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鄂豫皖交界处,是东西部进出河南的重要通道,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同时也是全国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十一五”期間,信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使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在逆境中破浪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年均完成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9.7%,占河南省年均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的12.1%,占全市年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的4%,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万公里,新增高等级航道76公里。
高速公路跨越发展。5年间,相继建成226公里的沪陕高速和133公里的大广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60公里,是“十五”期间的5倍。2009年4月,大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信阳境内的京港澳、沪陕、大广3条高速公路均实现了全线贯通,构建了双“十字”国家规划干线快速通道,全市3条高速公路17个出口都与干线或县道二级公路连通。高速公路的跨越发展,提高了不同等级公路的转换通行能力,为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干线公路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先后完成G106、G107、G312、S339、S216等一大批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危桥改造工程。尤其是2008~2010年,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S339线红色旅游路、G107线市区段大修、S216线淮河大桥、G312线公跨铁立交桥等建设任务。如今,全市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53.6公里。项目建设坚持打造优质工程、平安工程、廉政工程、效益工程。干线公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整体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
农村公路迅猛发展。5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2.8亿元,先后实施了以“村村通”及县乡道路和危桥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1096公里,占全省改造总里程的11%;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190公里,占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的10.2%,位居全省第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惠及全市2683个建制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新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和总投资均超过“十五”和“九五”的总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客运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农村地区的运输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备公路快速发展。5年间,先后改(扩)建国防战备公路4 条,驻信阳部队进出口道路 16条,战备桥梁2座,改扩建总里程118.74公里。与“十五”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改善了驻信阳部队出行状况。
场站航运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公路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公路与水运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了场站和内河航运建设。5年间,对全市所有的县(区)、乡(镇)汽车客运站全部改造。其中,新改建二级县级汽车站15个;新建乡镇汽车站193个,村级招呼站1080个;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通客车,基本形成了旅客和货物“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安全”的运输格局。同时,抢抓国家发展内河航运设施的机遇,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11月,固始望港码头正式走货通航,实现了淮河中上游复航,打通了河南通往长三角的水上通道,提高了信阳水路运输方式在货运总量中的比重,实现了大宗散装物资的低成本运输。
市政工程同步发展。在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与市政工程同步发展。5年间,先后筹资1.18亿元,实施了南湾党校大桥改建工程、西关浉河大桥拓宽工程、浉河南岸二期路桥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工业城连接线工程、出山店水库移民新村道路建设等一系列市政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交通保障,也为全面提升信阳市“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
运输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为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信阳交通系统上下一心,转变思路,多措并举,通过对客运线路公司化改造,推行“一县一网一公司”模式,不断增强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市县级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率达80%。实施客运网络化建设,全市客运车辆达4431辆,客运线路858条,货车达2.9万辆,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30%、20%和30%;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382条,农村客运车辆2631台,行政村通车率达99%,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功能凸显。圆满完成了春运等重大节假日、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抗击冰雪保障畅通等关键时期的运输保障任务,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约3.9亿人次,周转量约281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3亿吨,周转量335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291万人次,周转量1.79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4003万吨,周转量约289.3亿吨公里,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48.5%、73%、38%、205%和38%、35%、46%、43%。5年间的运输生产总量占全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2%,有力地拉动了全市GDP的增长。
行业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按照“建设创优质、管理争一流、服务创品牌、安全零事故”的管理理念,深入开展“交通工作管理年”活动,促进了全行业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工程建设方面。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招标人报价审核及公示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大公路建设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培训力度,加强定额与造价管理,完善造价监管工作机制,促进公路建设市场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督模式。从2006年开始,信阳市农村公路修建水泥路面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工程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从2008年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狠抓质量管理,确保每一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监管到位,确保实现合格率100%、优良率85%以上的质量目标,使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大幅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与通行能力得到改善,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呈现出“工程进度快、筹资力度大、建设标准高、质量控制好”的良好发展态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优良率分别达到92.6%和85%。
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全系统以“抓养护、保畅通”为目标,加强对已建成公路的养护,各县区组织开展 “好路杯”竞赛和“文明示范路”、“安保工程”创建活动,建设了一批“畅、洁、绿、美、安”五位一体的文明公路新样板,为社会提供“更安全、更畅通、更舒适、更美洁、更优良”的道路通行环境。市公路管理局两次获得全省干线公路“好路杯”竞赛“铜杯奖”,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先后荣获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农村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银杯奖”等多项称号。
