个,千粒重42.0 g。平均成穗数34.5万穗,容重
为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及其相互关系,筛选出农田最佳施肥管理措施,于2015—2018年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9种不同施肥设置[有机肥配施磷肥(MP)、有机肥配施氮肥(MN)、磷钾肥配施(PK)、氮磷肥配施(NP)、种植作物不施肥(CK)、氮磷钾肥配施(NPK)、氮钾肥配施(NK)、有机肥(M)、有机肥配施氮磷肥(MNP)]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8年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以M处理最为显著,4个年份较
摘要:龙博士7号是以自选系JS102为母本、自选系KZ-310为父本组配杂交而成的玉米优良杂交种;2012 — 2014年参加甘肃省中晚熟高密B组玉米区试,3 a 15点(次)产量为15 325.5~16 528.5 kg/hm2,平均15 992.5 kg/hm2,增产幅度为3.1%~7.8%。该品种具有耐密性、丰产性, 适应性、抗病抗逆能力强,耐病虫害等特点,适宜在甘肃省及西北同类春播玉米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