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事务的拓展,辅导员工作已经成为了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非典”“甲流”等各类重大疫情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到学生群体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而高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场所,如果重大疾病疫情事件得不到有效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将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后果严重的社会事件。因此,分析重大疫情事件中的学生群体行为特点,研究探讨重大疫情发生时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辅导员工作领域一个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全新课题。
重大疫情袭击时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特点分析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公众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普遍会产生明显的“羊群效应”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且明显模仿跟从他人行为,从而产生群体性的传播传染现象。国内学者在对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研究发现,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普通社会公众所具有的“羊群效应”行为,如传播疫情信息、推卸社会责任以及模仿他人行为等。但是,大学生受其自身因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往往处于信息严重缺失的一方,使得大学生群体又具有盲目跟从性、自发求知性、心理脆弱性、安全无助性等群体行为特点。
正是基于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行为特点、客观生存需要以及对重大疫情应对经验的缺乏,才导致了重大疫情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学生群体对各种媒介传播的疫情信息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和求知性,另一方面却因远离亲人和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信任而表现出很强的无助感和安全缺失感。这些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学生群体出现了类似“非典”疫情暴发期间的“逃逸”等现象的发生。这一行为也说明了学生群体具有盲目跟从性的行为特点,更说明了在重大疫情事件下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行为具有极易产生的特点。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管理者缺乏信任,并且自身又处于信息严重缺失地位时,面对重大疫情事件都有可能发生非理性行为,即便是疫情防控专家也不例外。因此,片面指责“非典”疫情中发生“逃逸”行为的学生群体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言论是失之偏颇的。
追究“逃逸”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在工作中无法及时公开疫情应对信息,漠视学生基本知情权,疫情应对方式缺乏预见性,学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意识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严重。也正是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才直接造成学生群体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普遍产生心理恐慌性过度反应现象。显然传统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在重大疫情事件处置应对的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已经开始凸显。因此,辅导员在重大疫情事件背景下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反应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需要,能否抓住学生群体行为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行为结果和重大疫情事件处置应对的成败。
辅导员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在应对重大疫情袭扰中的弊端
1.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弊端
在传统工作的方式方法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弊端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二是漠视学生的知情权。课题组成员就校园突发事件进行调查,相关结果显示:从信息的依赖程度看,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对学校和辅导员的通告最为信任,并且认为学校和辅导员在此类事件中发布的信息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但相比大学生的高度信息信赖而言,学校和辅导员的信息披露还存在很大问题,近半数学生表示学校和辅导员在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公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信息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权力观倾向,缺乏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特别是在处理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时往往认为信息公开会引起学生恐慌和校园稳定,并且认为这是内部保密事项,拒绝将疫情事件的真实信息公开,漠视大学生的基本知情权。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充分表现出辅导员在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不信任;而真正负责任、值得信赖的辅导员应该科学的判断出可能发生的恐慌,并教会学生如何去科学应对恐慌。
