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m02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四读”教学法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课题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与研究。下面以小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介绍“四读”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
  初读课文,圈画问查,读通课文
  “不动笔墨不读书。”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圈、画、问、查。“圈”是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本课中不认识的字、难理解的新词,并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部分;“画”即画出文中的好词佳句;“问”是将文中弄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请教同桌或老师,也可在讲解课文时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查”是把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弄准字音和词义。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自由读1~3遍,通过圈、画、问、查,最终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利。
  二、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框架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即识文体、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它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灵动、活泼的阅读方式。
  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课文写了什么?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弄清课文是怎么写的,即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思路。《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思路清晰,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写小兴安岭树木多。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是课文第六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以此结尾,紧扣题目,总结全文,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此教学环节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形式学习,对较难的段落,可由老师引导统一学习。理清文章结构框架,有助于整体把握文章,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
  品读课文,以读促悟,读懂课文
  品读,即品味文中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悟其情,学其法”。学生可就某一词、某一句、某一段谈自己的感悟,与同伴分享。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此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时,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考过程和教学过程,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品读促悟”,使学生对小兴安岭春天的活力之美、夏天的葱茏之美、秋天的丰收之美和冬季的生命之美产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即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学生读此段时,热爱祖国山河之情会油然而生,这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回顾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学习本课的收获,总结一下本文的结构特点。教师让学生经过对文本“整体感知—部分精读—整体深化”的研读,从而使阅读训练显得扎实有效。
  四、
  用情朗读,培养语感,读好课文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语感的形成。要形成语感,就得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诵读,使阅读与感情融合起来。那么,如何读出韵味,读好课文呢?
  注重范读。教师的范读是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它是朗读训练最常用的手段。比如,文中哪些地方需要读得轻、重、缓、急,一经范读,就能渗透进学生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学生的领读是很好的榜样,可带动其他学生的朗读;多媒体图、文、声融为一体的范读效果可把学生带入情境,这时的朗读已无须强调朗读技巧,学生早已深深沉浸在课文的氛围里了。
  朗读指导。朗读是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提示语和对话中的标点符号,从中体会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也可启发学生用给人物对话加提示语或给人物加动作、表情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朗读时能透过文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言为心声”的境界。
  朗读训练要循序渐进。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还要读得流利,只有踩实了这两步,读得有感情才可能实现。
  形式多样。朗读是符号言语化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为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感来,教师可采取多法并用,如“轻声读”“大声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
  实践证明,“四读”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阅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责 编 木 子)
其他文献
每年的7月。我们都来纪念这红色的日子。今年的7月格外红火;90年风雨沧桑,每一年都有值得记录的篇章。如今这篇章已汇成恢弘的史诗。
作者简介:秦望,1995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教于内蒙古、山东、广东、天津、河南等地,现为济源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班主任,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曾被评为河南省十佳班主任,并获河南省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在《河南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在全国各地作报告60余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班主任之友》等报刊均对他所带班主任研修团队——“8 1”工作室进行过报道,专著《光辉岁
【班主任案例】蔡乐嘉同学是一名令人头痛的"两朝元老",昔日的同学都升入五年级了,他还在读四年级。他课堂课外都很好动,逆反心理很强,软硬不吃。老师多次苦口婆心地劝他,他依
颜色是在复杂背景下物体检测早期阶段一个强大的基本线索.这篇文章分析了九种色度空间在二维静止图象中人脸自动检测和定位这个特别问题中的表现.对每个空间,我们以一种肤色
台湾老作家墨人大长篇<红尘>,在揭示中国近现代百年苦难根源的刻画中,用形象的描写,"以文学的形式反思文化",一方面,通过各种不同"文化寄植者"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借用小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