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及农民的心理比较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道路基础建设、自来水供给、灌溉设施等质量、数量、价格、供给效率、是否征求意见、需求及满意度、资金筹集等方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农村公共物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表达机制越完善,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就越高,供给效率亦越高。
  关键词:
  农村公共物品;供需缺口;供给制度;供给效率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5013007
  一、已有研究与本文思路
  学术界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研究,最常用的分析框架出自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以福利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和分析工具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公共物品最优供给模型,在完全信息条件和消费者表达其对公共物品真实偏好的前提下,这些模型反映了公共物品达到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近年来,国内外学界认为,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因素主要来自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筹资机制和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等方面。
  刘保平、秦国民[1]指出,农民无法在公共物品供给决策中反映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需求偏好,最终形成了不反映需求的带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程序。官永彬[2]认为,农村基层政府受内部性的影响,在其公共物品供给函数中,把农民的需求偏好作为外生变量而不予考虑,导致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寇铁军等[3]认为,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偏离需求。
  约翰斯和默多克[4]通过构造一个公共物品决策模型,说明了自上而下的决策系统会对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带来负面效应。陶勇[5]指出,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是根据农村地区的真正需求来做决定,而是根据地方决策者的“政绩”和“利益”的需要来做决定的。熊巍[6]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归结为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乡镇财政财力不足、较少顾及需求者的需求信息等方面。
  伯恩斯坦和吕晓波[7]认为,大多数农民依靠乡镇来供给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灌溉和饮用水设施,但乡镇政府从上级政府获取的金融资源重新分配和转移却微乎其微,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
  李琴等人[8]指出,中央政府凭借强大的政治权力处于博弈中的强势主体地位,地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依附于中央政府,而农民处于博弈中的弱势地位。中央政府通过政治权威将公共物品供给责任压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将责任转移给乡镇政府和农民,这种由利益主体博弈而形成的过长的委托代理链条严重影响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总体而言,学界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衡量标准上,研究者主要采用经济学指标——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供给成本和负担、供给结构,缺乏以公共物品的消费主体“农民”的主观感受为视角进行衡量的机制仅有樊丽明、李燕凌、朱玉春等少数学者做过类似研究(具体参见樊丽明、石绍宾:《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品供需均衡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朱玉春、乔文、王芳:《农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陕西省32个乡镇的调查数据》,《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二是在分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时,研究者大都侧重于机制、制度层面,较少考量农民对公共物品质与量的评价及农民的心理比较;三是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大多偏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尤其缺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基于此,本文以分析问卷调查所形成的数据库为主,同时以村庄个案报告的相关资料作为对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辅证,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以及农民的心理比较等方面,探讨它们与供给效率的相关性。
  本文的资料来自2011年3至7月间对重庆市6区(县)12个村的问卷调查所形成的数据库和个案报告。个案村的确定采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首先,采用立意抽样确定6个区(县);然后,按随机原则从每个样本区(县)各选取2个样本村;最后,在每个样本村中采取分层等距的抽样方式选取被调查农户。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3份。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效率”一词源于经济学,萨缪尔森等将“效率”定义为不存在浪费,或尽可能有效率地利用该经济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9]。通俗地说,效率即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满足农民需求的一种行为,应以满足农民需求、达成农民满意为目标。因此,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即是力求在既定的供给条件下,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的需求,获得农民对供给状况的满意。本文中,笔者将农村公共物品的消费主体——农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标准,通过测量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状况的满意度来衡量供给效率,即农民的满意度高,则表示供给效率高;反之,则低[1011]。
  “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将一项产品或服务的可感知的结果与其期望相比较后,所形成的失望或愉悦的感知状态”[12],而“满意度”则是对这种感知状态的定量评价。因此,满意度具有“主观性”、“比较性”、“滞后性”、“定量性”等特征。本文将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供给制度及农民的心理比较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对供给效率的影响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包括质量上的供需缺口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如果农民对某种公共物品的需求质量或数量较高,而实际供给的质量很低或数量严重不足,那么,这种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就大;反之,则小。   1.“质量上的供需缺口”产生的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质量上的供需缺口”的增大,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质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越低。
  2.“数量上的供需缺口”产生的影响
  表3列出的是农民对农村农共物品即农村道路基础设施、自来水设施和灌溉设施供给数量进行评价的百分比统计值。
