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世纪初,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走出高校文科课堂,为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接受。
资本主义发展前期,人们的信仰支柱是理性精神。从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精神,人们雄心勃勃地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是人类迈向幸福彼岸的桥梁。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确实建立起了庞大的社会结构组织,可社会矛盾却更加尖锐,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两次严酷的世界大战,表现出的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使得人类数千年忙忙碌碌的创造活力,最后反而给自我设置了一个大陷阱。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就是为了反映生活的毫无意义及存在的荒谬而创作的。剧中人物大多生活在死亡和疯狂的阴影里,他们受尽痛苦却得不到荣光,得不到智慧,他们都是典型的在等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耐心地等待,越是虔诚越是绝望,表明了希望本身的荒诞性,也是理性的荒诞性。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展现了生活没有目的的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状况、现实的可笑、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作者希望通过描绘事物的混乱、无聊来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印象,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
看了《等待戈多》,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个性,引发自我思考。中国人的信仰主要体现在人文方面,有实用理性的味道。只要对我有用,各路神仙都拜,功利色彩较浓,且具迷信色彩。与西方那种超然的、彼岸的、纯精神性的信仰不同。《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红楼梦》中的虚幻就在于曹雪芹通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表述了“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虚无思想。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具体地说明了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都不能永恒,所以都是虚幻无常的事物,不可仰赖。
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实质是伦理意义上的崇高境界的失落,是做人的终极关怀的失落。贾宝玉的遁入空界只因钟情的美人儿一个个凋零,他的情感失去寄托。心目中的爱和美,那些“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的女孩儿要么离开人世,要么出了嫁。结果是:“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失了光彩宝色,成了死珠;再老了,染了男人的气味,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贾宝玉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再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新的刺激,令他兴奋了。当然追求自由的思想,也使他再也无法忍受那么多封建束缚,所以只能遁入空门。
《红楼梦》被改编成越剧时,运用了做、念、唱、打的多种戏剧表现手段创造了一个个的舞台艺术形象,力求使人物深刻的内心体验与经过美化的外部动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视舞台整体性和人物的整体性基础上,追求表演的逼真性、身段动作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以此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深刻的主题。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段戏的表演,黛玉一面葬花,一面唱“葬花词”,特别注意把花锄、花篮等道具以及水袖舞动起来。这种舞动,是形体动作的美化,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感情的抒发,使无形的内心活动通过动作的造型、节奏、幅度、变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将表演与吟唱结合,产生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这种对诗情画意意境的追求,以及托物言志的含蓄抒情,构成了中国美学支点。
《等待戈多》一直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的虚无传统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表现形式。中国的文人们在作品中只会让主人公过足红尘生活的瘾,末了才会顿悟人生原来是场空,怎么会去喜欢狄狄和戈戈那种没有食色的等待生活呢?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对《等待戈多》不那么陌生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更多青年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差异,逐步学会分析比较,提升学生中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他们就不会轻易崇拜西方文化,或者故步自封,盲目迷信中国文化了,才能理性审视文化的多元时代,创造出适合我们时代需要的崭新文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
资本主义发展前期,人们的信仰支柱是理性精神。从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精神,人们雄心勃勃地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是人类迈向幸福彼岸的桥梁。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确实建立起了庞大的社会结构组织,可社会矛盾却更加尖锐,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两次严酷的世界大战,表现出的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使得人类数千年忙忙碌碌的创造活力,最后反而给自我设置了一个大陷阱。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就是为了反映生活的毫无意义及存在的荒谬而创作的。剧中人物大多生活在死亡和疯狂的阴影里,他们受尽痛苦却得不到荣光,得不到智慧,他们都是典型的在等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耐心地等待,越是虔诚越是绝望,表明了希望本身的荒诞性,也是理性的荒诞性。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展现了生活没有目的的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状况、现实的可笑、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作者希望通过描绘事物的混乱、无聊来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印象,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
看了《等待戈多》,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个性,引发自我思考。中国人的信仰主要体现在人文方面,有实用理性的味道。只要对我有用,各路神仙都拜,功利色彩较浓,且具迷信色彩。与西方那种超然的、彼岸的、纯精神性的信仰不同。《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红楼梦》中的虚幻就在于曹雪芹通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表述了“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虚无思想。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具体地说明了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都不能永恒,所以都是虚幻无常的事物,不可仰赖。
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实质是伦理意义上的崇高境界的失落,是做人的终极关怀的失落。贾宝玉的遁入空界只因钟情的美人儿一个个凋零,他的情感失去寄托。心目中的爱和美,那些“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的女孩儿要么离开人世,要么出了嫁。结果是:“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失了光彩宝色,成了死珠;再老了,染了男人的气味,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贾宝玉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再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新的刺激,令他兴奋了。当然追求自由的思想,也使他再也无法忍受那么多封建束缚,所以只能遁入空门。
《红楼梦》被改编成越剧时,运用了做、念、唱、打的多种戏剧表现手段创造了一个个的舞台艺术形象,力求使人物深刻的内心体验与经过美化的外部动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视舞台整体性和人物的整体性基础上,追求表演的逼真性、身段动作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以此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深刻的主题。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段戏的表演,黛玉一面葬花,一面唱“葬花词”,特别注意把花锄、花篮等道具以及水袖舞动起来。这种舞动,是形体动作的美化,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感情的抒发,使无形的内心活动通过动作的造型、节奏、幅度、变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将表演与吟唱结合,产生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这种对诗情画意意境的追求,以及托物言志的含蓄抒情,构成了中国美学支点。
《等待戈多》一直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的虚无传统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表现形式。中国的文人们在作品中只会让主人公过足红尘生活的瘾,末了才会顿悟人生原来是场空,怎么会去喜欢狄狄和戈戈那种没有食色的等待生活呢?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对《等待戈多》不那么陌生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更多青年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差异,逐步学会分析比较,提升学生中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他们就不会轻易崇拜西方文化,或者故步自封,盲目迷信中国文化了,才能理性审视文化的多元时代,创造出适合我们时代需要的崭新文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