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其发展水平处于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2004年全市GDP仅398亿元,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赣州市委、市政府针对全市农业、农村的实际,于2004年9月份提出开展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10年,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赣州市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启动新村镇建设
一是科学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水、改厕、改路)。政府主导推进,制定整体工作方案,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做好示范点样板村建设,以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改”工作,重点改善乡村道路、农村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
(三)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发展新经济组织
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位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我市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等活动为载体,来创建精神文明。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社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赣州市发展农村新产业的主要做法
我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就狠抓了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了立足于本地优势,率先发展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循序渐进地发展农村产业的思路。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个政策、一套措施,一个目标、一个市场”的办法,实行项目带动的办法推进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带、产业区,推动优势产业的形成,在抓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竞争能力强,有能力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二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建设。我市进行了建设“十大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其中包括了从体制和机制上健全完善农业支技保护体系的工作。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产业集群,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传统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建设赣州特色农产品网,大力发展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和其它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目前,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省级龙头企业,46家市级龙头企业。通过积极推广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加强品牌商标保护和农产品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集中力量在影响力较大的媒介上进行品牌宣传,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如今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5个江西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部分特色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市下一步力争把赣南脐橙品牌做成全国最大、亚洲第一、国际著名的品牌,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全力抗衡美国新奇士脐橙,在东南亚和国内市场上夺取控制性的市场份额。
五是加强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我市力争把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体系,严格规范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竞争能力强赣州特色的农业龙头产品的生产,通过建设国家规范的农业产品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从产地环境、肥料、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等环节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新产业的经验体会
结合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产业的一些做法,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完善和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为了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依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下,农民可以土地入股、协议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解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地问题,同时政府应在流转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当前,必须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机制,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另外,加强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3、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政府必须站在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在征用农民土地时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更多地考虑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其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二)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首先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继续推进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精减机构和人员。其次是切实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明确人权、事权、财权,实现过去乡镇政府管理型向责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考核基层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再次是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基层政府的收支行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找准主导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榜样示范引导,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四)整合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资源
政府应该将新增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要改变过去分散零星的支持模式,对“三农”支持资金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整合,实现集中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率。把政府的补助投入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将政府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为支持农村发展产业方面,以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其发展水平处于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低山丘陵地区。2004年全市GDP仅398亿元,财政总收入38.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53元。
赣州市委、市政府针对全市农业、农村的实际,于2004年9月份提出开展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到2010年,全市60%的村镇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赣州市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启动新村镇建设
一是科学制定村镇建设整体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建立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村庄建设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全面开展“三清三改”工作(即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水、改厕、改路)。政府主导推进,制定整体工作方案,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扶持,做好示范点样板村建设,以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同时注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靠村民理事会和村民代表会,根据各个村不同的实际情况,按照“环境整洁,道路畅通”的要求,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改”工作,重点改善乡村道路、农村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
一是完成了产业建设规划。基本完成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工作。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三是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有力地支撑农业的发展。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
(三)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培训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使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现已建立县、乡、村各类培训基地3929个,其中县级273个,乡级965个,村级2690个。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师资库,提高师资水平,组织专家遵循“规范、实用、通俗、易懂”的原则编写或选用培训教材。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实效。各地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协议培训;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农业主导产业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对村两委干部、村级后备干部、农业生产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进行以发展本地主导产业、经营管理等所需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的大专学历教育。四是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发展新经济组织
一是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要求每个县的主导产业都要建立相应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全方位覆盖产业体系。三是对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牵办合作经济组织。我市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一是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进农家活动”。二是以开展创评文明信用户等活动为载体,来创建精神文明。三是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行政村为单位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延伸到共同利益更加紧密的以一个或几个聚集的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落,创建村组理事会,促进民主管理。逐步把乡村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四是进行文明村镇创建,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村镇。五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社区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实现每村有一个宣传文化阵地等。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紧紧围绕“亲民、爱民、富民”活动,把以“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三、赣州市发展农村新产业的主要做法
我市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初期就狠抓了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了立足于本地优势,率先发展农业为主的农村产业,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循序渐进地发展农村产业的思路。
一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个政策、一套措施,一个目标、一个市场”的办法,实行项目带动的办法推进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带、产业区,推动优势产业的形成,在抓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竞争能力强,有能力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二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建设。我市进行了建设“十大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作,其中包括了从体制和机制上健全完善农业支技保护体系的工作。一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良性利益联接机制,形成产业集群,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巩固发展传统产品交易市场,通过建设赣州特色农产品网,大力发展网上交易。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品牌效应。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和其它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注重抓好龙头企业的建设,目前,全市现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省级龙头企业,46家市级龙头企业。通过积极推广公司+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抓好产业化示范县、示范乡建设,形成基地带农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是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通过加强品牌商标保护和农产品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集中力量在影响力较大的媒介上进行品牌宣传,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如今赣南的脐橙、会昌的米粉、大余的金边瑞香、兴国的灰鹅、石城的白莲5个江西省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部分特色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市下一步力争把赣南脐橙品牌做成全国最大、亚洲第一、国际著名的品牌,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全力抗衡美国新奇士脐橙,在东南亚和国内市场上夺取控制性的市场份额。
五是加强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我市力争把主要农产品纳入标准化生产的体系,严格规范市场前景好、潜力大、竞争能力强赣州特色的农业龙头产品的生产,通过建设国家规范的农业产品检测检验体系、质量认证体系,逐步建立农产品从产地环境、肥料、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等环节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新产业的经验体会
结合赣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产业的一些做法,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完善和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在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关系。为了促进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依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下,农民可以土地入股、协议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解决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地问题,同时政府应在流转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当前,必须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机制,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整合农村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资金支持。另外,加强农业保险势在必行。
3、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政府必须站在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在征用农民土地时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更多地考虑失地农民的实际困难,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确保其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二)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首先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继续推进农村乡镇机构改革,精减机构和人员。其次是切实转变乡镇政府工作职能,明确人权、事权、财权,实现过去乡镇政府管理型向责任型服务型政府转变,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考核基层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再次是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基层政府的收支行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三)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
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找准主导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榜样示范引导,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
(四)整合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的资源
政府应该将新增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入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要改变过去分散零星的支持模式,对“三农”支持资金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整合,实现集中使用,以提高使用效率。把政府的补助投入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将政府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为支持农村发展产业方面,以发展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强农村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