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的成就越来越高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女性  成就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社会趋势。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趋势的出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通过探讨女性社会地位的历史变迁,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男女不平等,或者说妇女的地位低于男性,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很多文化、很多国家都存在,而且这种现象持续了很久。
  为什么以前妇女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她们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她们的权力比较小?她们的影响力比较小?而今天她们已经赶上了男性,有些方面甚至超过男性,她们在很多国家已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就像毛泽东讲的能顶半天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趋势?这是有多种原因的。我就和你们探讨以下几种原因吧。
  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个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社会,很多是重体力活,而且那个时候社会局势不稳定,战争相对频繁。男性的体力相对来讲超过女性,男性起的作用比较大,他们也更能够保护家园。农业社会靠体力吃饭,这是一个因素。
  到了工业社会,虽然有些工作是机械化的,但它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比如采矿、炼钢,不是很适合妇女。
  然后到了现在,第三产业、服务行业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在服务行业,工作的条件、工作的能力需求和工作性质变了,不再是完全靠体力、靠能够承受野外恶劣的环境,体力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是一个必要条件,现在主要依靠智力、电脑和信息化技术,是室内的工作,而不是野外的工作。所以,经济结构变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我们对生产力的要求从原来靠体力变成靠智力、靠教育、靠能力,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变了。我等一下会讲到,在教育方面,妇女可以和男性做得一样好,甚至超过男性,所以她们有了很好的素质可以和男性竞争。这就是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的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变化。
  两次人口转型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人口转型,和第一次人口转型、第二次人口转型都有关系。第一次人口转型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死亡率降低,生育率降低。生育率降低就意味着妇女为养育孩子付出的成本减少,比如,她可能有一个小孩或者没有小孩,即使抚养两个小孩也比过去的五六个、七八个小孩的负担要低很多。
  同时,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寿命增加意味着工作年限增加,而妇女的生育率降低,抚养孩子的年限减少。所以,死亡率的降低、预期生命的增加和生育率的降低都有助于提高妇女在生产力上投资的意愿,因为她投资了以后,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有更多的年数可以把教育投入到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回报。相反,假如她接受了教育后却生了很多孩子,生了孩子没多久就退休了,教育回报就比较小。
  而且,不仅仅妇女为小孩花的时间少了,当小孩数量减少,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每个孩子的质量都很重要。再加上,男孩和女孩在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对小孩教育期望比较高的家庭是随机分配的。所以,女性也有机会得到家庭的投资,家长送她们读好的学校。好的学校教育又可以增加她们的劳动力市场回报。
  另外,第二次人口转型包括晚婚、不婚和离婚现象的增加。现在的人结婚结得很晚,有的人选择终身不结婚,离婚率也增高。以前妇女不得不依靠男性,现在可能男性不一定可靠,可能会离婚,可能不结婚,假如不结婚或離婚的话,妇女要靠自己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所以她们有经济的压力和需求,这是第二次人口转型对妇女工作的一个需要。这是人口转型方面的原因。
  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
  我想,第三个原因就是教育。现在的劳动技能主要依靠教育获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教育获得呢?我们发现,女性接受教育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在中国,民国时期妇女开始读大学,美国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左右,当时妇女接受教育的理由主要是她们需要有好的素质才能做贤妻良母。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妇女教育经常是一种素质训练的教育,是让她们做一个更好的妻子、更好的母亲,目的是为了能够教育她们的孩子。
  但是后来就发现,女性不仅仅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好的妻子和母亲,实际上她们在各方面都可以掌握更好的技能,有能力和男性来竞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有哪些因素能够使一个人获得教育呢?具体有如下几个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女性接受教育都是有帮助的。
  首先,我们知道除了有性别偏好的堕胎以外,一般来讲,不同的家庭生男孩和女孩的几率是一样的,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尽管家庭背景对小孩的成长是有很大作用的,但男孩和女孩出生在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的概率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在社区、学区或地区的分布上都是一样的。从整体上来看,任何社会环境和背景因素对男性和女性都是一样的,从这一点来讲女性不可能吃亏,或不如男性。他们在家庭、社区和地区分布上都是随机的。
  其次,一些人认为,男性在智力因素上优于女性,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教育。事实上研究发现,在总的智力水平上,男性和女性是没有差异的。即使研究发现男性可能在空间思维上要优于女性,但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比男性更有优势,这个优势有助于女性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不弱于男性甚至高于男性的学业表现。这到底是不是生物或生理因素导致的?我们还不能确定,但能确定的就是——在很多社会中,包括中国,女性的语言能力从小就超过男性。而在数学方面,总的来讲,男性和女性没有大的差别。语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和大人交流、在学校里发言、完成作业等等都需要语言。所以,女孩小时候的语言有优势,对她们的学习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还有一个相关的因素,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它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但是这个因素是现在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也是我今天想强调的,就是non-cognitive skill(非智力因素)。我们现在越来越发现,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教育获得和工作都很重要。
  那么,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我们先讲什么是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或思考能力。不过,这种能力实际上和其他能力有的时候很难分开,心理学试图把它分开,比如语言能力。   男性和女性的智力天生有没有差别呢?在完全的智力测试当中,我们讲IQ吧,男女总的来讲平均上没有差别,只是说他们的方差有差别,就是男性的方差要大,女性的差异性小,所以,数学特别好的人中,男性占得多,但是特别差的人中,男性也占得多,男性的不确定性因素大。
  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男性和女性在生育、需求上不一样,传递基因的方法不一样,男性的方差比较高,女性的方差比较低。简言之,我们对智力测验所得到的一般规律,就是平均没有什么差别,男性的方差要大一些。
  那现在还有一组因素被统称为非智力因素(non-cognitive skill),非智力因素的范畴非常广,非常多,也很难测量,但我们知道它们很重要。这些因素包括什么呢?