2.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学生恐慌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重大疫情事件的学生恐慌管理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项难以具体控制操作的工作,因此,大多数辅导员都会把学生恐慌视为影响校园稳定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大范围的恐慌现象产生,辅导员惯于通过封锁消息的方式来避免恐慌范围的扩大化。但是,受到当今信息渠道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学生公民意识觉醒以及重大疫情暴发的全球性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下依靠封锁消息来消除恐慌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需要。
第二,传统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生恐慌管理模式在重大疫情发生时,通常将大学生视为缺乏安全识别力、专业判断力和行为理性意识的群体。在很多时候并不认为学生恐慌现象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现象,相反会将学生的恐慌情绪和异常表现界定为非理性行为加以指责和强制性控制,片面地从主观上漠视学生群体的本能心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和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下降,加大重大疫情事件的处置难度。
3.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群体行为应对方式的弊端
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传统的群体行为应对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为被动应对和方式单一。任何群体行为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普通社会公众具有的“羊群效应”行为。但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受校园环境的影响,又使得其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具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的群体行为时难以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应对方式缺乏预见性和实效性,最终导致辅导员在重大疫情事件中对学生群体行为的被动应对局面。
传统方式下辅导员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中的学生群体行为时,漠视大学生在特殊背景下的心理预期和真实需要,大多采用强制性权力干预和规劝教育的单一方式来盲目处理所有的群体行为现象。这种方式不利于从心理上及时疏导学生的恐慌心理,反而直接加大了重大疫情事件处理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阻碍,甚至促使恐慌性群体行为的蔓延。
4.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学生教育演练模式的弊端
课题组成员就学校针对重大疫情事件进行的日常教育演练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在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被问及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中学生群体最需要的帮助方式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有效的安全保护和心理辅导。但是,传统模式下辅导员更倾向于突出强调当重大疫情发生时,如何通过强制性约束措施、医疗和检测技术去控制和消除疫情现象,反映了辅导员在传统的模式下面对疫情存在权力倾向和被动防御心理,并且惯于强调科学技术的核心地位,缺乏人本主义理念,忽视人在重大疫情事件中的主体核心地位。这直接造成 辅导员在强化学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危机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巨大不足,造成学生群体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普遍产生心理恐慌性过度反应;并且辅导员的权力观倾向和强制性约束措施使得学生群体可能出现心理无助感和异常抗拒行为。例如,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事件中,我国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因心理恐慌而产生自杀行为或患上心理疾病的情况,同时学校在进行封校隔离防御措施时,部分学生还出现了“逃逸”现象。
建立重大疫情突袭下辅导员人本主义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
人本主义核心理念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就是要把学生群体的利益放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的首位,充分认可和信任学生群体在疫情应对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作用,并在应对疫情事件中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和真实需求,实现学生群体对应对方案的广泛参与和理解支持。
1.辅导员人本主义信息沟通模式
第一,要求辅导员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在工作中要满足学生的基本知情权,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公开制度。要在疫情信息层层上报的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将有关重大疫情时间的具体信息向学生群体公开,使学生群体了解疫情事件的真相,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应对和具体防范工作,提高学生群体对学校和辅导员在疫情应对工作中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同时,防止人为因素恶意传播和扭曲疫情信息所造成的学生群体大范围恐慌现象,以及恶意利用疫情事件本身来从事非法犯罪活动。
第二,要求辅导员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在工作中要有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策略。因为,过度信息公开会造成学生群体的大范围恐慌,同时可能被新闻、网络等媒体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渲染和放大,使学生群体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恐慌反应。在具体的信息公开策略中辅导员要注意把握以下重点:一要与学生群体积极主动进行双向沟通,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二要告知学生群体疫情事件的真相,并注意告知方式的策略性和艺术性;三要让权威性的疫情防疫专家说话,并建立疫情事件处置应对进展情况的公开统一信息发布制度。
2.辅导员人本主义学生恐惧管理模式
