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充分挖掘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展学生学习教材的宽度,深化学生学习教材的深度,并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关键词:古诗文学习 研究性学习 传统文化 精神的底子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古诗文学习中出现了一个很难跨越的“坎”,虽然知识“学会了”,却“不会学”,他们缺乏深入探究,大多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等问题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过程,试图从每篇文章中直接抽取出所谓精华的东西塞给学生,可结果是知识学到了,而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舍本逐末;或是因穷于应试,而将优美的古诗文变成僵死的符号,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训练,破坏了学生学语文过程中涵养精神的美感体验,结果是学生越学越不会学,越学越不爱学。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教师不能充分挖掘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注重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认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在高中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最好途径。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公认为是“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它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它能为学生打下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可以成为每个学生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读古诗文中夯实精神的底子。
一、 从课内古诗文中精选出研究传统文化的子课题,走出教材教学的圈子,拓展学生学习教材的宽度,塑造学生精神的底子
微格教学法的溶洞理论认为:溶洞里的石头千奇百怪,十分迷人,因为它能激起游人丰富的想象。一旦贴上标签,一锤定音,就会切断游人大的联想和想象,必然损失溶洞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欣赏溶洞的同路人。研究性学习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进行研究学习,新教材内容多,精选的篇目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光芒。而教材只是个例子,单纯地学习教材,还不足够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呢?教师要善于精选新教材中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些古诗文。在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子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每个课题组,深入研读文本,与教师共同探讨,确定研究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书目及有关内容进行研读,最后分别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宽度。学生研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熟悉研究的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每学期不断地研读,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达到自主欣赏“千姿百态的溶洞奇石”的目的。
研究苏轼豪放词的课题小组,可以推荐研究小组成员阅读黄玉峰的《说苏轼》、《康震评说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书籍。他们分工合作,有的从知人论世角度入手,有的从词的语言角度入手,有的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点入手,有的从其思想角度分析入手……通过多方的研读、合作、探究,一位形象饱满的苏轼形象融入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感悟到了一位历经磨难与挫折,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始终不改其乐的旷达苏轼,苏轼的乐观精神也形成了他豪放旷达的词风。学生的这种研读、合作和探究,决不是教师的说教所能替代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灌输来获得的,而必须让学生在文本中涵泳,才能吸纳作品的精华,从而有所感悟,熏陶了学生的灵魂,塑造了他们在逆境中不改其乐的精神底子。在上《〈论语〉选读》时,推荐相关的研究小组成员阅读《〈论语〉智慧新解》、《儒家经典智慧》、《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结合文本阅读,综合名家品读,感悟人生,感受至圣先贤清晰而生动的面目,寻找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的“交点”,在碰撞和融合中感悟儒家智慧,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慧而理智的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这样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既拓展了学生学习教材的宽度,又让学生真正受到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深入研究与积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地丰盈起来,塑造了学生精神的底子。
二、 在古诗文研读中,让学生与文本产生精神的共鸣,深化学生学习教材的深度,奠定学生精神的底子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萃篇章,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优秀古诗文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憾、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题小组在研读《论语》中,通过品读,感悟到一位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孔子形象;在研读辛弃疾词中感悟到一位忠勇将军壮心不已的悲剧英雄形象;在研读杜甫诗歌中感悟到一位虽历经苦难但仍心忧社稷的可敬的儒者形象……这些感悟都源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的共鸣,通过不断的渗透和浸染,这些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将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古为今用”、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已成为教育界专家的一项新理念,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责任心”的要求,在古诗文研读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吸纳古圣先贤的优秀品格,如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等,奠定学生精神的底子。
三、 在古诗文研读中,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个。这可以理解成生命、知识和生活。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实现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即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在古诗文研读中,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统一起来。研究性学习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课题组在研究古诗文中切实感受到古人思想的精萃,并把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才有研读的收获,这就应倡导生命与生命平等交流的感悟学习方式,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相结合,让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从而拉进与古圣先贤的距离。学生不是仰望他们,而是让圣哲前贤的思想融入到他们的心灵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研究苏轼课题组探究苏轼精神时提出:苏轼精神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在于他的“不随”,即他的独立精神。他有自由的思想,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随权势变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能保持“不随”的个性,而这种独立精神,正是苏轼现代精神的体现。学生在研读中体会到苏轼精神正穿越千年的时空,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中。研究苏武精神的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用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观照自身,把苏武精神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当自己精神懈怠时,当自己面临各种诱惑时,苏武精神像一面镜子激励着大家。通过这样的引导,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古为今用,才能成为守护和完善学生心灵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研究性学习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对研究性课题要选得精,引导学生要研究得透,要感悟得深,帮助学生在深入研读时从古诗文中撷英品粹,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焕发着时代的气息,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让每个人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书目:
《深度语文》王开东2009年7月第一版 漓江出版社