路政管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实现了市级征稽人员整体转岗从事路政管理工作;实施并完成了5个原二级公路收费站改建超限超载检测站的建设任务,治超网络进一步完善,治超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超限超载率继续控制在4%以下。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以客运、危货运输和节假日运输安全管理等为重点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施工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突出隐患排查和现场监管,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道路运输和工程建设实现连续5年、水上运输连续20多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科教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同时,坚持“科技强交”战略,5年来,全市交通系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立项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公路空心板桥与低高度小箱梁桥加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获省交通运输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波型钢腹板PC组合箱梁结构动力学及使用性能研究》获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并完善了道路运输“96520”公众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信阳市汽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信阳市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中心”物流信息网监控平台;在全市所有进市客车及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营运车辆的实时监控;加强交通门户网站建设,与信阳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交通在线》栏目,以快捷、准确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建成机关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为实现电子政务创造了条件。
党风廉政和行业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通过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制定了具體的实施办法、任务分工方案及责任制分解意见,构建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推进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坚持不懈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力量对2006年1月1日起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5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全面排查,逐个建立档案,对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改进工程招投标办法,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
加强队伍的政治学习,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创先争优”等多项活动,以党风促行风,使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市交通运输系统先后完成了抗击洪水、冰雪灾害保畅通,汶川地震援建物资运输,向灾区群众、贫困户及困难学生捐款捐物,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定点扶贫”和百村帮建等活动。
多思善谋的信阳交通人,在诸多困难面前勇于拼搏,为农村农民铺设了经济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和谐之路,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市交通运输局连续两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市公路管理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市直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单位覆盖率达85%。市交通运输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集体”,被省交通厅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信阳市政府授予“抗冰雪保畅通集体二等功”,被省绿化委授予“省级园林单位”称号;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先后荣获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授予“全国抗冰雪保畅通先进单位”、“全国交通战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济南军区交通战备办公室授予“济南军区交通战备工作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被河南省国防动员委员会授予“河南省国防动员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市航务管理局被原人事部、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同时涌现出了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个人郑先明、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夏传国、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许勇等一批先进典型。
“十一五”时期信阳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了信阳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全市、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一五”期間,信阳市交通运输系统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使全市交通运输事业在逆境中破浪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年均完成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9.7%,占河南省年均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的12.1%,占全市年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的4%,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万公里,新增高等级航道76公里。
高速公路跨越发展。5年间,相继建成226公里的沪陕高速和133公里的大广高速公路;全市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60公里,是“十五”期间的5倍。2009年4月,大广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信阳境内的京港澳、沪陕、大广3条高速公路均实现了全线贯通,构建了双“十字”国家规划干线快速通道,全市3条高速公路17个出口都与干线或县道二级公路连通。高速公路的跨越发展,提高了不同等级公路的转换通行能力,为县域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干线公路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先后完成G106、G107、G312、S339、S216等一大批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危桥改造工程。尤其是2008~2010年,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S339线红色旅游路、G107线市区段大修、S216线淮河大桥、G312线公跨铁立交桥等建设任务。如今,全市干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53.6公里。项目建设坚持打造优质工程、平安工程、廉政工程、效益工程。干线公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整体路网的综合服务水平。
农村公路迅猛发展。5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发展迅猛、成效显著。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2.8亿元,先后实施了以“村村通”及县乡道路和危桥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1096公里,占全省改造总里程的11%;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2190公里,占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的10.2%,位居全省第二,农村公路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惠及全市2683个建制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新改建农村公路总里程和总投资均超过“十五”和“九五”的总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客运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农村地区的运输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备公路快速发展。5年间,先后改(扩)建国防战备公路4 条,驻信阳部队进出口道路 16条,战备桥梁2座,改扩建总里程118.74公里。与“十五”相比,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改善了驻信阳部队出行状况。
场站航运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公路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公路与水运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了场站和内河航运建设。5年间,对全市所有的县(区)、乡(镇)汽车客运站全部改造。其中,新改建二级县级汽车站15个;新建乡镇汽车站193个,村级招呼站1080个;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通客车,基本形成了旅客和货物“走得了、走得快、走得安全”的运输格局。同时,抢抓国家发展内河航运设施的机遇,加大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11年11月,固始望港码头正式走货通航,实现了淮河中上游复航,打通了河南通往长三角的水上通道,提高了信阳水路运输方式在货运总量中的比重,实现了大宗散装物资的低成本运输。