第一,要正确了解学生产生恐惧现象的根本来源。一般而言,学生产生恐惧现象的根本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个体自身因素、疫情事件本身特征、学生个体与疫情事件的关系以及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重大疫情袭击时要深入观察学生的恐惧表现,分析背后可能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在全面正确审慎考虑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来处置学生恐惧现象。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群体恐惧的真实心理感受。要充分认识到重大疫情发生时学生的恐慌现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于辅导员而言面对重大疫情的袭扰,更需要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去深入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且不可将学生的恐慌情绪和异常表现主观地界定为非理性行为加以指责和强制性控制。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恐惧心理感受,探讨如何教会学生去管理和应对恐慌。
第三,要积极主动帮助学生群体战胜恐惧。具体而言,需要辅导员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恐惧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努力去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战胜恐惧一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依赖关系,提供坦诚公开的交流沟通平台;二要有果断坚强的管理风格,为学生群体战胜恐惧提供精神支柱;三要积极主动寻求化解学生群体恐惧的有效途径。
3.辅导员人本主义群体行为应对模式
第一,辅导员必须认识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提高自身工作的预见性和时效性。重大疫情事件下的学生群体行为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其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辅导员应深入分析思考不同群体行为的显著特征,正确把握其产生的心理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差异化和专门性应对措施,提高自身工作的预见I生和时效性。
第二,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积极主动与学生群体进行正向信息沟通与交流。在发布疫情应对最新进展信息的同时,就学生群体的疑问和意见予以及时反馈,并对预期可能发生的非理性群体行为提前进行预警通报,告诉学生群体应如何处置自身的非理性行为倾向,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来主动化解非理性情绪和行为。
4.辅导员人本主义学生教育演练模式
第一,辅导员要尽早安排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教育和模拟演练。在重大疫情应对上,一要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加强急救知识、互救本领、疫情应对措施的宣传和培训;二要根据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疫情事件进行模拟演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育学生的危机意识,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疫情危机应对能力。
第二,辅导员要重视重大疫情事件中学生群体的心理救助工作。大学生群体在经历重大疫情事件时通常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归属感以及安全感,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应借助心理专家帮助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恢复,要严格避免由于辅导员工作中的强制性约束措施使得学生群体出现心理无助感和异常抗拒行为现象的出现。
传统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发生时存在明显的弊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形成人本主义的危机应对理念,缺乏对学生群体主体地位、价值作用的认可和信任;直接造成辅导员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漠视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和真实需求,并导致重大疫情应对方案缺乏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和理解支持,使得学校的重大疫情危机应对策略失效。因此,科学有效地应对日益多发的重大疫情事件,就必须要求辅导员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建立人本主义核心理念的工作方式方法。
[任编辑:常晶]
重大疫情袭击时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特点分析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公众在面对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普遍会产生明显的“羊群效应”行为,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并且明显模仿跟从他人行为,从而产生群体性的传播传染现象。国内学者在对2003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的研究发现,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普通社会公众所具有的“羊群效应”行为,如传播疫情信息、推卸社会责任以及模仿他人行为等。但是,大学生受其自身因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往往处于信息严重缺失的一方,使得大学生群体又具有盲目跟从性、自发求知性、心理脆弱性、安全无助性等群体行为特点。
正是基于学生群体的自身因素、行为特点、客观生存需要以及对重大疫情应对经验的缺乏,才导致了重大疫情事件发生时,一方面学生群体对各种媒介传播的疫情信息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和求知性,另一方面却因远离亲人和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信任而表现出很强的无助感和安全缺失感。这些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学生群体出现了类似“非典”疫情暴发期间的“逃逸”等现象的发生。这一行为也说明了学生群体具有盲目跟从性的行为特点,更说明了在重大疫情事件下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行为具有极易产生的特点。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人对自身生存环境中的管理者缺乏信任,并且自身又处于信息严重缺失地位时,面对重大疫情事件都有可能发生非理性行为,即便是疫情防控专家也不例外。因此,片面指责“非典”疫情中发生“逃逸”行为的学生群体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的言论是失之偏颇的。
