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他也并非在怀念一个聊天工具的式微,而是伴随着它逝去的一个互联网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我们。
不久前,微软宣布曾经引以为傲的Hotmail将被功能更为强大的Outlook取代,一时间众人唏嘘,纷纷追忆起自己的Hotmail时代。与Hotmail情同姐妹的MSN也借此再度被想起。MSN,你还好吗……
最单纯、最小资的MSN时代
从事平面设计相关职业的刘义算是较早一批使用微软旗下MSN的人群。但是这次重装电脑系统后刘义并没有安装MSN,因为上面的好友头像绝大多数已长年保持着灰色,连他自己也快忘记登录密码了。并不是他和朋友们互相疏远了,只是他们都不再用MSN。
在当时电脑和互联网还未像今天这般普及,以致一看到谁名片上印着MSN的账号,就觉得此人很“高级”。当时坐办公室的白领每天上班前三件事——开电脑、倒茶、上MSN。直到今天MSN还宣称坚持走白领精英路线。
刘义谈起自己最初的网络生活也有过一段玫瑰色的故事,“其实就是和一个姑娘隔着屏幕聊聊书和电影”。当时在各网站间疯转的痞子蔡的网络连载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名副其实是那个年代的网恋样本——麦当劳里一大杯可乐外加两包薯条就足以应付一次网友见面。别忘了,那时候的人连看《挪威的森林》都要在封面外再包层书皮。
那时候刘义聊天还是用MSN。论坛上欣赏谁的文笔就私信讨要账号,转战MSN继续交流。有些投缘的就变成了知己,虽然可能至今还尚未谋面,但他们的名字至今都在“我的好友”分组里。
“喜新厌旧”的惯性
不久OICQ出现了,因涉嫌抄袭更名为今天看到的QQ。起初刘义的圈子里经常嘲讽这只胖企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鄙视链,甚至会觉得QQ的市场仅存在于二三线城市。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接地气”的家伙有一天会成为中国人的必备软件。
这一天的到来远比想象中的快。跨过千禧年没多久,刘义身边的朋友基本就都是双号人了——同时拥有MSN和QQ。“因为QQ太清楚中国人需要什么了,而且操作起来极为简单”作为MSN资深用户的刘义也无法拒绝企鹅的召唤。
MSN也的确太不争气,面对中国这么大块蛋糕,它依旧故作高姿态不肯本土化。服务器一直放在美国,命系于海底深处的电缆上,多次因为地震、海啸等天灾人祸而导致大面积的国内用户无法登录;断线更是常有之事。网事无小事,聊天受重视,通讯在当时的网络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夺得了“话语权”就守住了以后的市场,但是MSN自诩是微软的孩子,一直昂着高贵的头。不愿意改变?OK,反正后面还有一大帮的IM新秀在追赶,换一个便是。
消失的不是MSN,而是一个时代
现在刘义的朋友们如果不是从事外贸、外企这种与国外联系频繁的行业,就基本放弃使用MSN了。
如果说之前的网络生活多停留于虚拟的比特之海,那今天的网络完成了现实的延伸。人人网等各类SNS网站上,你可以看到各种“晒”。有了微博,也不用刷MSN名字就能知道对方现在的状态。多了信息的交换,情绪的宣泄,却少了感情上的真正温暖。
近几年MSN也开始做出努力,和国内众多门户网站接触开展合作,除了聊天也想搞点“副业”。一个贵族要走下历史的舞台,总是要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但是,新兴的聊天软件正在利用远低于短信电话的通讯成本迅速赢得人心。由微信、米聊、陌陌等引发的“危险关系”备受诟病,却也悄然流行。
这在刘义那一代人看了“完全不能理解,也找不出趣味点何在”,“有时候回头想想,MSN那会也没什么不好,够简单也够用。”“但对它的感觉完全是初恋般的情怀,偶尔因为一些刺激再次想起,足矣”。其实他也并非在怀念一个聊天工具的式微,而是伴随着它逝去的一個互联网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我们。
