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无缝线路钢轨伸缩附加力算法研究

来源 :铁道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guster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目前的梁轨伸缩力算法较多使用常量阻力计算模型,当跨径很大时,有可能不存在有力学意义的解。为了得到准确的桥上无缝线路钢轨在温度作用下的伸缩力解析算法,解决桥梁温度跨度取值以及合理的纵向阻力选择问题,本文采用非线性纵向阻力模型,根据扣件进入塑性变形区的位置将无缝线路分成若干个区段,通过建立平衡微分方程组,求解得到钢轨位移及伸缩力。研究结论:(1)依照无缝线路规范设计条件,计算了不同纵向阻力、不同跨度桥梁上钢轨最大应力以及梁轨最大相对位移;(2)在不考虑制动力的情况下,可得出基于钢轨强度限值下不同纵向阻力对应的温度跨度限值;(3)以70 mm和90 mm作为断缝宽度限值,得出线路纵向阻力的最小取值分别为17 N/(mm·线)和13 N/(mm·线);(4)本文算法可为桥上无缝线路的桥梁温度跨度及线路纵向阻力的选择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正>十多年来,中国的基础电信业收入增速表现为明显的移动代际升级波次性。从2009年~2014年的3G周期,到2015年~2019年的4G周期,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均为波次性的先升后降。有理由相信,移动代际升级依然会是"十四五"信息通信业发展的关键变量。随着全社会数字化转型提速,数字经济将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拉动通信业新增量。而运营商云改数转必将成为发展新引擎,有望改变以往波次后期的增速骤降。笔者
期刊
针对长距离多转位电缆敷设困难这一技术特点,设计了一种放缆辅助滚筒装置,并配合卷扬机牵引,有效防止敷设过程中电缆行走不畅、扭曲、划伤、滑脱和掉落的风险。通过放缆辅助滚筒装置的设计、制作、安装及配合电缆敷设,形成一种电缆敷设的新工艺。该工艺可提高施工效率、电缆敷设质量,降低危险系数。
期刊
为分析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拱桥上无缝线路纵向力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钢桁梁、吊杆、拱肋以及相邻桥跨结构的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拱桥与轨道相互作用模型,研究了温度、竖向荷载作用下大跨度连续钢桁梁拱桥无缝线路纵向力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温度荷载作用下,钢轨伸缩附加力主要由钢桁梁温度变化引起,拱肋和吊杆温降对系统纵向受力和位移影响较小,连续钢桁梁拱桥两端设置伸缩调节器能够有效降低梁端钢轨纵向温度附加力
期刊
期刊
从指向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物学的理解出发,生物学学科思想的内涵包括生命观念和生物学本质两个方面。生物学学科思想是生物学知识的内核,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回归主体的生命性,认识人的自然本质;二是关注主体的系统性,揭示人的社会本质;三是审视生物学的演进,发展人的精神本质。生物学学科思想观照下教学的回应体现为:开展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引入科学史,助力学生形成科
期刊
现行TB10015—2012《铁路无缝线路设计规范》中断轨力取值偏于保守,往往限制桥梁设计。以铁路常用的16,20,24,32,40 m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建立钢轨-桥梁-桥梁墩台三维有限元空间力学计算模型。考虑无砟及有砟轨道类型、不同简支梁墩台刚度,分别模拟计算双线4根钢轨折断、单根钢轨折断工况下的墩台断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简支梁断轨力计算公式修正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墩台刚度接近刚性时,16m,
期刊
数学符号语言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一种,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将数学符号语言运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数学符号语言的作用、特点、使用方法。文章从数学符号语言的作用、数学符号语言运用意识、数学符号语言的运用方法等方面入手,对初中数学符号语言运用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期刊
为保证铁路轨道、桥梁在温度及列车荷载作用下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大跨度桥梁需进行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检算。针对桥上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计算模型建立难度大、耗时长、且建立的模型通用性不足的特点,根据桥梁轨相互作用理论,基于Windows系统采用VB.net及ANSYS APDL二次开发语言,研发了桥上无缝线路纵向附加力计算软件。软件拥有完善的前后处理模块,前处理模块可实现多种桥跨组合等参数的输入,内核
期刊
<正>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复习课本关于角的知识点。2.结合生活情境,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发展数学思维。二、核心能力培养点在认识数学图形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微课正文P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P2:同学们,关于角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期刊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渗透学科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策略.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构学科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以"角的初步认识复习课"这一课为例,教师是通过从"学"到"思"、从"联"到"悟"、从"易"到"难"、从"片段"到"整体"、从"被动"到"主动",引导学生从模糊片面走向了清晰全面,对这一单元进行整体的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