  比如,最简单的吧,包括一个人的事业心、想要多少、对自己的期望,也包括一个人的韧性,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也包括责任心,就是我们平常讲的靠谱不靠谱,你说了你能不能做到,你应该去的你是不是能按时去,能不能交作业,能不能上课?
  另外,还包括和他人的合作关系,是不是他人可以跟你合作。我们前面讲了,合作和语言有关,而女性的语言能力超过男性。在这几个方面,女性都不差于男性,都挺强的。比如,从靠谱不靠谱来讲,女性比男性更靠谱,女性不太逃课,比较按时交作业,记笔记,或者遵守老师的安排要超过男性。
  在交流方面,女性因为她们的语言更好,比男性更容易和别人交流,这也是女性的非智力因素优于男性的一方面。在野心和个人规划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男性对钱和权力的欲望要超过女性,而女性对社会责任、和人打交道、帮助别人更加在乎。所以,女性更愿意做教师、医生,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愿意和人打交道,对其他人有帮助。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教育和事业很重要,而女性在非智力因素上总体来讲有优于男性的方面。
  总的来讲,当一个社会大环境变化时,经济结构变了,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变了,对于教育比较重视,教育越来越普及;因为子女少,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投资也一样;男性和女性又随机出生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女性的智力不差于男性,能力又很好,特别是语言能力好,还有比较好的非智力因素,比较靠谱,能按时上课、完成作业,所以,女性在学习成绩、学校表现上都可能超过男性。实际上女性的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比男性要好。这些学校教给她们的技能又可以使她们在市场上能够發挥作用,有比较好的职业发展。
  中国妇女的地位变迁
  接下来我们回到中国,讲讲中国的情况。在中国,在资深的、年龄大的、工作年龄比较长的人当中,特别是在很高的政治领导、管理阶层中,女性的比例很小。这一点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命题。因为中国的女性在教育上已经非常好了,和男性相当,包括在她们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也是很好的,但是在资深的人、高管当中,女性远远少于男性。究竟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个原因是一种社会惯性。以前妇女的地位比较低,大家就习惯了,还没有能够充分地看到妇女的潜力,这是一种社会惯性或者偏见吧!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了,最新的趋势就是女性的教育已经超过男性,但这没有表现在资深的人当中,因为对于资深的人来说,他们当时不是这样的,以前女性的教育低于男性。
  第二个原因与家庭和家庭分工有关,主要是妇女的家庭负担要远远大于男性。而且,在中国还有许多工作,从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到科学界、学术界,都是需要加班加点、在外面应酬或者经常出差,需要超过8小时工作,较长的工作时间对女性的压力要超过男性,因为她们有家务、有家庭责任。很多妇女可能不一定是说没有机会,而是放弃了这种高强度、工作时间要求太高的事业。她们可能选择了支持丈夫来做这样的事业,而自己不去做这样的事业。这仍然是与家务、家庭分工有关的。
  最后一个原因是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有很多人可能还是不习惯、不愿意看到妇女的力量增加,她们的权力和贡献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这个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有一些遗留的影响。
  不过,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已经发现:从基础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女性的优势都是很明显的,在大学阶段很多科目中女生的成绩都比男性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女生比较靠谱、遵守纪律,从整体上比男性的表现要好一些。在劳动力市场上,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年纪轻、教育比较好的人当中,女性的表现并不差于男性。对于未来,我们还是可以有许多正面且积极的期许。(黄国英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文献
电风暴定义为24小时内自发≥2次的室速或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征候群。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心性猝死。本文通过随访观察2例
会议
无休止性心动过速是指在较长时间的心电监测或记录时间内,室上性心动过速占总心率50[%]以上或室性心动速10[%]以上。本文介绍了一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无休止性慢旁道房室折返性心
本文对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病例,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重新反复仔细多切面观察,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相对禁忌症,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但PCI术后支架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在PCI围手术期加用GPⅡb/Ⅲa受体
各种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等,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年龄大、病程长,反复住院,心理和生理负担都很重,所以此病在对症控制的
目的: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进行随访,探讨其治疗方法、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对远期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共入选10例患者,平均年龄60±6岁(
会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
会议
随着冠心病急诊介入手术的逐渐增多,冠状动脉无再流、慢血流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无再流、慢血流现象的出现使患者死亡、再梗死及
会议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的高层次护理手段,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疼痛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常是一种难以忍
会议
目前,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血管再通治疗术后易发生再狭窄,且缺乏理想的解决办法。研究已发现梗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