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洪水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分布与来源的影响

来源 :海洋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0612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2020年7月洪水期间采集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温度、盐度、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质量浓度、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质量浓度和颗粒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 CPOC)等数据,分析了洪水事件对该区域POC分布与来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POC和盐度呈显著负相关(r2=0.41,p<0.01),与TSM呈显著正相关(r2=0.92,p<0.01),表明咸淡水的混合是影响POC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东北部表层海水POC质量浓度局部升高,并且δ13 CPOC值显示为海源信号,表明浮游植物生产是影响该海域POC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高径流量形成的稀释效应,洪水事件会降低陆源输入的POC质量浓度,研究区域东南侧偏轻的δ13 CPOC也表明,洪水事件会扩大陆源POC在东海的影响范围.
其他文献
玻碳电极(GCE)是各类电化学传感器常用的基础电极,其界面特征直接影响检测性能.本文详细考察了电极体系的电化学过程,针对GCE传感界面,探讨了一个等效电路中电解质电阻、电荷输运电阻、扩散阻抗、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阻抗、表面吸附阻抗和双电层电容等电学元件的物理意义,并给出了对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改变模型中5个参数值,模拟了不同状态下的阻抗谱,分析了电极系统各参数对GCE阻抗谱的贡献规律.最后,采用该数学模型对裸GCE和修饰GCE在铁氰化钾溶液中的阻抗谱进行分析,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度高;基于拟合获得参数
探寻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催化活性的析氢反应(HER)催化材料一直是可持续能源发展研究中的热点.Ti2C具有表面活性位点多和优良的力学稳定性、导电性等,已成为潜在的制氢催化剂.然而,终端O修饰Ti2C表面,会降低该材料的导电性,进而限制了电子在价带与导带间的输运.本研究通过Nb掺杂,构建双电层Janus-TiNbCO2,并借助VASP软件研究了Janus-TiNbCO2的能带结构、HER性能和HER反应路径过渡态.结果 表明,Janus-TiNb-CO2为导体材料,其在应力、氧空位缺陷和H*覆盖度的影响下,均表
国内工厂生产过硫酸铵大多采用工艺简单且产品纯度高的电解法,但是电解法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能耗过高的问题.这一问题限制了过硫酸铵在许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对硫酸铵电解生成过硫酸铵的设备及工艺进行设计和研究,以期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实验基于零极距和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的设计,研究了加酸量、抑制剂用量、出入口温度和电解液浓度等因素对电解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电解液中加酸并且在阳极液中添加抑制剂对提高电流效率和降低槽电压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电流效率可达到98%,生产过程能耗显著降低.另外,电解槽
由于装配压力的作用,气体扩散层产生形变,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气体扩散层形变后对燃料电池性能产生的影响,但对不同流道宽度的燃料电池探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一个单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模型,研究了不同装配压力以及三种流道与肋度比(流道与肋宽比分别为3∶2、1∶1、2∶3)下,气体扩散层厚度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孔隙率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显示,随着装配压力的增加,肋下气体扩散层厚度变薄,孔隙率减小,电导率增加;在相同装配压力下,流道与肋宽度比值越大,肋下孔隙率越小,电
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简称连续体)是连接陆地和大洋的过渡地带,也是目前全球碳收支估算的薄弱环节.这个复杂的海陆交互生态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溶解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陆地和流域光合作用或化学风化作用固定的碳也可以被横向输送到陆架和大洋中.本文以国际上著名的切萨皮克湾以及长江-长江口-东海等为例,综述了连续体碳循环研究的进展,并指出通过陆海统筹、海空一体、点线面结合的系统观测,结合动力-生态数值模拟、沉积记录开展多时空尺度过程机制分析研究,是阐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河流-河口-近海连续体碳
以离子液体为碳源和氮源、次亚磷酸钠为磷源、乙酸镍为镍源,一步法制备了磷化镍/氮磷共掺杂碳(Ni2P/NPC)复合材料.SEM、TEM等检测结果表明Ni2P纳米颗粒在N、P共掺杂碳骨架上均匀分布.将所制备Ni2P/NP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Ni2P/NPC电极在0.1、0.5、1、3和5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377.7、294.1、265.4、211.7和187.5 mAh·g-1.当电流密度重新回到0.1 A·g-1,放电比容量为368.1 mAh·g-1.电极结构在大倍率下可以保
通过制备Ti/α/β-PbO2、 Ti/Ag/β-PbO2这两种含有不同中间层的钛基二氧化铅电极来探究电催化氧化技术快速测定葡萄糖模拟废水中有机物(COD)含量的可行性.为了评估两种电极的各项性能,首先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电极进行形貌表征,其次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包括线性伏安曲线(LSV)、塔菲尔曲线(Tafel)、循环伏安曲线(CV)以及交流阻抗测量分析.结果 表明,Ti/α/β-PbO2电极表面晶体结构更加均匀,晶粒尺寸偏小,具有更大的电活性表面积.Ti/α/β-PbO2电极的
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但有区别的作用引起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富营养化,造成夏季底层水体低氧现象加剧,成为近海生态健康恶化的重要征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该海域低氧研究中获得的重要认识,分析了底层水体溶解氧的潮周期尺度、事件尺度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重点从层化与物质输运角度,介绍了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海洋锋面、风和潮等过程影响底层水体中氧气消耗或补充的机制,揭示了本海域主要低氧现象分别位于长江口和浙江近海的特征,对比了两处低氧区形成与演变的异同机制.目前,对低氧形成机制的定性认识和多尺度变化特征的了解已经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的3个前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河口泥区未来演化趋势、泥区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条件和过程、泥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初级生产及低氧水层的关系、泥区消浪作用及其机制、颗粒态有机质衰减曲线(或曲线族)、颗粒态有机质碳库增量潜力等.其研究需要海洋观测站网在底部边界层、水层、新型数据上的支撑,以满足数
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是反映碳循环调控机理和季节性酸化过程的重要海水化学参数.本文根据2011年3月、7月、11月和12月4个不同季节航次获取的长江口海域海水碳酸盐体系参数,探讨了长江口-东海P断面溶解无机碳(DIC)和总碱度(T A)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陆架区,DIC和T A的平均值均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垂直分布上,夏季和秋季受长江冲淡水影响出现层化现象,春季和冬季均垂直混合较均匀.东海内陆架DIC与温度和DO呈显著负相关;T A则受温度和DO变化影响较小,与盐度呈正相关.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