  可以看出,随着“数量上的供需缺口”的增大,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即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大,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越低在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已有研究中,樊丽明、解垩和石绍宾曾指出,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充分,农民满意度较高;农民需求强烈,政府供给主体缺位,农民满意度较差(参见:当代经济科学,2008年第5期)。这与本研究中“供需缺口”因素的考量结果基本相符。。
  (二)农村公共物品的价格水平对供给效率的影响
  农村公共物品的价格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成本,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在公共物品使用方面,农民通常不愿意花费高额成本去消费,而愿意支付较低的成本,甚至最好是免费。因而,价格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满意度评价,也即对供给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
  可以看出,随着“价格水平”的降低,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呈现出上升趋势,即农村公共物品的价格水平越低,供给效率就越高。
  (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对供给效率的影响
  供给制度是规范农村公共物品从项目决策、生产使用到养护监督的制度框架,它包括需求表达机制、供给决策机制、资金筹集机制和监督机制四个方面。供给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关系到公共物品供给能否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从而影响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评价。
  1.需求表达机制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要想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类型、规模等信息,而这些信息的有效收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表达机制是否完善。需求表达机制完善,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意愿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有关部门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供给决策,满足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农村道路、生活用水及灌溉等方面的供给农民满意度均值分类统计,如表7所示。
  我们在问卷中到出了九种需求表达的途径,调查农民对这些途径的实际采用程度和心理赞同程度。表8是通过多选项分析方法得出的各途径的个案百分比统计值。其中,栏Ⅰ是对农民实际采取的需求表达途径进行统计后得出的个案百分比,栏Ⅱ是对农民心理赞同的需求表达途径进行统计后得出的个案百分比。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更倾向于采取制度化的、温和的需求表达途径,只有少数农民倾向于采取非制度化的、相对激烈的需求表达途径。其中,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大会是农民实际采用程度最高,也是心理赞同程度最高的三种需求表达途径。
  2.供给决策机制
  表9和表10分别列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的制定是否曾公开征询农民意见和是否应该征询农民意见这两个问题回答的百分比统计值。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认为上级政府在制定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规划时,应该公开征询意见的农民占到近90%,而认为上级政府实际曾公开征询过意见的农民不足30%。这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巨大落差,恰恰是“自上而下”供给决策机制的一种反映。忽视农民需求表达的供给决策,容易造成供给与需求失衡,从而降低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表11是按供给决策是否曾公开征询农民有关农村道路、水利方面供给等情况的意见进行分组后,得出的农民满意度均值统计。
  可以看出,认为供给决策的制定曾公开征询过意见的农民,其满意度均值明显高于认为未曾公开征询过意见的农民,即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越是征询农民的意见,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供给效率就越高。
  3.资金筹集机制
  资金筹集机制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物品的成本分摊。由于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不尽相同,不同的成本分摊会影响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评价。换言之,资金筹集机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道路和自来水设施的资金筹集方式比农田灌溉设施的资金筹集方式要更合理一些,建设资金“完全靠农民自身”的比例,前者约为30%~40%,而后者达到了80%。这说明,在农田灌溉设施建设方面,国家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国家缺位现象严重。此外,资金的筹集越是减轻农民的成本分摊,农民满意度均值就越高,供给效率也越高。
  4.监督机制
  对监督机制的测量包括养护机制和资金监督机制两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养护机制和资金监督机制均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
  可以看出,认为公共物品“有监督”的农民,其满意度均值要明显高于认为“没有监督”的农民。
  (四)农民的心理比较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
  农民的心理比较,包括纵向上的心理比较和横向上的心理比较。纵向上的心理比较,是指与过去相比,农民感觉目前的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横向上的心理比较,是指与相邻地区的其他村庄相比,农民感觉本村的公共物品供给状况是更好还是更差。农民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心理比较,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或挫折感,从而影响农民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满意度评价。
  1.纵向上的心理比较
  表18列出的是农民对公共物品纵向的心理比较状况的百分比统计值。
  可以看出,随着农民横向心理比较结果从“好”到“差”,农民对公共物品满意度的均值也呈下降趋势。
  三、总结及启示
  1.农村公共物品的供需缺口、价格水平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越大,表示供给效率越低;价格水平越低,表示供给效率越高[12]。相对而言,农田灌溉设施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供需缺口远大于道路和自来水设施。为此,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的局面。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对供给效率有重要影响。需求表达机制越完善,供给决策越民主,农民的成本分摊越少,公共品维护机制越完善,建设资金管理监督越严格,农民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供给效率亦越高[13]。为此,应健全现有的基层民主制度框架,完善需求表达机制,加强对公共品的后续养护;同时,积极发挥乡镇和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增强公共物品建设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农民的心理比较也是影响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民越是感觉目前的公共物品供给状况优于过去,或好于相邻地区的其他村庄,其对公共物品的满意度评价就越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亦越高。为此,农村公共品供给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实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参考文献:
  [1]刘保平,秦国民.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现状、问题与改革[J].甘肃社会科学,2003(2):7678,89.
