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某些新进展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近5~10年来的进展,包括这些大疱病自身抗原定位、分子量、免疫遗传学、大疱病的几个新类型以及研究大疱病的几种新的实验室方法。

其他文献
作者用5种感觉检查法(WHO推荐的圆珠笔检查法、棉花、针尖、单尼龙丝和生物震感阈测量器)对坦桑尼亚一麻风村的75例麻风病人(手部无溃疡史者38人,手部有溃疡者37人)和32例对照者的手部感觉进行了检查,评价各种方法的效果、实用性和病人的理解力。检查时间为7~8月份,干燥季节。
期刊
硅酮曾被认为无生物学活性,但在动物研究中发现可引起局部组织反应。例如,给豚鼠注射液体硅酮,导致肉芽肿形成;给小鼠注射硅酮凝胶可在植入部位周围诱发纤维化损害;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人硅酮乳房植入后,会形成一胶原性包膜,这是能预料的。但某些患者可发展成严重的包膜挛缩,形成一厚的收缩性瘢痕。现报告1例硅酮乳房植入后所形成的包膜破裂,凝胶沿右上肢移行扩散形成营养不良,使右上肢皮肤呈线性硬皮
报告用两种一次量药物方案随机治疗少菌型麻风(PB)的临床试验结果。研究病人为1987年5月~1988年12月来自扎伊尔3个地区11个医疗单位的新病人。任何一处皮损涂片或活检中细菌指数(BI)都不大于1和病理组织象符合TT或BT麻风者。疗前记录一般情况,畸残程度,作3个以上部位的皮肤查菌,并于活动性皮损处取钻孔活检。
作者对少菌型麻风是否有菌血症和麻风菌抗原血症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54例未治少菌型麻风(BT50,TT4),年龄12~65岁,病期6个月至5年,所有病人3处皮肤(右耳垂和两处皮损)查菌均为阴性,疗前和MDT6个月时分别取血标本,10例年龄和性别相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
作者对用脱落细胞巴氏涂片异常的270例妇女及其男性性伴用阴道镜、阴茎镜及原位杂交(ISH)技术进行检查,男性性伴ISH阴性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复检.结果显示女性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最高检出率是在宫颈上皮内肿瘤(CIN-Ⅲ)损害中,25例中24例ISH阳性,阳性率为96%,其中HPV16是最常见的类型,检出率为73.1%.
期刊
外用壬二酸(AzA)已成功地用于治疗痤疮,在临床上与已知的疗法已作过比较。AzA似具有调节表皮角化作用,以及在体内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研究目的是判明单剂量外用AzA霜后能否成功地测出毛囊皮脂腺中的AzA,以及毛囊中浓度是否与体外抗菌作用所需浓度相一致。
期刊
简要综述了p53蛋白的生物特性以及在一些皮肤病中检出的意义。①正常皮肤内p53蛋白可抑制细胞的恶性转化。②p53基因突变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间接检测。③p53蛋白过量表达不仅仅限于皮肤肿瘤。④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细胞的高度增生并不一致,它可先于某些肿瘤的发生。⑤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了解一些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对1982~1992年间治疗的90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PP),包括疱疹样脓疱病(IH)8例,连续性肢端皮炎(AC)4例进行疗效评价。90例中男57例,女33例,住院者63例,门诊27例,发病年龄2~68岁,平均27.6岁。病期1周~30年。
期刊
该研究观察了235例同性恋/双性恋男性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患者,长期服用叠氮胸苷(AZT),剂量为1200mg/d,服法为200mg每4小时1次,共达5234病人-月(patientmonths)后的存活时间,由ARC发展为AIDS的发生率及其时间,以及出现血象、临床副作用等不能耐受用药的因素。同时以12例未经治疗的ARC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用药组发展成AIDS的中位数时间为61周,对
缝隙切开、毛囊微株移植术是在传统毛发皮瓣移植及环钻整柱体移植的基础上改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移植术。由于采取缝隙切开、受植部位不去除任何组织、用微小毛组织株植入以及前额发际线单毛囊微移植成形等,所以,植后成活率很高,前瘢痕形成率很低,美容效果好。被称之为毛发移植史上最重要的进展。现就该移植术的原理、特点、适应证、操作步骤及术后处理等进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