《语文研究性学习》彭小明2012年3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增订版 安奈特.L.布鲁肖2013年1月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三版
关键词:古诗文学习 研究性学习 传统文化 精神的底子
学生进入高中后,在古诗文学习中出现了一个很难跨越的“坎”,虽然知识“学会了”,却“不会学”,他们缺乏深入探究,大多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等问题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过程,试图从每篇文章中直接抽取出所谓精华的东西塞给学生,可结果是知识学到了,而学习能力却没有提高,舍本逐末;或是因穷于应试,而将优美的古诗文变成僵死的符号,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古诗文进行肢解训练,破坏了学生学语文过程中涵养精神的美感体验,结果是学生越学越不会学,越学越不爱学。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教师不能充分挖掘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注重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认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在高中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最好途径。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公认为是“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教学方式。它能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它能为学生打下一个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这一文化基础,可以成为每个学生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新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读古诗文中夯实精神的底子。
一、 从课内古诗文中精选出研究传统文化的子课题,走出教材教学的圈子,拓展学生学习教材的宽度,塑造学生精神的底子
微格教学法的溶洞理论认为:溶洞里的石头千奇百怪,十分迷人,因为它能激起游人丰富的想象。一旦贴上标签,一锤定音,就会切断游人大的联想和想象,必然损失溶洞的魅力。因此,教师应该是和学生一起欣赏溶洞的同路人。研究性学习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进行研究学习,新教材内容多,精选的篇目处处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光芒。而教材只是个例子,单纯地学习教材,还不足够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其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呢?教师要善于精选新教材中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些古诗文。在学期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一个子课题作为研究对象,每个课题组,深入研读文本,与教师共同探讨,确定研究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书目及有关内容进行研读,最后分别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这样就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宽度。学生研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熟悉研究的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每学期不断地研读,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达到自主欣赏“千姿百态的溶洞奇石”的目的。
研究苏轼豪放词的课题小组,可以推荐研究小组成员阅读黄玉峰的《说苏轼》、《康震评说苏东坡》、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书籍。他们分工合作,有的从知人论世角度入手,有的从词的语言角度入手,有的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点入手,有的从其思想角度分析入手……通过多方的研读、合作、探究,一位形象饱满的苏轼形象融入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感悟到了一位历经磨难与挫折,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始终不改其乐的旷达苏轼,苏轼的乐观精神也形成了他豪放旷达的词风。学生的这种研读、合作和探究,决不是教师的说教所能替代的,也不是通过教师灌输来获得的,而必须让学生在文本中涵泳,才能吸纳作品的精华,从而有所感悟,熏陶了学生的灵魂,塑造了他们在逆境中不改其乐的精神底子。在上《〈论语〉选读》时,推荐相关的研究小组成员阅读《〈论语〉智慧新解》、《儒家经典智慧》、《于丹〈论语〉心得》等书籍,结合文本阅读,综合名家品读,感悟人生,感受至圣先贤清晰而生动的面目,寻找文化经典与现实生活的“交点”,在碰撞和融合中感悟儒家智慧,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慧而理智的为人处世之道。
通过这样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既拓展了学生学习教材的宽度,又让学生真正受到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深入研究与积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地丰盈起来,塑造了学生精神的底子。
二、 在古诗文研读中,让学生与文本产生精神的共鸣,深化学生学习教材的深度,奠定学生精神的底子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萃篇章,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想的光芒。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优秀古诗文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就会受到震憾、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题小组在研读《论语》中,通过品读,感悟到一位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孔子形象;在研读辛弃疾词中感悟到一位忠勇将军壮心不已的悲剧英雄形象;在研读杜甫诗歌中感悟到一位虽历经苦难但仍心忧社稷的可敬的儒者形象……这些感悟都源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产生的共鸣,通过不断的渗透和浸染,这些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将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古为今用”、培养具有“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文化人”已成为教育界专家的一项新理念,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责任心”的要求,在古诗文研读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吸纳古圣先贤的优秀品格,如求知、开智、立德、审美、养身等,奠定学生精神的底子。
三、 在古诗文研读中,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契诃夫说过,人有三个头脑:父母给一个,书本给一个,生活给一个。这可以理解成生命、知识和生活。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实现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即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在古诗文研读中,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统一起来。研究性学习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个课题组在研究古诗文中切实感受到古人思想的精萃,并把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才有研读的收获,这就应倡导生命与生命平等交流的感悟学习方式,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相结合,让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从而拉进与古圣先贤的距离。学生不是仰望他们,而是让圣哲前贤的思想融入到他们的心灵中,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研究苏轼课题组探究苏轼精神时提出:苏轼精神中最具人格魅力的在于他的“不随”,即他的独立精神。他有自由的思想,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随权势变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能保持“不随”的个性,而这种独立精神,正是苏轼现代精神的体现。学生在研读中体会到苏轼精神正穿越千年的时空,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中。研究苏武精神的课题组,教师引导学生用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观照自身,把苏武精神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当自己精神懈怠时,当自己面临各种诱惑时,苏武精神像一面镜子激励着大家。通过这样的引导,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古为今用,才能成为守护和完善学生心灵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研究性学习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对研究性课题要选得精,引导学生要研究得透,要感悟得深,帮助学生在深入研读时从古诗文中撷英品粹,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又学会做人,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焕发着时代的气息,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学生的精神底子,让每个人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书目:
《深度语文》王开东2009年7月第一版 漓江出版社
《语文研究性学习》彭小明2012年3月 浙江大学出版社
《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增订版 安奈特.L.布鲁肖2013年1月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三版