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战略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靠各级政府、全体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靠不断增长的经济水平作基础,靠不断发展、繁荣的农村新文化作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农村文化建设,1998年文化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两个《意见》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具体、全面。可以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党和国家的决策是英明的,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政策和措施是科学的。各级政府,各个阶层的每一位工作者,包括大众媒介以及媒介工作者都应该谋划好方法措施、履行好神圣的职责。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何宏光等通过对当前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①
詹宇祥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认为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始终没有走出困境,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阵地疲软,投入不足;机构尚存,功能弱化;人才匮乏,引智无门;需求升档,“落后”尚存;民间升温,政府冷淡。②
上述调查,分别从文化的构成上、文化的地域分布上、总的宏观上,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笔者的调研,归纳起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想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多;缺乏计划性、方向性,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队伍建设薄弱,缺乏专业性、稳定性;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实效性;管理引导不力。这些现实情况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与此相似,大众媒介在农村的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3.21%和94.54%,但是依然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媒介歧视,重电子、轻纸媒介接触的媒介失衡,重娱乐、轻实用的媒介信息选择偏差,不利于大众媒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发挥。
大众媒介应对策略
要充分认识大众媒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为人类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大众媒介的存在。即使在发展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的农村,媒介的传播仍旧无处不在,媒介的功能和作用无处不有。不仅具有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生活、发展经济以及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等功能,而且还具有均衡心理和心态的潜功能,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强化农村大众媒介设施建设。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应当说,这“四个纳入”如果真正落实到位,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越来越符合农村的实际,越来越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越来越惠及广大农民。在这些方面,确实不用作更深、更多的阐述,道理很明白,职责很明确,关键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到位。农村如果没有大众媒介设施,传播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成为一纸空文。
倾听农民的媒介信息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农民自己。最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关于农村、农业的报道明显增多,算得上“报纸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但本来应该是“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大都发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很少有来自农村基层农民的声音。其实,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中国有8亿农民,有8亿个“脑库”,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更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媒介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大众媒介在农村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就巨大,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客观实际同样影响了大众媒介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农村受众学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培养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也是传播的内容之一。
展现全新农民形象。农民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多是被批评的对象,很多娱乐节目也拿他们“开涮”;二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只是拿农民当“噱头”,农民只不过是陪衬罢了。要实现媒体与农村建设的共谋,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媒体首先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转换报道视角,摘掉有色眼镜,采取平民视角,深入农村、农民,全面展现新农民新形象,赞美他们的优良品质,让媒体展示农民之优,使媒体成为农民之友,有利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唱好“农”字协奏曲。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其在农村传播的现状,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弥补其薄弱环节,传统和现代媒介、纸质和电子媒介,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唱好“农”字协奏曲。
报纸杂志要扩大在农村的发行量。借力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平面媒体办报刊,共谋思路。可以横向联营,办专刊、专栏,举办科技支农、惠农活动。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服务用户意识,自办、联办、协办发行,扩大发行量,增强影响力。
电视媒介要强化对农节目的品牌意识。省、市、县电视台纵向联合,三级联办;以农为本,推广农业科技。
广播媒介要发挥县、市级广播电台主体作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强化服务当参谋,提供信息开眼界;创新思路办节目,借鸡生蛋求共赢;典型引路讲实效,转变观念天地宽。发挥自身优势,作为主流媒介,加强对农村广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对农节目活起来。
电影媒介要拓展农村市场。探索社会合作方式,实施影企联姻送电影下乡,开发“广告电影”;与党委、政府等部门结合,开发“宣传电影”;可以采取组建俱乐部、刷卡看电影、股份制看电影等,探索开发多种多样的农村市场。
网络媒介要注重建设和宣传。建设方面要实现“六纵两横”。“六纵”即是指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新农村信息资源、新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条件、服务传输渠道以及服务对象;“两横”即是指农村综合改革与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业务应用与农村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网络安全。就基础设施来看,既要实现“三网融合”,还要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宣传方面,除了网站(专业特色网站、农业门户网站群、基层政府门户网站)自身宣传外,还要利用手机、农村广播、(有线)电视、信息栏、宣传手册等目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传输手段,宣传网络媒介的特点、优势、作用和功能,扩大网络媒介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利用率。③
大众媒介面向农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众媒介,相应的针对农民受众的大众媒介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书写时代的精神,理解中国新农民,建设中国新农村文化。(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2007年度调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KL-2007-1781)
注释:
①何宏光:《当前农村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反思》,中国乡村发现网,http:∥www.zgxcfx.com.