不久前,微软宣布曾经引以为傲的Hotmail将被功能更为强大的Outlook取代,一时间众人唏嘘,纷纷追忆起自己的Hotmail时代。与Hotmail情同姐妹的MSN也借此再度被想起。MSN,你还好吗……
最单纯、最小资的MSN时代
从事平面设计相关职业的刘义算是较早一批使用微软旗下MSN的人群。但是这次重装电脑系统后刘义并没有安装MSN,因为上面的好友头像绝大多数已长年保持着灰色,连他自己也快忘记登录密码了。并不是他和朋友们互相疏远了,只是他们都不再用MSN。
在当时电脑和互联网还未像今天这般普及,以致一看到谁名片上印着MSN的账号,就觉得此人很“高级”。当时坐办公室的白领每天上班前三件事——开电脑、倒茶、上MSN。直到今天MSN还宣称坚持走白领精英路线。
刘义谈起自己最初的网络生活也有过一段玫瑰色的故事,“其实就是和一个姑娘隔着屏幕聊聊书和电影”。当时在各网站间疯转的痞子蔡的网络连载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名副其实是那个年代的网恋样本——麦当劳里一大杯可乐外加两包薯条就足以应付一次网友见面。别忘了,那时候的人连看《挪威的森林》都要在封面外再包层书皮。
那时候刘义聊天还是用MSN。论坛上欣赏谁的文笔就私信讨要账号,转战MSN继续交流。有些投缘的就变成了知己,虽然可能至今还尚未谋面,但他们的名字至今都在“我的好友”分组里。
“喜新厌旧”的惯性
不久OICQ出现了,因涉嫌抄袭更名为今天看到的QQ。起初刘义的圈子里经常嘲讽这只胖企鹅,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鄙视链,甚至会觉得QQ的市场仅存在于二三线城市。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接地气”的家伙有一天会成为中国人的必备软件。
这一天的到来远比想象中的快。跨过千禧年没多久,刘义身边的朋友基本就都是双号人了——同时拥有MSN和QQ。“因为QQ太清楚中国人需要什么了,而且操作起来极为简单”作为MSN资深用户的刘义也无法拒绝企鹅的召唤。
MSN也的确太不争气,面对中国这么大块蛋糕,它依旧故作高姿态不肯本土化。服务器一直放在美国,命系于海底深处的电缆上,多次因为地震、海啸等天灾人祸而导致大面积的国内用户无法登录;断线更是常有之事。网事无小事,聊天受重视,通讯在当时的网络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夺得了“话语权”就守住了以后的市场,但是MSN自诩是微软的孩子,一直昂着高贵的头。不愿意改变?OK,反正后面还有一大帮的IM新秀在追赶,换一个便是。
消失的不是MSN,而是一个时代
现在刘义的朋友们如果不是从事外贸、外企这种与国外联系频繁的行业,就基本放弃使用MSN了。
如果说之前的网络生活多停留于虚拟的比特之海,那今天的网络完成了现实的延伸。人人网等各类SNS网站上,你可以看到各种“晒”。有了微博,也不用刷MSN名字就能知道对方现在的状态。多了信息的交换,情绪的宣泄,却少了感情上的真正温暖。
近几年MSN也开始做出努力,和国内众多门户网站接触开展合作,除了聊天也想搞点“副业”。一个贵族要走下历史的舞台,总是要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但是,新兴的聊天软件正在利用远低于短信电话的通讯成本迅速赢得人心。由微信、米聊、陌陌等引发的“危险关系”备受诟病,却也悄然流行。
这在刘义那一代人看了“完全不能理解,也找不出趣味点何在”,“有时候回头想想,MSN那会也没什么不好,够简单也够用。”“但对它的感觉完全是初恋般的情怀,偶尔因为一些刺激再次想起,足矣”。其实他也并非在怀念一个聊天工具的式微,而是伴随着它逝去的一個互联网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