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直/支链淀粉比饲粮对育肥猪粪便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动态影响

来源 :动物营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直/支链淀粉比饲粮对育肥猪粪便中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排放的动态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阉公猪72头,按初始体重[(77.00±0.52)kg]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木薯淀粉组、玉米淀粉组和豌豆淀粉组,每组8个重复(栏),每个重复3头猪.3组分别饲喂以木薯淀粉、玉米淀粉和豌豆淀粉作为唯一淀粉来源的饲粮,其直/支链淀粉的比值分别为0.11、0.25和0.44.试验预试期4 d,正试期40 d.在正试期的第1、10、20、30和40天采集育肥猪的新鲜粪便,用于主要微生物数量和臭气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2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梭菌ⅩⅣ(Clostridium clusterⅩⅣ)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数量显著增加(P<0.05);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数量显著减少(P<0.05).2)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乳酸、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3)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pH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组(P<0.05).4)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总挥发性生物胺和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3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色胺和尸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2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腐胺含量显著降低(P<0.05).5)与木薯淀粉组相比,第10、20、30和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吲哚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40天,豌豆淀粉组粪便中粪臭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饲喂含高直/支链淀粉比的豌豆淀粉饲粮可以增加育肥猪粪便中碳水化合物降解菌的数量,同时减少粪便中蛋白质降解菌的数量,从而降低粪便pH,改变粪便中微生物的发酵模式,最终减少粪便中NH3?N、生物胺、吲哚和粪臭素的排放,且在本试验的第20天即可产生上述效果.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地下式厂房水电厂传统的防水淹厂房保护系统现状,从现场元件结构设计、采集端子箱设计、信号传输路线选择、控制逻辑判断及控制中心定位等方面研究并设计出一套安全、可靠的防水淹厂房保护系统,充分考虑其抗干扰、安全可靠、防误动拒动等因素,实现可靠的预警控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下式厂房水电厂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该系统自在某地下式厂房实施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对类似地下式厂房水电厂应用具有推广意义.
为探明某拟建电厂区域内岩溶发育情况,确保电厂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稳定,通过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联用的方式,对比场址区域内初步勘察钻孔数据,在场址区域范围内进行岩溶勘察.探测结果显示:高密度电法对深层的大型溶洞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而地质雷达对于浅层的中大型溶洞能够较好地探测,两者相结合能够较全面地揭露岩溶.这说明两种方法成果互补,结合钻孔勘察能够取得较好的识别效果,对于类似的岩溶发育区域的勘察具有参考意义.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2种植物提取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免疫功能、肠道形态结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的影响.选取胎次相近(3~6胎次)、25日龄断奶的“大白×长白”二元仔猪1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杆菌肽锌+20 mg/kg硫酸抗敌素,植物提取物复合物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植物提取物复合物Ⅰ,植物提取物复合物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植物提取物复合物Ⅱ.预试期5 d
笔者针对乐滩水电站3号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合闸时监控系统报“第一组控制回路断线”“第二组控制回路断线”信号,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分闸时不报警情况的问题,进行故障分析与处理.通过对现场信号反馈并结合图纸将3号发变组保护改造部分与改造前进行对比分析,从监控、保护到断路器二次接线部分逐一排查找原因,最终确定是断路器监控合闸回路正负电源不取自同一空开的原因所致,并采取重新接线将断路器监控合闸回路电源引自同一空开正负电源取电.通过处理,消除了3号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合闸时监控系统报“第一组控制回路断线”“第二组控制回路断线”信
马齿苋又名蚂蚱菜、蚂蚁菜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嫩茎叶可做菜蔬,也是很好的畜禽饲料.马齿苋含有多糖、生物碱、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等多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血糖血脂等生物学功能.本文综述了马齿苋的主要生物学功能、作用机理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以期为马齿苋在畜牧领域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形式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144头健康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6.42±0.51)kg]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试验期28 d,分为前期(第1~14天)和后期(第15~28天)2个阶段.各组分别为:普通氧化锌组(在前期基础饲粮中添加1600 mg/kg普通氧化锌,后期添加110 mg/kg,以锌元素计);钝化氧化锌组(在前期基础饲粮中添加1600 mg/kg钝化氧化锌,后期添加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发酵苜蓿对母猪繁殖性能和母猪、仔猪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80头体况和预产期接近的“长×大”妊娠初产母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饲喂添加0、5%、10%和15%发酵苜蓿的饲粮,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试验从母猪妊娠开始到哺乳期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的成活率、健仔数和健仔率显著升高(P<0.05),死胎数、弱仔数和产程显著降低(P<0.05);各试验组的宫内发育迟缓(IUGR)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也被称为半导体纳米晶体,得益于其廉价的制造成本和独特的光学物理学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开发.而量子点的合成则是制备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对几种不同的量子点合成技术进行了概述,对国内外不同的基于量子点的光电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比较了不同种量子点薄膜的优缺点.最后,对量子点薄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恰木萨水电站渠道通水后,尾水渠内水位升高,造成主变压器基础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且有持续发展的趋势.针对此情况,笔者通过分析已建工程,总结出5种主变压器基础形式及其适用条件、要求、施工难点和工程投资等;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对主变压器下部砂砾石基础分别采用固结灌浆、高压旋喷桩的加固处理方式,并阐述了这2种加固处理方式的施工过程及注意事项.监测结果表明,主变压器基础良好,处理效果良好.通过此工程实例,为同类工程基础如何选择加固处理方式提供借鉴.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对超晶格界面进行研究时采用的测试分析手段.其中,通过拉曼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二次离子质谱(SI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方法可以对InAs/GaSbⅡ类超晶格材料界面类型、界面粗糙度、陡峭性等特性进行测试分析,从而评估超晶格界面质量.光致发光谱(PL谱)、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HRXRD)、霍尔测试、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则可以研究超晶格界面质量对超晶格材料能带、晶体质量、光学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