市政工程同步发展。在全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与市政工程同步发展。5年间,先后筹资1.18亿元,实施了南湾党校大桥改建工程、西关浉河大桥拓宽工程、浉河南岸二期路桥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工业城连接线工程、出山店水库移民新村道路建设等一系列市政工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了交通保障,也为全面提升信阳市“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工作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
运输保障能力日益增强
为使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信阳交通系统上下一心,转变思路,多措并举,通过对客运线路公司化改造,推行“一县一网一公司”模式,不断增强道路运输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市县级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率达80%。实施客运网络化建设,全市客运车辆达4431辆,客运线路858条,货车达2.9万辆,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30%、20%和30%;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382条,农村客运车辆2631台,行政村通车率达99%,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的目标,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功能凸显。圆满完成了春运等重大节假日、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抗震救灾、抗击冰雪保障畅通等关键时期的运输保障任务,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约3.9亿人次,周转量约281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2.3亿吨,周转量335亿吨公里;完成水路客运量291万人次,周转量1.79亿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4003万吨,周转量约289.3亿吨公里,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48.5%、73%、38%、205%和38%、35%、46%、43%。5年间的运输生产总量占全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2%,有力地拉动了全市GDP的增长。
行业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按照“建设创优质、管理争一流、服务创品牌、安全零事故”的管理理念,深入开展“交通工作管理年”活动,促进了全行业服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工程建设方面。严格执行招投标管理规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招标人报价审核及公示有关事项的通知》,加大公路建设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培训力度,加强定额与造价管理,完善造价监管工作机制,促进公路建设市场健康发展。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督模式。从2006年开始,信阳市农村公路修建水泥路面比例连续4年保持100%,工程质量优良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从2008年开始,全市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质量年活动,狠抓质量管理,确保每一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监管到位,确保实现合格率100%、优良率85%以上的质量目标,使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大幅提高,农村公路的服务水平与通行能力得到改善,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呈现出“工程进度快、筹资力度大、建设标准高、质量控制好”的良好发展态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优良率分别达到92.6%和85%。
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全系统以“抓养护、保畅通”为目标,加强对已建成公路的养护,各县区组织开展 “好路杯”竞赛和“文明示范路”、“安保工程”创建活动,建设了一批“畅、洁、绿、美、安”五位一体的文明公路新样板,为社会提供“更安全、更畅通、更舒适、更美洁、更优良”的道路通行环境。市公路管理局两次获得全省干线公路“好路杯”竞赛“铜杯奖”,市农村公路管理处先后荣获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农村公路养护工职业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 、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好路杯”竞赛“银杯奖”等多项称号。
路政管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实现了市级征稽人员整体转岗从事路政管理工作;实施并完成了5个原二级公路收费站改建超限超载检测站的建设任务,治超网络进一步完善,治超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超限超载率继续控制在4%以下。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以客运、危货运输和节假日运输安全管理等为重点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和施工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突出隐患排查和现场监管,安全生产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道路运输和工程建设实现连续5年、水上运输连续20多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科教和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同时,坚持“科技强交”战略,5年来,全市交通系统累计完成科研项目立项8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公路空心板桥与低高度小箱梁桥加宽改造关键技术研究》获省交通运输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波型钢腹板PC组合箱梁结构动力学及使用性能研究》获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立并完善了道路运输“96520”公众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信阳市汽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建立了“信阳市道路运输公共服务信息中心”物流信息网监控平台;在全市所有进市客车及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营运车辆的实时监控;加强交通门户网站建设,与信阳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交通在线》栏目,以快捷、准确的方式为公众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建成机关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为实现电子政务创造了条件。
党风廉政和行业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通过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制定了具體的实施办法、任务分工方案及责任制分解意见,构建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和风险抵御能力。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依法推进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坚持不懈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力量对2006年1月1日起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5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全面排查,逐个建立档案,对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整改。改进工程招投标办法,提高招投标的透明度。
加强队伍的政治学习,深入开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讲树促”、“创先争优”等多项活动,以党风促行风,使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市交通运输系统先后完成了抗击洪水、冰雪灾害保畅通,汶川地震援建物资运输,向灾区群众、贫困户及困难学生捐款捐物,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定点扶贫”和百村帮建等活动。
多思善谋的信阳交通人,在诸多困难面前勇于拼搏,为农村农民铺设了经济发展之路、致富之路、和谐之路,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市交通运输局连续两次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市公路管理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市直交通运输系统文明单位覆盖率达85%。市交通运输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集体”,被省交通厅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信阳市政府授予“抗冰雪保畅通集体二等功”,被省绿化委授予“省级园林单位”称号;市交通战备办公室先后荣获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授予“全国抗冰雪保畅通先进单位”、“全国交通战备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济南军区交通战备办公室授予“济南军区交通战备工作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被河南省国防动员委员会授予“河南省国防动员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市航务管理局被原人事部、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同时涌现出了全国交通行业抗灾保通先进个人郑先明、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夏传国、全国交通行业文明职工标兵许勇等一批先进典型。
“十一五”时期信阳市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提升了信阳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全市、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