②詹宇祥:《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③李广乾:《“六纵两横”成为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信息化建设网,http://industry.ccidnet.com.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影视文化教育研究所)
编校:施宇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何宏光等通过对当前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情况的调查,得出了以下结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精神文化消费不断增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非健康精神文化活动在农村依然大有阵地。①
詹宇祥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认为目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始终没有走出困境,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阵地疲软,投入不足;机构尚存,功能弱化;人才匮乏,引智无门;需求升档,“落后”尚存;民间升温,政府冷淡。②
上述调查,分别从文化的构成上、文化的地域分布上、总的宏观上,分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结合笔者的调研,归纳起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想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多;缺乏计划性、方向性,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队伍建设薄弱,缺乏专业性、稳定性;文化活动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实效性;管理引导不力。这些现实情况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精神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与此相似,大众媒介在农村的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虽然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全国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3.21%和94.54%,但是依然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媒介歧视,重电子、轻纸媒介接触的媒介失衡,重娱乐、轻实用的媒介信息选择偏差,不利于大众媒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发挥。
大众媒介应对策略
要充分认识大众媒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为人类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大众媒介的存在。即使在发展水平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的农村,媒介的传播仍旧无处不在,媒介的功能和作用无处不有。不仅具有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服务生活、发展经济以及引导舆论、传播信息等功能,而且还具有均衡心理和心态的潜功能,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和发展。
强化农村大众媒介设施建设。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应当说,这“四个纳入”如果真正落实到位,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就会越来越符合农村的实际,越来越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越来越惠及广大农民。在这些方面,确实不用作更深、更多的阐述,道理很明白,职责很明确,关键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落实到位。农村如果没有大众媒介设施,传播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成为一纸空文。
倾听农民的媒介信息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农民自己。最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重视“三农”问题,关于农村、农业的报道明显增多,算得上“报纸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但本来应该是“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大都发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很少有来自农村基层农民的声音。其实,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中国有8亿农民,有8亿个“脑库”,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更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媒介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大众媒介在农村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就巨大,基本扫除了农村的青壮年文盲。但还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仍不相称,特别是和城市居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客观实际同样影响了大众媒介在农村的推广和发展。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农村受众学会从大众传媒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各种知识的能力,达到利用传媒资源培养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大众媒介的责任,也是传播的内容之一。
展现全新农民形象。农民在大众媒介的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多是被批评的对象,很多娱乐节目也拿他们“开涮”;二是以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有的甚至只是拿农民当“噱头”,农民只不过是陪衬罢了。要实现媒体与农村建设的共谋,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媒体首先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转换报道视角,摘掉有色眼镜,采取平民视角,深入农村、农民,全面展现新农民新形象,赞美他们的优良品质,让媒体展示农民之优,使媒体成为农民之友,有利于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唱好“农”字协奏曲。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及其在农村传播的现状,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弥补其薄弱环节,传统和现代媒介、纸质和电子媒介,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唱好“农”字协奏曲。
报纸杂志要扩大在农村的发行量。借力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平面媒体办报刊,共谋思路。可以横向联营,办专刊、专栏,举办科技支农、惠农活动。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服务用户意识,自办、联办、协办发行,扩大发行量,增强影响力。
电视媒介要强化对农节目的品牌意识。省、市、县电视台纵向联合,三级联办;以农为本,推广农业科技。
广播媒介要发挥县、市级广播电台主体作用。结合本地农业、农村、农民实际,强化服务当参谋,提供信息开眼界;创新思路办节目,借鸡生蛋求共赢;典型引路讲实效,转变观念天地宽。发挥自身优势,作为主流媒介,加强对农村广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对农节目活起来。
电影媒介要拓展农村市场。探索社会合作方式,实施影企联姻送电影下乡,开发“广告电影”;与党委、政府等部门结合,开发“宣传电影”;可以采取组建俱乐部、刷卡看电影、股份制看电影等,探索开发多种多样的农村市场。
网络媒介要注重建设和宣传。建设方面要实现“六纵两横”。“六纵”即是指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新农村信息资源、新农村信息化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条件、服务传输渠道以及服务对象;“两横”即是指农村综合改革与机制体制建设、信息化业务应用与农村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网络安全。就基础设施来看,既要实现“三网融合”,还要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纳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范畴。在宣传方面,除了网站(专业特色网站、农业门户网站群、基层政府门户网站)自身宣传外,还要利用手机、农村广播、(有线)电视、信息栏、宣传手册等目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的信息传输手段,宣传网络媒介的特点、优势、作用和功能,扩大网络媒介在农村的普及率和利用率。③
大众媒介面向农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大众媒介,相应的针对农民受众的大众媒介也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书写时代的精神,理解中国新农民,建设中国新农村文化。(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2007年度调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SKL-2007-1781)
注释:
①何宏光:《当前农村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反思》,中国乡村发现网,http:∥www.zgxcfx.com.
②詹宇祥:《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新浪网,http:∥www.sina.com.cn.
③李广乾:《“六纵两横”成为新农村信息化总体架构》,信息化建设网,http://industry.ccidnet.com.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影视文化教育研究所)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