追究“逃逸”行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在工作中无法及时公开疫情应对信息,漠视学生基本知情权,疫情应对方式缺乏预见性,学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和危机意识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严重。也正是这些问题的严重存在才直接造成学生群体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普遍产生心理恐慌性过度反应现象。显然传统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在重大疫情事件处置应对的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已经开始凸显。因此,辅导员在重大疫情事件背景下工作的方式方法能否反应学生群体的切身利益需要,能否抓住学生群体行为特点,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行为结果和重大疫情事件处置应对的成败。
辅导员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在应对重大疫情袭扰中的弊端
1.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信息沟通机制的弊端
在传统工作的方式方法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信息沟通机制弊端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二是漠视学生的知情权。课题组成员就校园突发事件进行调查,相关结果显示:从信息的依赖程度看,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对学校和辅导员的通告最为信任,并且认为学校和辅导员在此类事件中发布的信息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但相比大学生的高度信息信赖而言,学校和辅导员的信息披露还存在很大问题,近半数学生表示学校和辅导员在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公开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传统的辅导员工作信息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权力观倾向,缺乏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特别是在处理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时往往认为信息公开会引起学生恐慌和校园稳定,并且认为这是内部保密事项,拒绝将疫情事件的真实信息公开,漠视大学生的基本知情权。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充分表现出辅导员在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背景下对大学生群体的不信任;而真正负责任、值得信赖的辅导员应该科学的判断出可能发生的恐慌,并教会学生如何去科学应对恐慌。
2.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学生恐慌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重大疫情事件的学生恐慌管理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是一项难以具体控制操作的工作,因此,大多数辅导员都会把学生恐慌视为影响校园稳定的主要因素。为了避免大范围的恐慌现象产生,辅导员惯于通过封锁消息的方式来避免恐慌范围的扩大化。但是,受到当今信息渠道和传播方式多样化、学生公民意识觉醒以及重大疫情暴发的全球性和突发性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下依靠封锁消息来消除恐慌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期辅导员工作的需要。
第二,传统辅导员工作中的学生恐慌管理模式在重大疫情发生时,通常将大学生视为缺乏安全识别力、专业判断力和行为理性意识的群体。在很多时候并不认为学生恐慌现象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现象,相反会将学生的恐慌情绪和异常表现界定为非理性行为加以指责和强制性控制,片面地从主观上漠视学生群体的本能心理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校和辅导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公信力下降,加大重大疫情事件的处置难度。
3.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群体行为应对方式的弊端
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传统的群体行为应对方式的弊端主要体现为被动应对和方式单一。任何群体行为的发生都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大学生会表现出普通社会公众具有的“羊群效应”行为。但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等受校园环境的影响,又使得其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具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的群体行为时难以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应对方式缺乏预见性和实效性,最终导致辅导员在重大疫情事件中对学生群体行为的被动应对局面。
传统方式下辅导员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中的学生群体行为时,漠视大学生在特殊背景下的心理预期和真实需要,大多采用强制性权力干预和规劝教育的单一方式来盲目处理所有的群体行为现象。这种方式不利于从心理上及时疏导学生的恐慌心理,反而直接加大了重大疫情事件处理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阻碍,甚至促使恐慌性群体行为的蔓延。
4.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中学生教育演练模式的弊端
课题组成员就学校针对重大疫情事件进行的日常教育演练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在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被问及重大疫情等危机事件中学生群体最需要的帮助方式时,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有效的安全保护和心理辅导。但是,传统模式下辅导员更倾向于突出强调当重大疫情发生时,如何通过强制性约束措施、医疗和检测技术去控制和消除疫情现象,反映了辅导员在传统的模式下面对疫情存在权力倾向和被动防御心理,并且惯于强调科学技术的核心地位,缺乏人本主义理念,忽视人在重大疫情事件中的主体核心地位。这直接造成 辅导员在强化学生危机心理承受能力、危机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存在巨大不足,造成学生群体在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普遍产生心理恐慌性过度反应;并且辅导员的权力观倾向和强制性约束措施使得学生群体可能出现心理无助感和异常抗拒行为。例如,在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事件中,我国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因心理恐慌而产生自杀行为或患上心理疾病的情况,同时学校在进行封校隔离防御措施时,部分学生还出现了“逃逸”现象。