  [2]官永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形成机理与目标模式选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659.
  [3]寇铁军,任晓东.构建“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J].地方财政研究,2006(2):1417.
  [4]JOHNS L L,HMCIRDOCK S. The Incremental Nature of Public Service Delivery: Implications for Rural Areas[J]. Sourc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8(5):955.
  [5]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问题探索[J].财贸经济,2001(10):7477.
  [6]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3644.
  [7]BERNSTEIN T P,LU X.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Peasants,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EB/OL].(20111012)[201212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a31d8f0100 um6g.html.
  [8]李琴,熊启泉,孙良媛.利益主体博弈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J].农业经济问题,2005(4):3437.
  [9]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第14版.萧琛,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41.
  [10]赵宇,姜海臣.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J].中国农村经济,2007(5):5262.
  [11]李燕凌,曾福生.农村公共品供给农民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8):318.
  [1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M].梅汝相,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0.
  [13]彭尚平,张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四川省绵阳、阿坝和遂宁的调研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2227.
其他文献
摘要:莫言的几大长篇力作,从《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一直到《蛙》,在性、爱、食、色的表层符码下,潜藏着一组深层密码,即身体和欲望这两大元素。运用当今席卷欧美的身体研究理论,以《蛙》为例,围绕颠覆传统的身体观、身体的性与性别、身体的隐喻等展开论述,探索《蛙》的当代意义,展示身体在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直被忽视的根本性地位,揭示莫言小说中“身体”的独特内涵及“身体”表征下的隐喻
期刊
摘要:电子商务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购物风险。文章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用淘宝网交易数据对C2C市场上消费者的从众决策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C2C市场上店铺的日销量在店铺间存在二八分布的特征,说明网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从众行为。基于面板模型对店铺市场份额的研究表明,店铺历史销量信息对消费者选择店铺的决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店铺信用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并不显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有二:一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现实并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二是通过对中国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即形成中国化马克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
期刊
摘要:关于自然美,在美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今天,关于生态环境的讨论和研究显得更是重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诸多关于原生态自然的理论见解,这些名家论述对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原生态自然美的欣赏都有巨大帮助。为此,在《庄子·齐物论》解读的基础上挖掘其中一些对原生态自然之美有理论支持作用的论述,旨在说明一些原生态自然的审美活动的特点,以唤起
期刊
摘要: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平台,对其中注册并认证的18个“985”高校官方微博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考察高校官方微博的信息发布数量、关注数、粉丝数、注册天数、原创率等指标,并对这18个样本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进一步研究大学微博的时间特征和议题特征,发现微博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和普及,微博的应用为推进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高校官方微博也存在总体影响力和管理能力不高,微
期刊
摘要: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开始应用于IPTV行业,IPTV运营商结合云计算技术不断推出新型服务模式,较易侵犯他人版权。其中,“回看”模式和国外Cablevision案以及Optus案被告提供的云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版权角度对“回看”模式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可以认定“回看”模式提供未经授权作品的行为在我国侵犯了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实质侵害不大。IPTV运营商在推出新型服务模式前
期刊
摘要:我国科技社团正值发展良机,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及社会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地方科技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以重庆市为例,通过调研分析了地方科技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外部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完善,落实不足;内部表现为承接职能不多造成自我造血功能弱,经费收入少制约社团开展活动,专职人员比例低影响社团能力建设,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阻碍社团民主办会,会员服务意识
期刊
摘要:随着门户网站的快速发展,新闻跟帖已经成为网民针对各种事件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在反映舆情民意上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雾霾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通过研究腾讯和网易新闻专题栏目中有关雾霾的三个小专题中的新闻跟帖,分析了网民跟帖的特点。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研究发现当编辑倾向于维护名人时,网民会更多地选择对抗式或协商式解读;当编辑凸显事件危害或批判权威时,大部
期刊
摘 要:对国际社交媒体选取若干种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媒体进行抽样,通过网络爬虫和文档预处理软件进行网页采集和字段处理,在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结合内容挖掘方法和工具进行词频分析、共现词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以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策略。国际社交媒体的热点内容中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呈现具有关注历史文化、日常文化等若干共同特点,而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