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与虚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_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本世纪初,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标志着荒诞派戏剧走出高校文科课堂,为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和接受。
  资本主义发展前期,人们的信仰支柱是理性精神。从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提倡人道主义,到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主义精神,人们雄心勃勃地认为理性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是人类迈向幸福彼岸的桥梁。然而一个世纪过去了,理性确实建立起了庞大的社会结构组织,可社会矛盾却更加尖锐,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十年代的两次严酷的世界大战,表现出的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使得人类数千年忙忙碌碌的创造活力,最后反而给自我设置了一个大陷阱。
  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
  以《等待戈多》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就是为了反映生活的毫无意义及存在的荒谬而创作的。剧中人物大多生活在死亡和疯狂的阴影里,他们受尽痛苦却得不到荣光,得不到智慧,他们都是典型的在等待的人,他们满怀希望耐心地等待,越是虔诚越是绝望,表明了希望本身的荒诞性,也是理性的荒诞性。
  该剧从不同的平面突出了西方人的幻灭感,展现了生活没有目的的无休止的循环。第一、二幕在时间(都是黄昏)、地点(都是空荡荡的四野)、内容(都是两人先出场,冗长的对话之后,是主仆二人出场,然后是男孩出场捎口信)几方面都相似。尤其是内容,到了最后又回到开始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也必然是重复前两幕的程式。这些都表现出人的处境单调、刻板,以及人生所承受的没有尽头的煎熬。
  贝克特试图以振聋发聩的办法使人们觉察这个世界的状况、现实的可笑、自我的分裂及无所不在的死亡,作者希望通过描绘事物的混乱、无聊来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印象,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什么事也没有的世界,而人就在其中慢慢耗费掉毫无意义的一生。
  看了《等待戈多》,自然会使人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个性,引发自我思考。中国人的信仰主要体现在人文方面,有实用理性的味道。只要对我有用,各路神仙都拜,功利色彩较浓,且具迷信色彩。与西方那种超然的、彼岸的、纯精神性的信仰不同。《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红楼梦》中的虚幻就在于曹雪芹通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表述了“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虚无思想。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具体地说明了功名、金银、娇妻和儿孙都不能永恒,所以都是虚幻无常的事物,不可仰赖。
  中国人信仰失落的实质是伦理意义上的崇高境界的失落,是做人的终极关怀的失落。贾宝玉的遁入空界只因钟情的美人儿一个个凋零,他的情感失去寄托。心目中的爱和美,那些“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的女孩儿要么离开人世,要么出了嫁。结果是:“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毛病来,失了光彩宝色,成了死珠;再老了,染了男人的气味,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贾宝玉是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再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他新的刺激,令他兴奋了。当然追求自由的思想,也使他再也无法忍受那么多封建束缚,所以只能遁入空门。
  《红楼梦》被改编成越剧时,运用了做、念、唱、打的多种戏剧表现手段创造了一个个的舞台艺术形象,力求使人物深刻的内心体验与经过美化的外部动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重视舞台整体性和人物的整体性基础上,追求表演的逼真性、身段动作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以此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深刻的主题。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这段戏的表演,黛玉一面葬花,一面唱“葬花词”,特别注意把花锄、花篮等道具以及水袖舞动起来。这种舞动,是形体动作的美化,又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感情的抒发,使无形的内心活动通过动作的造型、节奏、幅度、变化给人以直观的感受,将表演与吟唱结合,产生了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这种对诗情画意意境的追求,以及托物言志的含蓄抒情,构成了中国美学支点。
  《等待戈多》一直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接受,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的虚无传统在艺术上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表现形式。中国的文人们在作品中只会让主人公过足红尘生活的瘾,末了才会顿悟人生原来是场空,怎么会去喜欢狄狄和戈戈那种没有食色的等待生活呢?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我们就对《等待戈多》不那么陌生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更多青年学生明白中西文化差异,逐步学会分析比较,提升学生中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他们就不会轻易崇拜西方文化,或者故步自封,盲目迷信中国文化了,才能理性审视文化的多元时代,创造出适合我们时代需要的崭新文化。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学困生”一直是困扰千百万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的教师的心病,是千百万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的父母的烦恼,也是无数班主任常常感到束手无策的难题。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常遇到一些学生,他们学习英语费时费力,收效少,学习成绩差。这些学困生的形成是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家庭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原因所致。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年轻的时候曾智斗盗马贼。  一天,他父亲的一匹马被人偷走了。华盛顿同一位警察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讨要,但那人拒不归还,还一口咬定那匹马就是他的马。华盛顿见此人蛮不讲理,便用双手遮住了马的双眼,对那个偷马人说:“要是这匹马真是你的,你一定很熟悉它。那我问你,这匹马的哪一只眼睛是瞎的?”“右眼吧……”偷马人犹豫地说。华盛顿放下蒙右眼的手,馬的右眼并没有瞎。“我记错了,马的左眼才
写作是需要一点灵感的。的确,只要灵感一来,学生写作就会思如泉涌、妙笔生花。然而灵感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许多的学生写不出文章时总会以一句“没有灵感”来搪塞教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呢?笔者认为,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灵感思维,就必须为灵感思维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  如何构建起一座厚实的思维信息资源库呢?  近年来,本人尝试利用“四问式”审题法对学生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本文针对诗歌教学的现状,以及新教材对诗歌教学的要求谈一些个人的感受和见解。
这是一次使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的作文训练!  [题目]为了  [要求]①在横线上加上“山”、“水”、“绿”等字,把题目补充完整。  ②在写作中,适当穿插描写、抒情及议论等表达方式。  刚把题目摆在学生面前时,他们的眼神中出现了困惑,我感觉到学生在写作此文时将会遇到较大的困难。为此,我引导学生用增加(减少)作文题目字数的方法进行审题。比如,针对“绿”来分析,学生大多写出了以下几种题目:  ①
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基础知识的获得不仅依靠老师课堂的讲解,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例如采取听说读写等方法进行反复的模仿记忆操练才有成效。  有些英语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讲解得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学生也能背出那些语法规则,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错漏百出,没有真真正正地运用好语法,掌握好语法。例如:九年
回顾让我知得失  当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苏北时,我们校也积极地行动起来。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平时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多大的改观,和原有的语文课堂教学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充分  以我所带的班级为例,50人的课堂,一节课约提问10人左右,中间穿插小组活动,很多学生都只想做学习的配角,帮助教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不少的学生等待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学习成果,完全没有的自
热点综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具体表现有:  1、2亿多城镇居民受惠医保,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全国约有2400个县(市
读书的时候,我最害怕的大概就是写作文。  八年级时,一次周末放假前,乔伊斯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关于游泳的作文。非常巧,我在父亲订阅的《东部海岸信使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我把它抄到了我的作文簿上。  周一早上,我们把作文交上去以后,乔伊斯老师对我的作文非常满意,他称赞了我,并且当着同学们的面朗读了我的作文,当乔伊斯老师读完以后,C组的克莱尔突然大声地喊叫了起来:“乔伊斯老师,他的这篇作文是抄来的
“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古希腊苏格拉底论证反思最经典的一句名言.华东师大教授叶澜也说到:“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实践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如果说备课、上课等教学实践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