建立重大疫情突袭下辅导员人本主义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
人本主义核心理念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新模式就是要把学生群体的利益放在重大疫情应对工作的首位,充分认可和信任学生群体在疫情应对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作用,并在应对疫情事件中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和真实需求,实现学生群体对应对方案的广泛参与和理解支持。
1.辅导员人本主义信息沟通模式
第一,要求辅导员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在工作中要满足学生的基本知情权,建立规范化的信息公开制度。要在疫情信息层层上报的同时根据相关规定,将有关重大疫情时间的具体信息向学生群体公开,使学生群体了解疫情事件的真相,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应对和具体防范工作,提高学生群体对学校和辅导员在疫情应对工作中的信任和理解支持。同时,防止人为因素恶意传播和扭曲疫情信息所造成的学生群体大范围恐慌现象,以及恶意利用疫情事件本身来从事非法犯罪活动。
第二,要求辅导员面对重大疫情事件时在工作中要有科学合理的信息公开策略。因为,过度信息公开会造成学生群体的大范围恐慌,同时可能被新闻、网络等媒体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渲染和放大,使学生群体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恐慌反应。在具体的信息公开策略中辅导员要注意把握以下重点:一要与学生群体积极主动进行双向沟通,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二要告知学生群体疫情事件的真相,并注意告知方式的策略性和艺术性;三要让权威性的疫情防疫专家说话,并建立疫情事件处置应对进展情况的公开统一信息发布制度。
2.辅导员人本主义学生恐惧管理模式
第一,要正确了解学生产生恐惧现象的根本来源。一般而言,学生产生恐惧现象的根本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个体自身因素、疫情事件本身特征、学生个体与疫情事件的关系以及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在重大疫情袭击时要深入观察学生的恐惧表现,分析背后可能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在全面正确审慎考虑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来处置学生恐惧现象。
第二,要充分尊重学生群体恐惧的真实心理感受。要充分认识到重大疫情发生时学生的恐慌现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于辅导员而言面对重大疫情的袭扰,更需要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去深入了解和尊重学生的真实心理感受,且不可将学生的恐慌情绪和异常表现主观地界定为非理性行为加以指责和强制性控制。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恐惧心理感受,探讨如何教会学生去管理和应对恐慌。
第三,要积极主动帮助学生群体战胜恐惧。具体而言,需要辅导员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恐惧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努力去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战胜恐惧一要建立与学生的信任依赖关系,提供坦诚公开的交流沟通平台;二要有果断坚强的管理风格,为学生群体战胜恐惧提供精神支柱;三要积极主动寻求化解学生群体恐惧的有效途径。
3.辅导员人本主义群体行为应对模式
第一,辅导员必须认识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提高自身工作的预见性和时效性。重大疫情事件下的学生群体行为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其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辅导员应深入分析思考不同群体行为的显著特征,正确把握其产生的心理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差异化和专门性应对措施,提高自身工作的预见I生和时效性。
第二,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积极主动与学生群体进行正向信息沟通与交流。在发布疫情应对最新进展信息的同时,就学生群体的疑问和意见予以及时反馈,并对预期可能发生的非理性群体行为提前进行预警通报,告诉学生群体应如何处置自身的非理性行为倾向,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来主动化解非理性情绪和行为。
4.辅导员人本主义学生教育演练模式
第一,辅导员要尽早安排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教育和模拟演练。在重大疫情应对上,一要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加强急救知识、互救本领、疫情应对措施的宣传和培训;二要根据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疫情事件进行模拟演习,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培育学生的危机意识,训练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疫情危机应对能力。
第二,辅导员要重视重大疫情事件中学生群体的心理救助工作。大学生群体在经历重大疫情事件时通常更需要心理上的疏导、归属感以及安全感,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救助工作和心理危机干预,必要时应借助心理专家帮助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恢复,要严格避免由于辅导员工作中的强制性约束措施使得学生群体出现心理无助感和异常抗拒行为现象的出现。
传统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发生时存在明显的弊端,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辅导员在工作中没有形成人本主义的危机应对理念,缺乏对学生群体主体地位、价值作用的认可和信任;直接造成辅导员在应对重大疫情事件时漠视学生群体的心理感受和真实需求,并导致重大疫情应对方案缺乏学生群体的广泛参与和理解支持,使得学校的重大疫情危机应对策略失效。因此,科学有效地应对日益多发的重大疫情事件,就必须要求辅导员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工作方法,建立人本主义核心理念的工作方式方法。
[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