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38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行腹壁病灶切除治疗的手术组和给予药物治疗的药物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组22例病例,治愈20例,治愈率90.9%,远高于药物组的68.8%,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愈率明显高于药物疗法,切除时应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确保手术切口整齐,减少和防止产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系妇产科极为常见的疾病,常见发病部位如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等,也会出现在腹壁手术切口瘢痕处,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产科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呈逐年增高趋势[1]。对此,我院对收集的38例位于腹壁切口的EM患者诊断、病因及治疗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临床表现38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周围出现不规则结节或包块,触及质地偏硬,且虽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经期前肿块肿大并伴有胀痛感,经后包块缩小,随着病程的延长包块缓慢增大。
1.3治疗方法手术组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沿切口瘢痕做菱形斜切口,深达包块底部,尽可能切除病灶及其周围正常组织1-1.5cm。彻底切除肿块后对切口进行逐层修补缝合,术后进行抗菌消炎处理伤口,保留无残留异味灶。药物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12.5g,1次/日,半年一个疗程。
1.4疗效判断治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包块缩小,无并发症发生;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肿块无明显改变或病变加重,有感染或腹壁疝等并发症。
3讨论
3.1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EM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对于其来源目前有几种说法,如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散播学说等[2],莫衷一是。EM不仅可集中于子宫和输卵管手术中,亦可发生在切开手术创口上,就此进行原因分析,或是手术操作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到腹壁切口处,而这些异位的内膜在组织结构上不但有内膜腺体,而且还有内膜间质包绕,具备内分泌功能,在细胞因子、雌激素等作用下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3]。EM病变部位多集中在皮下组织,可侵犯筋膜及腹壁肌肉,深达腹膜及盆腔器官。发病于腹腔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行剖宫产术有直接关系。据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为0.03%-10%,笔者所在医院对5年内收集的738例行剖宫产术产妇,发生EM 8例,发病率1.08%,符合文献报道。
3.2剖宫产腹壁切口EM诊断剖宫产腹壁切口EM典型临床症状:①手术切口处于周围边界不清的质韧肿块;②切口下结节发生明显周期性改变,肿块或结节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变化。超声检查结节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肿块,结合血清CA125检测可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但对超声显示腹壁有囊实性肿块或结节的患者,可对肿块处穿刺进行组织学检查,以鉴别肿瘤、感染或腹部异物等其他疾病。
3.3剖宫产腹壁切口EM治疗就目前治疗手段而言,手术切除是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唯一有效办法。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经确诊须立即进行治疗。本组资料显示,经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治疗的手术组22例病例治愈20例,而给予药物治疗的药物组16例近治愈11例,手术组治愈率90.9%,远高于药物组的68.8%,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EM最为有效的首选方式,而药物治疗作为保守疗法,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而对一些腹壁疤痕组织较硬的包块,药物则难以渗入病灶,故起不到疗效或达不到根除目的。至于手术切除时间,亦是临床手术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最好选择经期或月经刚过,因为此时症状最为突出,结节最大。另外,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在患者腹壁植入力与其存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存留时间愈长,其侵袭力越强,因此在手术切除时必须迅速,而且要保证手术一次完全切除病灶。
综上所述,剖宫产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要密切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的指证,鼓励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要整齐,保护好腹壁切口,免受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645-646.
[2]徐春琳,王振海,吴文英,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7):1018-1019.
[3]ReneC,Carlo C,Lucia P,et al.Umbilical amino acid concerntrations in nomal and growth-retarded fetusts sampled in utero by cordocente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09,12(162):254-255.
[4]姜敏,王明凤.12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27-128.
【关键词】剖宫产;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系妇产科极为常见的疾病,常见发病部位如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等,也会出现在腹壁手术切口瘢痕处,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产科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呈逐年增高趋势[1]。对此,我院对收集的38例位于腹壁切口的EM患者诊断、病因及治疗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临床表现38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周围出现不规则结节或包块,触及质地偏硬,且虽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经期前肿块肿大并伴有胀痛感,经后包块缩小,随着病程的延长包块缓慢增大。
1.3治疗方法手术组行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术,沿切口瘢痕做菱形斜切口,深达包块底部,尽可能切除病灶及其周围正常组织1-1.5cm。彻底切除肿块后对切口进行逐层修补缝合,术后进行抗菌消炎处理伤口,保留无残留异味灶。药物组给予口服米非司酮片12.5g,1次/日,半年一个疗程。
1.4疗效判断治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包块缩小,无并发症发生;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肿块无明显改变或病变加重,有感染或腹壁疝等并发症。
3讨论
3.1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EM发病机制目前仍未阐明,对于其来源目前有几种说法,如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散播学说等[2],莫衷一是。EM不仅可集中于子宫和输卵管手术中,亦可发生在切开手术创口上,就此进行原因分析,或是手术操作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到腹壁切口处,而这些异位的内膜在组织结构上不但有内膜腺体,而且还有内膜间质包绕,具备内分泌功能,在细胞因子、雌激素等作用下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3]。EM病变部位多集中在皮下组织,可侵犯筋膜及腹壁肌肉,深达腹膜及盆腔器官。发病于腹腔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行剖宫产术有直接关系。据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为0.03%-10%,笔者所在医院对5年内收集的738例行剖宫产术产妇,发生EM 8例,发病率1.08%,符合文献报道。
3.2剖宫产腹壁切口EM诊断剖宫产腹壁切口EM典型临床症状:①手术切口处于周围边界不清的质韧肿块;②切口下结节发生明显周期性改变,肿块或结节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变化。超声检查结节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肿块,结合血清CA125检测可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但对超声显示腹壁有囊实性肿块或结节的患者,可对肿块处穿刺进行组织学检查,以鉴别肿瘤、感染或腹部异物等其他疾病。
3.3剖宫产腹壁切口EM治疗就目前治疗手段而言,手术切除是根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唯一有效办法。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经确诊须立即进行治疗。本组资料显示,经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治疗的手术组22例病例治愈20例,而给予药物治疗的药物组16例近治愈11例,手术组治愈率90.9%,远高于药物组的68.8%,差异均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切除仍是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EM最为有效的首选方式,而药物治疗作为保守疗法,仅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而对一些腹壁疤痕组织较硬的包块,药物则难以渗入病灶,故起不到疗效或达不到根除目的。至于手术切除时间,亦是临床手术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最好选择经期或月经刚过,因为此时症状最为突出,结节最大。另外,有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在患者腹壁植入力与其存留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也即存留时间愈长,其侵袭力越强,因此在手术切除时必须迅速,而且要保证手术一次完全切除病灶。
综上所述,剖宫产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要密切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的指证,鼓励自然分娩,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要整齐,保护好腹壁切口,免受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645-646.
[2]徐春琳,王振海,吴文英,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7):1018-1019.
[3]ReneC,Carlo C,Lucia P,et al.Umbilical amino acid concerntrations in nomal and growth-retarded fetusts sampled in utero by cordocente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09,12(162):254-255.
[4]姜敏,王明凤.12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