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次区内公开教学,教学内容是《窦娥冤》(节选)第一课时。我找了许多资料,使出了浑身解数,开了好几次夜车,认认真真地备了课,甚至将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都反复揣摩,细心推敲,踌躇满志地走上讲台。在这堂课上,我主要讲了四个内容:(1)介绍作者关汉卿,(2)杂剧的产生与特点,(3)元杂剧与莎士比亚悲剧的比较,(4)“窦娥冤”故事的流变(第四个内容尚未讲完,下课铃就响了)。课后,自我感觉很好,除时间把握有些问题外,基本上发挥了水准。评课时,有些老师也许出于对我的爱护,说我功底扎实,知识广博,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课上得成功。可更多的老师却说我忽略了这一课的主体——学生,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符,把语文课上成了文学史课,基本上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并且还将课堂上学生反应漠然作印证。对此,我感到很委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大量的材料,较之学生而言。我的“一桶水”满且溢之,但为何效果不好呢?以后我才逐渐认识到,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注意“量力性”,即要求教师授予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与智力发展水平,也即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作为教者,掌握足够的材料,没有错,但决不能喧宾夺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用这一案例警示自己,教学设计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既重预设更重生成。久而久之我悟出了“一桶水”与“一杯水”关系的一孔之见。
一、“有水”须会“倒水”
有这样一些教师,专业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一桶水”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说得通俗一点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学识”是取得学生尊敬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一般指专业或与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基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而“识”则不同。“识”,应当被看成对某类知识的一种分析辨别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妥善处理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则常常是对科学知识的具有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的处理能力。有“学”无“识”,可能只是个两脚“书橱”;“有水”,而不善于“倒水”,“水”将变成失却意义的“废水”。在教学实践中,只重“水”,忽视“倒水”,会使教师把主要精力与时间过多地花在专业知识的机械记取上。而认为“桶里的水”储备越多,教学质量就必定越高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把某项专业知识学到手,储满“一桶水”,而且还要善于有效地把“水”倒给学生。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水”再多也浇不出学生的“果”。
二、“倒水”要适量
结合上述教学案例,我失败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倒水”不适量造成的。诚然,我们手里有“一桶水”,但浇花时,却不能倾桶而出,否则会把“花”淹死,或者把“花”根冲了。浇花当干则干,当湿则湿,既不吝啬,又不浪费。学生需要“一杯水”,注满则止,不足则亏,过者则溢,力求解饥解渴,逐渐壮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特别是初涉教坛的老师,满心想把学生教好,一口吃成胖子,把所学知识一股脑儿全抖落给学生,殊不知造成消化不良,形成极大浪费。
三、“倒水”应重技巧
哈佛大学的出名,不仅因为在她的历史上培养了7个美国总统,36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更重要的是她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以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是金子闪闪发光。一个教师的知名不仅是自身学识的渊博,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行之有效的技巧让学生学有所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不能满足于“桶”中有“水”,倒下去即成。不测量“杯子”的口径,不注意“倒水”的角度,不考虑“倒水”的速度,不重视“倒水”的力度,不调节“出水”大小,那么“倒水”往往不入“杯”,水再多也无济于事。所有这些都是“倒水”的技巧,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掌握,不断实践操练,直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则“桶”中之“水”才有可能准确无误地注入“杯”中。
四、“桶水”要常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桶水”时间过长,永不更换。是要发臭变质的。面对知识爆炸、更新加快的新形势,一个教师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不思寻求新鲜“活水”加以更换,就无法解“水杯”的饥渴。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平素注意多方涉猎,善于积累,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证“桶里的水”永远新鲜,纯净。
一、“有水”须会“倒水”
有这样一些教师,专业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一桶水”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说得通俗一点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学识”是取得学生尊敬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一般指专业或与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基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而“识”则不同。“识”,应当被看成对某类知识的一种分析辨别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和妥善处理能力,表现在教学上,则常常是对科学知识的具有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以及结合学生实际的处理能力。有“学”无“识”,可能只是个两脚“书橱”;“有水”,而不善于“倒水”,“水”将变成失却意义的“废水”。在教学实践中,只重“水”,忽视“倒水”,会使教师把主要精力与时间过多地花在专业知识的机械记取上。而认为“桶里的水”储备越多,教学质量就必定越高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把某项专业知识学到手,储满“一桶水”,而且还要善于有效地把“水”倒给学生。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水”再多也浇不出学生的“果”。
二、“倒水”要适量
结合上述教学案例,我失败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倒水”不适量造成的。诚然,我们手里有“一桶水”,但浇花时,却不能倾桶而出,否则会把“花”淹死,或者把“花”根冲了。浇花当干则干,当湿则湿,既不吝啬,又不浪费。学生需要“一杯水”,注满则止,不足则亏,过者则溢,力求解饥解渴,逐渐壮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特别是初涉教坛的老师,满心想把学生教好,一口吃成胖子,把所学知识一股脑儿全抖落给学生,殊不知造成消化不良,形成极大浪费。
三、“倒水”应重技巧
哈佛大学的出名,不仅因为在她的历史上培养了7个美国总统,36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更重要的是她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可以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是金子闪闪发光。一个教师的知名不仅是自身学识的渊博,更重要的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应用行之有效的技巧让学生学有所成。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不能满足于“桶”中有“水”,倒下去即成。不测量“杯子”的口径,不注意“倒水”的角度,不考虑“倒水”的速度,不重视“倒水”的力度,不调节“出水”大小,那么“倒水”往往不入“杯”,水再多也无济于事。所有这些都是“倒水”的技巧,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掌握,不断实践操练,直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则“桶”中之“水”才有可能准确无误地注入“杯”中。
四、“桶水”要常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桶水”时间过长,永不更换。是要发臭变质的。面对知识爆炸、更新加快的新形势,一个教师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不思寻求新鲜“活水”加以更换,就无法解“水杯”的饥渴。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平素注意多方涉猎,善于积累,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保证“桶里的水”永远新鲜,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