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国内不少高校在科研奖励上不惜大手笔、高投入,根据学术刊物级别对教师发表论文进行高额奖励,一篇学术论文的奖励低则千元,高则数万甚至数十万元。在某高校,对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论文的教师奖励竟高达100万元,金额直逼国家科技成果奖的奖金标准。
实事求是地来看,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的重金奖励科研成果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高校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实力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抢占发展机遇。高校重金奖励学术论文反映了高校对科研工作的普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重金奖励科研成果也带来了两个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首先,为了追求单纯的大学排名,提高知名度,一些高校只是单纯地通过重金奖励以增加高校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过问论文本身的“含金量”,客观上诱使一些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教师进行学术造假,导致本是探求真理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了对学术期刊的钻营和攻关活动,初衷原本不错的鼓励学术创新的论文奖励措施,在客观上沦为学术不端者进行学术造假的诱因。高校重金奖励科研成果催生的高校科研的功利化,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的人文精神氛围,而且扭曲了大学存在的本质。
其次,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奖励取向,降低了高校的教学地位,导致高校教学工作一步步被边缘化,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不仅普遍在教师职称评定上把科研成果作为唯一衡量尺度,淡化、弱化教学要求,而且在激励措施上也普遍重科研成果,轻教改成果,忽视教学绩效的考核与奖励。在这一片面激励政策的导向之下,高校教师普遍倾向科研而淡化或弱化教学,导致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普遍不足。一些高校甚至还一度出现“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现象,高校教学也落到“说时重要,忙时次要,平时不要或忘掉”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的激励制度构建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要理性地认识高校教学工作的地位、意义以及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的内在关系,将教学奖励纳入高校的激励体系并逐渐加大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与奖励,消除高校教学与科研对立的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的失衡问题。在高校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教学和科研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载体,二者是辩证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高校在重视科研投入和奖励的同时,也应当改变以往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传统,消除教学奖励在高校激励制度中的“缺场”状态,并不断加大对高校教学的投入和关注,构建高校教学与科研互重、互促的和谐教育生态。
其次,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必须要确立以质量为本的科研激励导向,为真正的学术创新预留精神空间。高校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时,必须改变只重成果数量不问质量的做法,切实突出科研成果内在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不能简单地看学术论文和著作等成果的数量以及发表刊物的级别或出版单位的等级,把它作为判定高校教师科研贡献和确定科研成果奖励额度的依据,而是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是否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价值标准,从而杜绝高校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成果的产出和应用脱节等问题,最终引导大学教师开展具有原创意义的科学探索工作。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使之具有严谨和冷静的学术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地为创造科学价值和财富而努力。
(彭泽平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实事求是地来看,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的重金奖励科研成果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高校的科研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实力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抢占发展机遇。高校重金奖励学术论文反映了高校对科研工作的普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重金奖励科研成果也带来了两个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首先,为了追求单纯的大学排名,提高知名度,一些高校只是单纯地通过重金奖励以增加高校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过问论文本身的“含金量”,客观上诱使一些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教师进行学术造假,导致本是探求真理的学术研究演变成了对学术期刊的钻营和攻关活动,初衷原本不错的鼓励学术创新的论文奖励措施,在客观上沦为学术不端者进行学术造假的诱因。高校重金奖励科研成果催生的高校科研的功利化,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大学的人文精神氛围,而且扭曲了大学存在的本质。
其次,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奖励取向,降低了高校的教学地位,导致高校教学工作一步步被边缘化,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前高校不仅普遍在教师职称评定上把科研成果作为唯一衡量尺度,淡化、弱化教学要求,而且在激励措施上也普遍重科研成果,轻教改成果,忽视教学绩效的考核与奖励。在这一片面激励政策的导向之下,高校教师普遍倾向科研而淡化或弱化教学,导致对教学的重视和投入普遍不足。一些高校甚至还一度出现“讲师不讲,教授不教”的现象,高校教学也落到“说时重要,忙时次要,平时不要或忘掉”的尴尬境地。其结果是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的激励制度构建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必须要理性地认识高校教学工作的地位、意义以及高校中科研和教学的内在关系,将教学奖励纳入高校的激励体系并逐渐加大对教学工作的考核与奖励,消除高校教学与科研对立的机制障碍,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的失衡问题。在高校中,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教学和科研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共同载体,二者是辩证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高校在重视科研投入和奖励的同时,也应当改变以往只重科研不重教学的传统,消除教学奖励在高校激励制度中的“缺场”状态,并不断加大对高校教学的投入和关注,构建高校教学与科研互重、互促的和谐教育生态。
其次,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必须要确立以质量为本的科研激励导向,为真正的学术创新预留精神空间。高校在对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时,必须改变只重成果数量不问质量的做法,切实突出科研成果内在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奖励,不能简单地看学术论文和著作等成果的数量以及发表刊物的级别或出版单位的等级,把它作为判定高校教师科研贡献和确定科研成果奖励额度的依据,而是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是否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价值标准,从而杜绝高校科研成果低水平重复、成果的产出和应用脱节等问题,最终引导大学教师开展具有原创意义的科学探索工作。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切实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使之具有严谨和冷静的学术态度,引导他们积极地为创造科学价值和财富而努力。
(彭泽平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